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军合成营步兵体能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7-12-07杨涛

军事体育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步兵陆军器材

杨涛

(特种作战学院 司令部工作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500)

陆军合成营步兵体能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

杨涛

(特种作战学院 司令部工作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500)

为使陆军合成营新编组模式尽快适应未来战场的需要,更好地遂行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任务的需要。重点分析了目前合成营步兵官兵体能训练的现状。从更新传统体能训练理念,提高官兵对体能训练的认知;合理设置训练内容;科学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进一步完善体能训练骨干培训制度;注重体能训练场地、器材等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体能训练;合成营步兵;陆军;现状;对策

陆军合成营是信息化条件下初级合成的高级战术分队,是陆军适应新军事变革和作战样式转变,对陆军基本作战编组模式的探索与尝试。新的编组模式、新的作战任务对合成营步兵的体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更新传统体能训练理念,合理设置训练内容,组训方式,科学制定训练计划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加强陆军合成营步兵体能训练问题研究,对提高陆军部队战斗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陆军合成营步兵体能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体能训练认知度不够

有些官兵认为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体能已经没有过去重要,特别是陆军合成营的编组中装甲、坦克、车辆等装备的编制相对增加,有时甚至机动过程中通过直升机实施达成,所以体能的地位没有过去重要,从表1不难看出这一点,认为体能训练没有过去重要的占47%,比例最高,也反映了官兵对体能训练重要性的认识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我军一直遵循“体能出战斗力”的原则与精神,坚持体能训练为战斗力服务,即“练为战”“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这种认识是科学的,对于体能训练而言,就是要与军事专业岗位相结合,与作战武器装备相结合,与作战环境相结合展开训练,这样才能起到服务于实战的目的。目前,合成营步兵体能训练与军事专业训练相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

表1 合成营步兵对体能训练认识度分析

1.2体能训练内容设置及考核标准不合理

训练内容是实现训练目的、完成训练作战任务的重要保证。合成营体能训练应坚持“简易、实用”的原则组织实施,但由于我陆军合成营建设尚处在探索论证时期,所以从《大纲》到教材基本上沿用过去传统的做法,体能训练内容单一、考核标准偏低,没有根据陆军合成营未来担负的作战任务进行设置训练内容和确定考核标准。

速度训练内容较少。根据陆军合成营步兵未来作战的需求特征,速度素质对其遂行作战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固定编组还是临时编组,因坦克、装甲车、步战车等战斗力量和输送方式的变化,合成营较之过去都对其机动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登陆作战的突击上陆阶段,纵深突破阶段,抗敌冲击、追击逃窜之敌等这些合成营常见的作战行动中,对速度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训练大纲》规定的能反映速度素质的训练项目只有100 m和400 m两项,仅占所有体能考核项目总数的7.6%左右。

柔韧素质对加大动作幅度、使动作更加协调、减少受伤的可能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早已被体能训练实践所证明。然而,训练与考核大纲中的考核内容,只有“立位体前屈”“组合练习”。而“立体前屈”实质只是检验而已。通过合成营步兵对官兵就目前《大纲》体能项目考核评价标准进行调查了解,官兵普遍反映目前体训练考核标准偏低且不够量化,很难提高官兵的体能素质及训练积极性。表2是陆军合成营官兵对《大纲》中规定体能训练标准难易程度认识的反映。

表2 合成营某部官兵对《大纲》体能考核标准难易度认识

1.3体能训练组训方式不科学

当前,陆军合成营体能训练的组训方法主要是按建制组织训练。班长、排长、连长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按建制施训,隶属关系明确,责任清楚,熟悉情况,便于施训者的组织指挥和管理,并利于做到训管结合。但是,按建制组训也存在着很大缺陷。因每个单位士兵身体素质存在较大差异,如果不能根据每个个体的基础进行分组训练,很易导致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饱”。

