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传播中国故事
2017-12-07仲玉维
仲玉维
举世闻名的中国大运河2014年成功申遗,是北京第七处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北京段全长82公里,横跨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六区,沿线文物等级高、分布密集、时代跨度长、类型丰富,既是明清北京城连接西北部园林的纽带,也是古代中国连接南北方的大动脉,现在还是连接北京中心城与副中心的项链,地位重要。
日前,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就推动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工作调查研究。他强调,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一步擦亮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
本期,我们走近大运河文化,探访大运河文化教育,访谈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罗智。
记 者:请您谈一谈保护大运河文化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罗 智:大运河文化带上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和物质的文化遗产,而保护它的意义是传承中国运河文化。大运河北京段纵贯千年,横跨六区,在北京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巨变,承载了宝贵的文化记忆。传承保护好大运河文化带,是中华文明传承延续的一件大事、好事。
蔡奇市长也强调,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带的丰富内涵,通过推进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进一步擦亮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搭建深度交融的桥梁,为首都发展注入独具魅力的文化内涵,真正使大运河文化带成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工程,成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标志工程。
目前需要在大运河文化的遗产类、挖掘类、环境类、水系类、文创类等不同类别,有序推进。
记 者: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大运河文化结合?
罗 智: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再现历史文化原貌,包括已经损毁的和消失的,这样可以唤醒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促进人们对博大的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和探究,促进当今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有深厚的内涵,对我国的發展也有极大的作用。
很多历史遗迹,或者破损了,或者丢失了,或者不能人人到达,我们可以用现代科技手段,利用3D、全息、虚拟/增强现实等技术,穿越过去,重现历史风采。这样,一方面原始原件的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科技手段,还可以方便的对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宣传。
记 者:大运河文化对中小学生有哪些影响?
罗 智:非遗是活态技艺,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传承人是有限的,利用科技手段和互联网+,将非遗传承的技艺数字化,建立中小学乃至中职、高职、本科等学段的非遗保护资源数字化库,不断扩充内容,这样,可以通过非遗保护资源库平台、学校非遗教育平台开展非遗技艺的传承。通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非遗教育专业委员会,建立文创、非遗电商企业、代表性传承人与各类院校非遗教育的互通共享机制,让我国的文化遗产不失传。
记 者:作为非遗教育专业委员会,未来将如何保护大运河,有什么样的思考?
罗 智:要传承中国文化,就要对中国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在大运河沿线继续与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相关的博物馆,在沿线各类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建立非遗教育传承基地,还可以按照运河带古建筑风格修建或修复建筑物,运河文化带的传承人进入校园等,都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
我们要通过一些活动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特别是沿线职业院校。大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运河文化带的文化进行数字化处理,保存和传承下去。
在大运河文化带,有很多优秀的文化遗产,有很多意义深远的历史故事,这都是我们国家的瑰宝,我们可以通过非遗与设计大赛、非遗与现代科技大赛等赛项,激励人们不断挖掘文化带的文化遗产元素,运用到产品创新的研究中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