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导引-生成”课堂教学改革探究
2017-12-07杨勇军
文 | 杨勇军
普通高中“导引-生成”课堂教学改革探究
文 | 杨勇军
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课堂是师生成长和价值彰显的重要平台,是一切教育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是其学校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课堂效益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未来的成长发展;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是其事业工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质量直接体现教师的工作态度及价值。课堂要真正做到“活”“精”“实”,师生要真正享有教与学的尊严感和幸福感,学校要真正培养出善于学习、富于创造、人格饱满、发展全面的人,必须从课堂改革入手。本文就新课程实施中如何以“导引—生成”为突破口进行课堂教学构建做一些探究。
课堂低效现象及成因
课堂低效的表现 课堂低效有如下表现:
教师包办过多。“师之累带来的是生之惰”,具体主要体现在:以教定学的备课带来的是学生的被动学习;滔滔不绝的“满堂灌”带来的是学生的慵懒;占用大量教学时间造成的是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四处搜罗的大量练习带来的是学生的应付了事和学生的学思时空缺失。
教学导入滞后。教学导入无悬念,无疑惑,无问题,无情境,简单直接,很少甚至没有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水平和新旧知识的衔接铺垫,极少或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导学案编写和使用在学科思维培养上单一,学科方法指导不明显,“导”的类型和方式或过于死板,或过于依赖导学案本身。
教学过程失范。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虽然关注了师生互动,但要么是教师以预设的教学问题把学生纳入自己事先搭好的教学框架,要么是师生共同探究的问题非常简单,思考性、训练性价值弱,影响学生思维的密度和长度,教学效度低;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体现。有些课堂出现放手过度,引导不足,导致学生在某些环节学习呈现盲目、无序和失范的状态。
教学方法落后。在新课程改革中,老师虽能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但有时流于形式,特别引导点拨的形式单一,技能不足,问题设置随意,缺乏思维深广度,互动也表现得相对低效;很少关注学生的感受、体验和需求,忽视学生思考、读写、互动的过程,多是依靠课后强化训练和重复操练来巩固提高,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
课堂生成失真。把课堂还给学生后,老师们常处于“课堂掌控”与“否定预设”的矛盾中,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更不能合理有效使用课堂的生成资源,有的生成还表现为“伪生成”甚至“无效生成”,使课堂的“生成性”价值不大。
课堂低效的原因 教师教学观念的落后带来的教学模式陈旧方法单一,教师自我发展意识的缺失带来的职业倦怠,教师人生追求的低端带来的是学生人生规划空白,学校管理、评价的滞后带来的是教师激情不够,学校培训的前瞻性、系统性不够带来的是学校“自我封闭”不能与时俱进。具体表现在:
教学理念滞后。在当前课程改革中,部分学科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不深刻,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的高效、师生共同的成功感、构建和谐个性化课堂方面的意识不强,或对创建自主课堂的实践操作偏少,学习和贯彻教育改革理念的程度不够。这是因为一方面教师对引导作用的价值认识不够,引导能力欠缺,没有形成相应的策略,无法应对开放的课堂;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动态生成的教学观,没有认识到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的价值,在备课中缺乏对生成问题的创设,甚至无法应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导致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教学过程老化。不少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缺少灵活性,使得学生学习效益低下,缺乏主体参与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显得消极被动,冷漠旁观。教师讲解或包办过多,捆住了学生的手脚,封锁了学生的言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占据了学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不能体验思考和知识生成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对老师过分依赖,缺失创造,学习能力不能提升。
教学评价体系传统。教学评价≠考试、测验,“导引—生成”课堂的教学评价更多是过程性评价,现有的评价体系,无论从评价的主体、方式、内容、层次及作用等都还不完全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学生参与课堂被动。由于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平等、和谐的氛围营造和学生主体作用体现不够,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有的课堂虽然学生参与热烈,形式也活泼,但所学内容却是学生已经知道的,多数是“请君入瓮”式的课堂状态,学生在非活动式或非自主式的课堂结构中多是被动参与。
>>杨勇军
“导引—生成”课堂操作规程的几点思考
“导引—生成”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念、要素、量标、环境、过程评价的改革探究,从组织保障、教学观念、课堂氛围、师生角色地位、教学环节、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索出构建自主学习课堂的具体措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和多元化。
组织保障的落实 具体要做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优化学校管理。学校统筹,各部门协调,各年级具体执行并及时反馈,各教研组、备课组具体操作实践并及时反馈,通过多层级管理实现优化;学校根据反馈信息,会同各部门研究,及时改进,务求实效。
强化备课组活动。改变备课组活动零散、随意状态。一是进一步落实“五定四统一”。“五定”即定时间、地点、中心发言人、主题、具体内容;“四统一”即统一计划,统一进度,统一训练,统一讲评。二是统一活动程式,即听课—议课—总结(前期工作的得与失并提出改进意见)—讨论(下阶段的工作要点及开展形式)。
加强教师培训。根据实际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重点进行针对性培训。分批选派老师参加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课改培训,同时邀请专家到校针对高效课堂、学习小组建设与管理、学科教学等进行专门培训。
教学理念的更新,指挥中枢问题首先要解决:
