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箕氏朝鲜略考

2017-12-07姚念

青年时代 2017年31期
关键词:考证

姚念

摘 要:箕子是中国文化史上有可靠著作传世的第一位思想家,同时也是儒学的先驱,在中国乃至东北亚的思想史、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广泛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对箕氏朝鲜进行考证,以求廓清迷雾,呈现其对地域文化发展所做的伟大贡献。

关键词:箕子;生平事迹;考证;箕氏朝鲜;

伴随着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人类历史的每个阶段都会涌现出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各类杰出人才。尤其是春秋戰国时期,因社会处于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思想文化也异常活跃,随之涌现出许多优秀人物。很多的哲学思想史著作在谈到我国思想家的时候,常常从孔子开始,即便向前追溯,也仅延及周公、管仲等人。然而,在距离孔子出生六百余年前的商朝末期,却出现过一位被后世忽略的思想家,他就是箕子。西周灭了商朝之后,箕子到了朝鲜半岛的北部,为当地带去了先进的制度和礼仪。本文主要对箕氏朝鲜进行考证,寻求箕子对文化发展、传播的贡献。

一、箕子的生平事迹

箕子为箕族人,子为姓,名为胥馀。箕子为殷纣王之叔父,与微子、比干同为孔子口中的“殷末三仁”。箕子的生平事迹散见于《尚书大传》、《周易》、《论语》、《史记》、《汉书》等书。箕子所著的《洪范》记述的是他对治理国家的九种构想,通过对这部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西周前的思想体系。

二、“箕子朝鲜”真伪考证

关于箕子朝鲜是否存在的问题,一些专家还存在着争议,但是纵观史籍,无论是国内的史料记载,还是古代朝鲜的史书,都有不少关于箕氏朝鲜的记载。箕子到朝鲜、箕子朝鲜的疆域范围、箕子朝鲜与殷商的族缘关系在历史文献中都有体现,证明了箕子朝鲜存在的可能性。

例如,箕子是《周易》中提到的为数不多的真实人物,《周易·明夷》中这样记载:“箕子之明夷,利贞”讲述的就是箕子到朝鲜的情况。虽然周武王释放了箕子,并十分敬重他的节操,但箕子忠于殷商,不愿在新朝为官。《尚书·洪范》孔颖达疏:“《书传》云:武王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箕子既受周之封,不得无臣礼,故于十三祀来朝;武王因其朝而问《洪范》。” 这些典籍都证明了箕子到朝鲜的情况。

高丽时期僧一然在所著的《三国遗事》中记载:“周虎王即位己卯,封箕子于朝鲜,坦君乃移于藏唐京,后隐于阿斯达,为山神。”此外,日本人泷川资言注《史记·朝鲜传》也提到:“齐召南曰:满,姓卫。朝鲜自周封箕子后,传四十余世,至战国时,侯准始称王。”也认可在卫氏朝鲜建国之前,古朝鲜地区还存在着箕氏朝鲜这个王朝。宋朝罗泌在《路史·国名纪》中记叙了箕氏朝鲜的大致位置:“朝鲜,箕子后,封辽之乐浪。”箕氏朝鲜的疆域范围,大致包含目前朝鲜半岛的北部及辽东半岛的东部地区。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古朝鲜地区与殷商存在着一定的族缘关系,《隋书·裴矩传》中记载:“高丽之地,本孤竹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由此可见箕子朝鲜和孤竹国相距不远。箕子率众东迁后,“武王乃封箕子于期鲜而不臣也”,及时承认了箕子对古朝鲜地域的统治权,且没有要求箕子履行诸侯应承担的朝觐贡献等职责。

三、箕子对朝鲜思想文化的影响

箕氏王朝统治朝鲜四十余世,对当地的开发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箕子把中国的礼仪文化、治国思想都带到了朝鲜,影响了朝鲜半岛文化的发展。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相杀以当时偿;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虽免为民,俗犹羞之,嫁取无所雠。”朝鲜王朝史学家安鼎福编写的《东史纲目》中也记载:“箕子之来,中国人随之者五千。诗、书、礼、乐、医、巫、阴阳、卜筮之流,百工技艺,皆从焉。初至,言语不通,译而知之。设禁八条……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国。”由上述史料可见,箕子带领数千随从共同入朝,这些人中不仅包含一些精通诗书礼仪的人员还有一些能工巧匠。箕子到达朝鲜之后,推广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播了中原的文化和思想,对古朝鲜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论语·公冶长》篇提到:“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子罕》篇写道:“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对于这两句的涵义人们有很多不同的解读,但是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分析认为“君子”是指“箕子”,“海外”及“九夷”指朝鲜。刘宝楠的分析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箕子”是殷商的“三仁”之一,对“箕子”充分肯定。虽然其中的具体含义还需要大家从历史资料中详细分析,但是刘宝楠把泛化的词“具体化”充分证明了箕子对于朝鲜文化发展的贡献。他认为经箕子等人的教化,朝鲜的礼乐等制度与中原等地区无异,联系商王朝灭亡后,伯夷、叔齐坚贞不屈、不食周粟而死,箕子辞别对他礼让有加的周王,远走朝鲜,这种品格既是对故国的留恋,也是对自己信念的坚守,故孔子将之称之为“君子”。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在《箕子碑》一文中认为箕子的经历符合“大人之道”的三个原则,即: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并且充分肯定了箕子对古朝鲜开发的意义:“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在箕子的努力之下,当时的朝鲜“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辟。其田民饮食以笾豆,都邑颇放效吏及内郡贾人,往往以怀器食。郡初取吏于辽东,吏见民无闭臧,及贾人往者,夜则为盗,俗稍益薄。今于犯禁浸多,至六十余条。可贵哉,仁贤之化也!”这与《山海经·海外东经》有关于“君子国”中民风民俗的记载惊人的相似:“君子国在其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文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有薰华草,朝生夕死。”

以上文献资料充分证明了箕子身体力行的践行自己的君子之道,以此来治理国家。在这个过程中,箕子将殷商文化与古朝鲜的当地文化完美结合,创造性地将《尚书·洪范》中“八政”的政治理想运用到了现实之中,活脱脱创造了一个东方君子之国,是当之无愧的儒学思想的先驱,对东北亚地区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至今相关地区的民众感念箕子开发朝鲜的功绩,依然会举行相关的祭祀活动。河南淇县朝歌镇有座“三仁祠”,修建于明朝正德十六年,后在明清时期多次重建,“三仁祠”的西厢房内就供奉着箕子。据中新网等媒体报道,1999年春韩国氏族总联合会会长白镇禹带领30多个商纣王、箕子的后裔,到朝歌旧址谒祖,此后每年都有来自韩国的许多殷、韩、齐宗亲不远万里到河南淇县“三仁祠”拜谒。直到今天,朝鲜半岛还有箕姓,每逢重大节日还有许多人祭拜箕子。endprint

猜你喜欢

考证
芜湖《商务日报》档案之发现及初步研究
高校大学生考证自我期望与企业认同度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