目前,陆军合成营官兵在组织体能训练的方法上,多是采取“持续练习法”和“重复练习法”,很少采取相对科学的“间歇练习法”“循环练习法”“游戏比赛法”等,训练缺乏趣味性,影响了官兵参加体能训练的热情和积极性。

1.4体能训练计划性不强

调研中发现,我陆军合成营体能训练计划的制定与执行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没有专门制定体能训练计划。部队团以上单位制定年度、阶段军事训练计划,只是规定《大纲》规定的训练总时间,有的只是在备注中说明体能训练的总时间而已,而不如其他训练课目那样具体量化。二是体能训练计划制定不规范。通常旅、团机关制定阶段计划,营、连根据阶段计划制定月、周计划,规定训练内容、时间分配、训练组织形式、地点和有关器材保障等。如果营、连主官缺乏体能训练知识,训练计划的科学性将无从谈起。而大部分连队周训练计划没有细化具体的体能训练内容,而是简单注明“体能训练”造成体能训练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较大。三是体能训练落实不到位。由于连队制定计划的不科学,导致计划流于形式,连以下的排、班是计划的具体执行者,往往随意性大,加上训练器材保障的限制,他们以易组织、便于操作、安全有保障为原则组织体能训练。

2 陆军合成营体能训练的对策分析

2.1强化体能训练对促成战斗力的认识

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是未来战争的基本形式,作为陆军基本的战术单元的合成营,其作战样式将不断拓展和延伸,无论是登陆作战、山地攻防、城市居民地战斗,合成营无疑都将是一支中坚力量。一是因为合成营具有高度合成的特性(摩托化步兵、装甲兵、机械化步兵、炮兵、工兵、防化兵等)有很强的应变能力;二是行动隐蔽,易达成突然性;三是注重远打快攻,具备连续突击能力,所有这些特点对官兵的体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多种作战样式的综合运用,“非接触”“非线式”作战特点,对合成营步兵官兵的体能素质的全面性和标准要求都将越来越高,这些都必须全程灌入到每个官兵的心里及训练实践中,真正形成共识,提高每个官兵对合成营为适应遂行多种作战行动任务必须加强体能素质训练的重视程度。

2.2科学设置体能训练内容

2.2.1 力量素质训练

陆军合成营因其力量编组高度合成,所担负的任务是多种多样,要求其具有“打、炸、阻、迷、烧”等多种功能,其携带的武器装备相对较多,特别是步兵官兵,每名官兵携带的武器装备可达30~35 kg,与以往传统的营相比增加了近30%的负重,对其力量素质要求明显提升,能否遂行过去传统营不能承担的作战任务,力量素质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必须加大力量素质训练。

根据力量素质训练的特征,结合陆军合成营步兵的作战行动对其力量素质要求,对体能训练的内容设置应适时进行调整,适当增加合成营官兵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力量耐力、核心力量等训练内容。可采取负重抗阻训练、对抗性练习、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练习、克服弹性物体练习和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等手段,切实提高官兵力量素质,适应未来作战对官兵力量素质需求。

2.2.2 速度素质训练

陆军合成营除以摩托化步兵为主的编组外,均采取与装甲步兵、坦克等力量进行混合编组。所以,无论是登陆作战还是山地攻坚,快速的突击能力都是过去传统编组模式的步兵所不能比的。因此,为达成作战行动的一致性和有效的协同作战,对陆军合成营步兵官兵的速度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无论是相应配套的《大纲》、教材的编写、还是训练项目的设置,无论是训练方法还是考核标准的确立都必须进行调整。只有强化官兵的速度素质训练,才能为陆军合成营达成作战行动的突然性、连续性提供保证。

