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心只做追梦人
——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2017-12-07张文佳

未来教育家 2017年9期
关键词:于永正特级教师画画

本刊记者 张文佳

一心只做追梦人
——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本刊记者 张文佳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看见一个瓶子,里面有半瓶水,可是,瓶口小,乌鸦喝不着。怎么办呢?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终于想出办法来了。它衔起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在徐州市大马路小学的会议室,一位年近耄耋、满头银发的老人正深情并茂地朗诵着这篇小学一年级下册的课文,他表情丰富,语调多变、加上对乌鸦动作的模仿惟妙惟肖,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

“我们必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是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仿佛形容的就是台上这位76岁的老人。他就是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特级教师,也是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全国著名语文专家——于永正。

完成小目标,成就大梦想

从1962年至今,于永正一直站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最前沿,他提出“三本五重”教学法,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引领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潮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于永正的教育观,而“影响”和“激励”是他教育的“法宝”,他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用自己的学识激励着学生。

回望55年执教生涯,于永正总结说:“40岁以前,我在实践方面、个人素养上做了很多积累,但处于一种跟着感觉走的状态。那时,是凭着我的基本素养在教书。虽然很想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但在理念上还是混沌的、不成熟的;孔子讲过四十而不惑,40岁以后,也是我评上特级教师之后,我就想,要争取在特级教师前面加上‘著名’两个字。此后,我开始重视理论学习,认识上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觉过去都稀里糊涂的;如今,我才比较明白教育到底是怎么回事,语文教育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于永正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追求,没有梦想,那这个人永远是碌碌无为之辈、平庸之辈,而一个人梦想的实现就是从完成每一个小目标开始。如今,他这样评价自己:“我很勤奋,一心一意只想把工作做好。”于永正相信,任何事情只要把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做好了,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1941年于永正出生在山东莱阳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家乡胶东被称为“京剧之乡”,故乡的父老乡亲都懂京剧,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这样的环境让于永正受到了极大的艺术熏陶。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身边的人也时常左右我们的成长。

张敬斋是于永正小学一年级至四年级的老师,教语文、音乐、美术和体育。上小学三年级时,于永正开始向张敬斋老师学习拉京胡,唱京戏。他天资聪颖,悟性好,嗓音清亮甜美,在张老师的栽培下,于永正很快学会了唱戏拉胡琴,小小年纪,居然在村里唱出了小名堂,村里人都称他是“小梅兰芳”。

张敬斋老师写得一手漂亮的柳体字和美术字,也让于永正羡慕不已。写得好的同学张敬斋老师会在他们的本子上画上“红圈”,同学们都为能得到“红圈”而奋斗,“红圈”也吸引着于永正渐渐步入书法艺术的殿堂。“这也是我当了老师后,之所以重视写字、希望学生能写一手好字的原因。”于永正回忆道。

张敬斋老师的“红圈”不但激发了于永正写字的兴趣,他的红波浪线还激发了于永正写作文的兴趣,他说:“张老师很重视作文教学,每周一篇,我们用小楷笔书写。张老师用朱笔批改,有眉批,有总批。老师用毛笔画的竖波浪线一顿一顿的,非常好看。有时几乎画满了全篇。我当了老师后,深知波浪线的作用,从不吝啬红墨水”。

不仅如此,于永正读小学一年级放寒假前,张敬斋老师为成绩优秀的同学画的奖状,又激发了他对绘画的兴趣。于永正笑着说:“我的奖状上画了一只蹲在树枝上展翅欲飞的小鸟,然后写了一句勉励的话。我回到家就临摹那只小鸟,居然画得很像。没想到,从此竟喜欢画画了,想成为一名画家。”那时的美术课没有教材,张敬斋老师叫学生“随便画”——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于永正越画越爱画。“那时没有家庭作业,我的课余时间几乎全用来画画,梦想自己成为一名画家。”他回忆说。

以书为友,以琴为伴

小时候,于永正的家庭并不富裕,全家所有的开销都来源于做教师的父亲。上初中时,在恩师李晓旭的激励下于永正梦想成为一名作家,但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初中毕业后他报考了师范,他回忆说:“那时,读师范学校不收学费,还包吃住” 。

进入徐州师范学校后的于永正因为想成为一名作家,起初有些迷茫,但他了解到,叶圣陶曾经也是教师出身,后来不也成为一名家喻户晓的作家了吗?那时还有一位叫刘厚明的作家,也是小学教师出身。于永正心想,我把老师当好了,也可能成为一位好作家。

为了当好一名教师,在师范学校里于永正读遍了马卡连柯的所有作品,“《教育诗》一共三本,大约100万字,全读完了。又读《塔上棋》《父母必读》……”他从书中吸收了很多“养分”,在《教育诗》中还学到了用写纸条的方法来教育学生并运用到之后的实际教学中。

改革开放以后,于永正又重新学习孔子的《论语》,《论语》让他明白了中庸之道,对他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我要求学生一个字写八遍,有一次学生写‘诉’字前四个字写对了,后四个都写错了,这就是过犹不及。写多了,学生就累,写累了,视觉疲劳了,手也疲劳了,本来该写对的他都写错了。所以写一个字不要超过四遍,过犹而不及这就是中庸之道告诉我们的道理。”于永正感悟到,“我在书中学到的这些理念,一旦融于血脉,便会成为一种行动的自觉。”

