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传统和中西融合

2017-12-07石莉

国画家 2017年6期
关键词:西洋画格调徐悲鸿

石莉

谈传统和中西融合

石莉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

一提“传统”,有人就认为是临摹,是复制。其实,传统是经常变的。有人说,传统并不是一尊固定的雕塑,而是一条流淌的河流。所以,传统要变,要随着时代变。姚最《续画品》云:“质沿古意,文变今情。”画固然要“今情”,但“古意”必须沿(延)下去。

李可染 万山红遍 135mm×85mm 纸本 设色 1957年 北京画院藏

数十年来,谈坚持纯传统的中国绘画者似乎少了。可是在古代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画基本上都是在本土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在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曾受到印度佛教绘画的影响,也只限于部分的佛教绘画,而且这对中国画的发展之影响微乎其微。魏晋时绘画之春蚕吐丝式线条变为唐代之铁线描,是借鉴于中国的书法,也是中国画自身的变化,完全和外国画无关。正因为古代的中西画各自发展、互不影响,才形成了中西绘画的不同特色,使世界上的艺术丰富多样而不单一。

明后期至清代,西洋画传入中国,当时的中国人是看不起西洋画的。邹一桂说:“西洋画……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1郑绩称西洋画为“夷画”,称中国画为“儒画”,他说:“夷画……盖未知笔墨之奥耳。写画岂无笔墨哉?然夷画则笔不成笔,墨不见墨,徒取物之形影,像生而已。儒画考究笔法墨法,或因物写形,而内藏气力……夷画何尝梦见耶。”2所以,清代一些外国传教士画家到中国来,不但未能传授西洋画,他们自己也改画中国画了。如郎世宁、安德义、王致诚、艾启蒙等,他们只对周围几位画家产生一点点影响,对整体的中国画几乎是毫无影响的。如前所述,中国画家和理论家还看不起他们的画。因为那时,中国的国力尚强,中国人尚无自卑感。鸦片战争后,中国被打败了,中国人开始怀疑自己,由自大变为自卑。于是认为自己的一切都不行了,当然绘画也不行了。当时的精英人物康有为、陈独秀、徐悲鸿、林风眠、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等,都主张借鉴国外画法。当然,有的主张革命,有的主张变法,有的主张改良,有的主张调合,有的主张折中中西,3但都对中国的传统绘画不满。从此,谈坚持纯粹传统者少了,极少数人主张纯传统,但力不足,几乎被人忽视。

中国传统绘画自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风行后,也几乎是清一色的“南宗画”,单调而萎靡。借鉴西洋美术的提法出现后,也确实形成了中国画坛丰富多彩的局面,但却使纯传统的绘画暗淡无光,每况愈下。

目前国内的绘画形式多样,但归纳起来,不外三种,一是传统的,二是西洋的,三是融合中西的。但纯粹传统的绘画并不多,只要有时代特色、有新意,都多少受到一些西方绘画的影响;真正的西洋画也少,中国人画油画总有点中国味,外国美术界认为中国人画欧洲的油画,总有点不纯粹,他们认为只有一个吕斯百4的油画是真正的欧洲油画,剩下的大部分画是融合中西的。我们把在传统画基础上吸收一点西洋画表现方法者,仍称为传统画,我们把有一些中国味的油画仍称为西洋画,剩下最典型的融合中西派就是林风眠一派和岭南画派。徐悲鸿、蒋兆和的绘画是以西洋画(素描)为基础造型,而以中国画笔法表现出来的,但他们不认为是“融合中西”,而说这是借鉴西方的素描创造新的中国画。

传统的绘画,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及郭熙、徐渭、八大山人的画,无人不说其好。西洋画中的精品,也无人不说其好。融合中西的画,画得好的,也为人称赞不已。但二十世纪至今,名气最大的画家还是齐白石、黄宾虹,人称“齐、黄”。这二人都不懂西洋画,他们是纯粹的传统派。

而且,格调最高的中国画,也只属于纯粹的传统画。融合中西也好,借鉴西洋艺术也好,能改变中国画的面貌,特别能使其造型准确、合理,但不能解决格调问题——无法使画的格调提高。现在,我对中西能否融合,融合后好不好的问题产生了一点怀疑。

傅雷先生是学美术史并教授美术史的,他对艺术是深懂的,他说:“融合中西艺术的观点往往流于肤浅,cheap,生搬硬套……”5中国的艺术是一门学问很深的艺术,西洋艺术也是一门技术和科学都很高的艺术,终其一生,学好其中任何一门,都不容易。中西都学不好,能融合好吗?再者,中西艺术各有自己的体用,互相结合,能否成功?

