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学家李淼:“弃物理”不是物理学习的终结

2017-12-07吴爽

教育家 2017年37期
关键词:讲故事科学素养科普

文 | 本刊记者 吴爽

物理学家李淼:“弃物理”不是物理学习的终结

文 | 本刊记者 吴爽

今年9月,教育部将科学课程提前到小学一年级,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到了高中阶段,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和带头学科的物理却遭遇冷——2017年高考,浙江省29.13万考生,选考物理的只有8万人。这让一些物理学界人士“心塞”。作为物理学家的李淼,针对学生“弃物理”这一现象,会有怎样独到的看法?本刊记者就物理学习、学习兴趣培养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专访了李淼。

“1/3的学生选考物理已经不少了”

记者:浙江省三分之一考生“弃物理”,您有什么感触?

李淼:三分之一这个比例已经不小了。大学毕业后专业做物理研究的是很少一部分人,对于大多数人,学到的是物理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高中物理教科书太深奥,注重算法以及考法技巧,高考的题海战术让学生学起来生硬又枯燥,所以大多数人可以学习实用物理,而以成为物理学家为目的的训练大可不必。

记者:学习物理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能力大有裨益。有老师担忧,不选考物理,可能会关联影响到初中学生对待物理的态度,甚至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您赞同吗?

李淼:并非如此。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很重要,那些真正对物理学科有强烈探索精神、有求知欲的学生并不会因为不考物理,就阻碍了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在“3+X”的考试模式中,考生首先追求的是考试分数“性价比最优”,“弃物理”也是基于分数考量的一种自然选择。至于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也不局限于课堂之上;而小学生,通过类似像《十万个为什么》等这样通识性科普知识的传递,作为科学启蒙性教育,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唤醒学习的自觉就足矣。

记者:从事物理科学研究,是一件有趣的事儿吗?

李淼:我觉得科学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在各种工作的分门别类当中,科学研究属于挣钱不多的行当,他们甚至买不起一辆奔驰,但却是干着自认为有趣的事情,还能养活自己的一个行当。科学家是这个社会中坚阶层的一部分,没有科学就没有技术,更不会有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关乎社会福祉。

“家长应该花时间分享孩子的兴趣”

记者:您对物理的兴趣从何时开始的?

李淼:读高一时,我热衷文学,隐约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文学家。不过那时,所有家长都觉得文字工作是比较危险的工作,建议不要去做,所以渐渐就放弃了。读高二时,国家召开了科学大会,受到像科学家陈景润这样的励志故事的激励,我就梦想成为科学家,对物理开始痴迷。

记者:痴迷到什么程度?

李淼:有一种对科研“上瘾”的感觉。有时候躺在沙发上,冥思苦想一个问题能想很久,进入这个状态之后就会沉迷,感觉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经常思索一个问题,一转眼两个小时过去了;有时候半夜两点突然想到一种科学方法,赶紧从床上爬起来拿笔把它记下来,做一些计算——也许是对物理问题的思考前进了一步,也许是得到最终的结果,但都乐在其中,非常开心,从来没有让我觉得很枯燥。

记者:您会与您的孩子分享您对物理的兴趣吗?

李淼:基本不会。我对儿女的教育属于“放养”式管理,顺应他们的天性,尊重孩子的兴趣,有些孩子对某件事只表现出很短暂的兴趣,那说明这并不是他真正所喜欢的。我儿子小时候喜欢读古生物相关的书籍,家里有几十上百本的古生物类书籍,他从两三岁读图画书到青少年时读文字的书,简直入迷。但后来上大学,他却选择了金融。这并不矛盾,广泛的阅读培养了他的兴趣,增加了知识,其中锻炼出的能力,可以在另外的地方发挥。所以,没有必要限制孩子的兴趣,我认为家长应该花一点时间来分享孩子的兴趣,给他提供这些他所需要的支持,而不是分享家长的兴趣。比如我在儿子小的时候,跟他谈宇宙学,他未必感兴趣。但是,我读书的兴趣倒是会影响他。我们家常常会有这么个现象,一家子,每人都各自抱一本书,谁也不说话,就能安静地看上一天。

“给孩子讲量子力学贵在有趣”

记者:不少同学“弃物理”,认为物理太艰深晦涩。那么,如何从小激发孩子的物理学习兴趣,把诸如“量子力学”这样的概念讲给孩子听呢?

李淼:以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物理知识,孩子喜欢听故事,喜欢互动,给孩子讲物理不必像教学大纲一样罗列得很细,故事,用故事的形式把量子力学的知识点涵盖进去,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看得懂的图形加以辅助,生动形象,孩子自然感兴趣。很多人认为,科普就是将自己懂得的科学道理用专业术语告诉大家,哪位科学家做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多么重要,你们得记住这些公式定理等等。这真的不是最好的科普方式。最好的科普家,就得给公众讲故事。其实,不论讲述什么,故事永远是最佳载体。推销一件产品需要讲故事,发展一家公司需要讲故事,讲科学道理同样需要讲故事。

记者:讲故事是否会有失科学的严谨性?

李淼:关于是否要改变科学一本正经的面貌,我曾走过“弯路”。我早期做科普觉得严谨第一,甚至五六年前我还是这样想的。现在我已经完全改变了,我认为有趣第一,通俗第二,严谨第三。因为这是人性,人都喜欢有趣的事情,这就好像是围观,当一群人都伸脑袋去看时,你也会好奇,一起看其实啥也没看到。当你吸引了一个人的兴趣,还得让他能看得懂,而且享受,这就是通俗的意义。但是严谨也很重要,不能把一件事传达错,不然科普的作用就适得其反了。在有趣通俗的基础上也要尽量少牺牲严谨,一个高手只会牺牲10%,而差的则可能牺牲50%。

科学饱含真正的美,但只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欣赏到。科普就是用公众可以接受的办法,尽量把这种美介绍给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人。

猜你喜欢

讲故事科学素养科普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听冬神讲故事
科普达人养成记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科普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