于永正读书读得很慢,读得不算多,但是他读得很认真,他读过一篇文章叫《读书同时读自己》,说读书一定要有原则,要学以致用,要善于转化,要“以文化己”,这个“化己”就是一定要改变自己的言行、规范自己的言行。他在阅读的同时还养成了摘抄佳句的好习惯,抄一些他喜欢的句子,对他有启发的句子。“你光读不写也不行,要两条腿走路,一定要写,把自己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和经验教训随时写下来,总结出来。既是提高自己的认识,又对其他老师也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于永正说道。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个人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个人就能终生进步不断。如果说爱读、爱写的习惯成就了于永正,那艺术则为他开启了另一扇窗。

“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学生喜欢的老师,一定要有艺术修养。但艺术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不能马上立竿见影,因为教育本身也是一种艺术。”于永正说道。

半个多世纪以来,于永正以书为友,以琴为伴。他认为,爱好音乐的人他的耳朵与人不一样,爱好画画的人,他的眼睛与人不一样。他说:“艺术丰富了我的情感,陶冶了我的情操,让我对文章的解读与众不同,让我朗读时感情充沛,好多课文我在备课时,一读眼泪就出来了,也让我明白只有让学生朗读才能走进课文情感的深处,走进作者情感的深处。”

初为人师,心急如焚

1962年于永正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徐州市搬运工人子弟小学。这个学校在徐州火车站附近,是一所专为拉平车工人的孩子办的学校。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这所学校里的学生相对比较顽皮,学习成绩也不理想。加上学校教师资源匮乏,实行“包班制”教学,即一个教师负责一个班级的多个学科教学。于永正包班的是当时的三年级二班,他负责语文和数学的教学,班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留级生,上课纪律较糟糕,备好的课和教案都无法执行。于永正面对这批顽皮的学生和繁重的教学任务,加上初出茅庐没有经验,他心急如焚,感到自己的所学根本无法适用。

“当时摆在我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让班里上课时有好的秩序,我很焦躁,想尽了一切办法。向老教师请教,他们说要严厉,我就用粉笔头砸学生、让他们去到教室外罚站,尝试各种方法,但是一个月下来以后,改变不大。我发现这种严厉只能奏效于一时,并不能长久。”于是,于永正又开始看有关教育的书,发表在刊物上的班级管理的文章,慢慢地实践摸索。

多才多艺,变身偶像

正在这个时候(1962年10月),雷锋的事迹公布了,全国掀起了学雷锋的活动。大队要召开学习会,了解到于永正会画画,便请他画一幅雷锋像。当天因为于永正住校,他晚上便在办公室里画。住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学生,跑来看于永正画画,一直看到画完。

“第二天开大会时,雷锋的画像往主席台上一挂,这位学生很自豪地告诉班里的同学,这画是我们于老师画的。班里的学生一听是我画的,都很兴奋。”这件事之后,学生们便对于永正刮目相看。后来,于永正又教学生们唱《学习雷锋好榜样》……他的多才多艺,一下子变成了学生们的偶像。

一个老师如果赢得了学生的崇拜,教育就变得很简单。“我陪他们画画,教他们唱豫剧,我还自拉自唱京胡给学生们听,他们把我当成了大明星了,我说话就很灵很灵。”于永正笑着说。那一年,于永正获得了徐州市“优秀辅导员”的称号,他的优秀也被领导看重,1965年调至徐州市大马路中心小学任教。之后,于永正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获得累累硕果,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还提出“五重”教学法……

教育就是要关注儿童方方面面的成长,要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一心追梦,没有疲惫

今年76岁的于永正老先生,与病魔抗争之后,仍坚持分享他的语文教学经验。对他而言,退休并不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他说:“到了我们这个年龄以后要很好地回忆一下自己走过的历程,把自己的一些经验、教训,自己对教育的认识总结一下,这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这些总结对青年教师能有帮助,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责任。”

什么是语文?于永正认为,语文就是语言。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从某个方面说,也是智慧的源泉。有了丰富的语言,有了丰富的知识,才能为成长奠定了基础,“我教的是‘儿童的语文’,如果时光倒流,我会教儿童的数学,儿童的英文,儿童的科技……”

什么老师是学生喜爱的老师?于永正说:“最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每个学生是都是鲜活的生命,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在我眼中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就像我们的十个手指头有长有短,你不可能要求小手指长成和大拇指一样粗,因为他们各有特性。”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要关注儿童方方面面的成长,要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在关注儿童成长的同时,不能忘记他们是儿童,更要学会在活动中培养儿童、锻炼儿童。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是无止境的。

一个人,如果心怀教育理想,就会一心一意,就会像于永正一样,从爱音乐到爱画画,从一名优秀的教师到成为全国著名的专家,55年来他享受追逐梦想的每一天,珍惜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每一秒,这一切让他的教育人生“没有倦怠,也没有厌烦,更没有疲劳感。”

这辈子对于永正而言,一心只做追梦人,足矣!

猜你喜欢

于永正特级教师画画
特级教师批作文
特级教师批作文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于永正从教年记
不忘传承 砥砺创新
——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研究掠影
于永正纪念专刊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5)
于永正“言语交际”作文教学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