严复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人种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6中国画尤其是中国文人画,其中的线条可传达文人的各种感情,如果这线条中融合西洋画的笔触,传达文人的感情就逊色了。中国画是讲究笔墨的,笔墨的内涵来源于书法。傅雷说:“中国画与西洋画最大的技术分歧之一是我们的线条表现力的丰富、种类的繁多,非西洋画所能比拟。”7黄宾虹说:“一小点要有锋、有腰、有笔根。”8“笔根”就是收笔(又谓蚕尾),而西洋画中的笔触是无此讲究的。黄宾虹还说:“用笔之弊,一曰描:无起讫转折之法;二曰涂:一枝浓笔,一枝淡笔,晕开其色,全无笔法;一曰抹:如抹台布,顺拖而过、漆帚刷成,无波磔法;皆不知用点之法。”9还有一波三折,都能传达画家的感情和学养。而格调高低,即在其中。前面说的“格调”高的中国画只在纯传统的中国画中体现最好,就是因为传统的中国画笔墨最能体现画家的学识、修养。

西洋画有西洋画的品评标准,但一般不用“格调高”这个词,也不用“雅致”“清雅”“高雅”“高古”等词,而中国画“格调高”是第一标准,若格调俗,再工也无益。但“融合中西”的画,纵有千般好处,惟与“格高”“高古”“高雅”无涉。

我们如需要“高格调”“高古”“高雅”,还须坚持纯中国画。

什么是纯中国画呢?如前所述,中国画传统是一条流淌的河流,是时代变化的。魏晋有魏晋的风格,比如高古游丝描,圆而转的线条。隋唐有隋唐的风格,比如铁线描,色彩浑厚丰富而和谐。五代一变,出现皴法。北宋继承五代而加深。南宋水墨苍劲,大斧劈皴。元代柔和的披麻皴等等。这些都是纯中国画,都是传统,又都有变化。我们怎样坚持纯传统而又有变化,变出具有新的时代精神的绘画,还需画家认真地研究。

李可染的画是中国画史上一座丰碑,他的画不是“融合中西”吗?他的画格调不高吗?回答是,李可染的画不是融合中西。他自己说:“我画了70年的画,一直在前进,有人说‘李可染还要再跨进一步’,我说:跨进一步是可以的,但不能跨进到西洋那里去。”10他还说:“吾画扎根祖国大地,基于传统……我国自有光辉文化体系,独特表现形式,学习外国旨在借鉴丰富自己,若因此妄自菲薄而卑弃传统,吾深以为耻。”11李可染的画是借鉴西方素描和油画,但将西方画化解,吸收到中国画中去,而不是融合。虽然如此,人们说李可染的画雄浑、厚重、大气,而不说他的画“高古”“高雅”“高格”。虽然是借鉴,也于格调无助。

徐悲鸿也是反对“中西融合”的,他说:“吾爱画入骨髓,以爱画故学画……主张中西分璧,时国人徒知中西和瓦。”12他的观点和严复的“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不谋而同。“中西分璧”即中国画是中国画,西洋画是西洋画,分之则为双璧,合之则不为璧,而为“瓦”了。严复甚至认为有主有辅的中西融合也在反对之列。他说:“使所取以辅者与所主者绝不同物,将无异取骥之四蹄,以附牛之项领,从而责千里焉,固不可得,而田陇之功,又以废也。”13徐悲鸿学习过西洋画,却反对“中西合瓦”,主张“中西分璧”,他说:“吾中国画他日新派之成立,必赖吾国固有之古典主义。”14又说:“吾国唐宋绘画,其妙处万古常新。”15

中西绘画能否融合?傅雷虽认为“融合中西艺术观点往往流于肤浅,cheap,生搬硬套”,但他并不彻底地反对“中西融合”,他又说:“唯有真有中国人的灵魂,中国人的诗意,中国人的审美特征的人,再加上几十年的技术训练和思想酝酿,才谈得上融合‘中西’。”16如是看来,这几十年之前还要有几十年,这容易吗?这行吗?人有这么多精力和时间吗?这恐怕只是一种理想。但愿真有这样的人。

注释:

1.清邹一桂《小山画谱·西洋画》。

2.清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卷一。

3.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下),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4版。

4.吕斯百曾留学欧洲专学油画,后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

5.《傅雷艺术随笔·中国画创作放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6.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载《严复集》第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

7.《傅雷艺术随笔·中国画创作放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79页。

8.《黄宾虹谈艺语录》

9.同上。

10.《世纪可染》,第68页。

11.同上。

12.《徐悲鸿自传》,刊于1933年《读书杂志》卷3.

13.《严复集》,第三册《与〈外交报〉主人书》,中华书局1986年。

14.《徐悲鸿文集》第59-63页,《在大同大学演说词》。

15.《徐悲鸿文集》第498页,《世界艺术之没落与中国艺术之复兴》。

16.《傅雷艺术随笔·中国画创作放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猜你喜欢

西洋画格调徐悲鸿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
浅析中国画与西洋画的艺术差异
徐悲鸿与一幅古圆的悲欢离合
过大寿,不高调也能有格调
出租屋捣鼓计划低成本拗出新格调
赵建成水墨人物画的中西方元素
法式新格调
电视剧《徐悲鸿》精彩剧照
明清之际西洋画在中国的传播及衰落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