一是要树立质量效益观。衡量课堂质量效益的根本尺度不再是知识传递数量的多少,而应是学生各种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升,学生整体发展的高度。
二是正确的价值观。第一是教学的外在价值,即课堂的教学要给每一个受教育者完备、丰富的知识与技能。第二是教学的内在价值,即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需要,他还有不断丰富自己情感、完善自己人格、拓展自己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生命价值等一系列多元化的需要,课堂教学更应体现和满足这些需要,体现个性化和特色化。
课堂教学的优化。个性化、生动性的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导引—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应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应是高涨的,思维应是活跃的,方法应是多元的,情境应是真实的。
教学设计理念。一是自主。“自主”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二是互动。“互动”强调的是一种交互性的关系和对等性的行为。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中,应该把“互动”理解为教学主体在课堂交往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理解为启迪智慧,丰富情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多种主动实践与相互激励活动。三是体验。“体验”就是指学生个体在教学活动中,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四是公平。“公平”即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针对学生个体不同发展程度,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使处于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较优发展,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程序构建。“导引—生成”课堂教学一般应有以下几个教学程序。一是引入阶段。即发现问题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明确学习方向。二是探究阶段。即学生研究问题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放手让学生经历对问题的探索过程,自主学习。对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易理解和解决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启发和诱导,或通过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集体研究等方式获得解决。三是构建阶段。也是一个规范认知的阶段。自主探索是学生充分感知的过程,为使学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使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更加透彻和深刻,需要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帮助学生扩展构建新的意义,获取新的认知结构。四是运用阶段。这是一个联系实际、巩固深化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由浅入深,不断设置思维障碍,不断引导学生的认知冲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进行“再创造”。
教学内容处理。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应更多地取材于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究,得出结论。在具体内容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知识主线,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适度,组织严密。做到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一般情况下,教师连续讲课把握在5~10分钟,做到精讲、互动、交流(包括学生看书、练习等)有机穿插进行。
学习方式选择。学生在学习的时间、内容和方式上应拥有较大的自主性,教师不应束缚学生的手脚,而是多给学生展现自我和评价自我的机会;鼓励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助合作,共同对疑难问题进行合作探究,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加强学法指导,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从接受性学习转换为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激励、鼓舞和自主中学习;根据学生个性、认知能力、思维类型等差异,实行分层设计、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训练。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可积极实行课程分层教学或学习兴趣小组走班制教学,使每名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最大化发展。
学习效果达成度。通过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知识得以丰富,能力得到增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每名学生都学有所得,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师生实现积极平等交流,师生关系融洽,形成民主、平等、尊重、温暖、理解的师生关系,具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课堂里充满欢乐、微笑、轻松、和谐、合作和互动。
在“导引—生成”课堂教学的构建探索中,我们觉得最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长期忽略学生主体意识的情况,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焕发成长力和生命力的场所、自由对话的空间、开放型富有张力的多彩舞台。不仅如此,“导引—生成”课堂还引导教师关注自身课堂管理行为,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促进教师课堂管理与教学行为的改变,切实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学的成功与否不是取决于模式,而是取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动机、成长空间,取决于教师深厚的学术背景、美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因此,“导引—生成”课堂在激发师生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教师成长成熟,实现自身价值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作者单位:四川省简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