根据速度素质的分类,官兵在组织训练时应强化三个方面的训练内容:一是强化反应速度训练。比如针对战场上突然出现的敌人,飞机的轰鸣声,炸弹的爆炸声及各种闪光烟火等,练习官兵的快速反应能力;二是强化动作速度。注重动作速度与战术行动的统一,采取不同的训练手段和训练方法以提高合成营官兵的速度素质为目标展开练习;三是强化移动速度。现代战争尽管是在高技术、信息化程度很高的背景下进行,但是,传统步兵对各种地形地物的利用,仍是合成营官兵基本的战术养成,为了充分利用战场上各种地形、地物,要求官兵必须不断根据现地实际不断变换自己的位置,采取各种短距离的加速跑、行进间跑、变换方向、弧线跑、折线跑、蛇形跑、往返跑等,这些都必须通过提高位移速度素质训练来达成,从而提高适应战场环境和战场存在能力。

2.2.3 耐力素质训练

强调远打强攻,突出攻击的连续性和持续性是合成营作战行动的特点之一。随着远程武器装备和夜视器材的发展,采取远程火力打击敌重要目标后,与之相协同的是充分发挥合成营连续突击能力,为后续部队进攻创造有利条件是未来合成营主要的作战行动方式之一。这就要求陆军合成营步兵官兵必须具备较强的耐力素质,来适应这种高强度、较大纵深和连续攻击行动。以装甲步兵营为主编成的合成营为例,有时攻击的纵深可达8~10 km,是过去传统营攻击任务的3~4倍,如果没有较强的耐力素质作支撑是很难完成作战任务的。因此,作为合成营官兵,特别是步兵必须加强耐力素质训练方能适应未来高强度、大纵深、连续不间断突击行动的需求。

2.3科学制定训练计划

为使合成营官兵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体能素质,适应现代战争的突发性、作战进程的快速性、作战环境的残酷性等特点,必须针对合成营步兵未来担负作战任务的特点,科学制定具有针对性、操作性极强的训练计划。

2.3.1 基础体能训练阶段

基础体能训练阶段,主要是合成营新兵训练阶段。在基础体能训练阶段应“注重全面发展,突出有氧耐力、协调能力和柔韧性训练”。在基础体能训练阶段,运动负荷的安排要以负荷量的积累为主,在增加训练数量、训练时间的基础上逐渐地提高负荷强度。以负荷数量多、负荷强度小、负荷时间短、负荷密度大为原则。

2.3.2 专业体能训练阶段

专业体能训练阶段是合成营在分业课目训练阶段。该阶段主要是使官兵在基础体能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机体的各种能力,提高广大官兵的负荷承受能力,保持有氧耐力的训练,发展无氧耐力、速度和速度力量的能力,比如,合成营士兵与之遂行战斗任务密切相关的基本技能,如跳跃、攀爬、冲刺、屈体、战斗射击等内容的训练。训练内容要与战场行动相对接,如进行轻武器应用射击训练时,在提高射击精度的同时,还要设置如奔跑、冲击、跳越、隐蔽、搜索等战斗背景下的课目,以提高士兵的体能素质和应变能力,不能为练习体能而练习体能。

2.3.3 综合体能训练阶段

在陆军合成营战斗力生成模式中,综合体能训练阶段的目的是继续发展广大官兵体能并持续保持在一定的高水平上,使每名官兵的体能素质与其战斗岗位相适应。该阶段的练习强度会越来越大。同时,在专业体能训练阶段训练中的基本技能,与班、排、连直接相关的单兵技能,如机动、搬运、通过障碍、格斗、爆破等都应融入到分队训练课目之中。

2.4完善体能训练骨干培训制度

从调研中发现,目前部队用于体能训练的时间已远远超出《大纲》规定的“全年不少于240 h”,每个训练日1 h,但为什么训练效果不佳,成绩不明显,而且还出现不少训练伤,最重要的原因是干部骨干的组织能力的欠缺,因此,进一步健全完善体能训练骨干的培训体系,提高其组训能力显得十分紧迫而重要。

一是建立骨干培训制度。每年组织一批理论功底好,自身素质过硬的干部骨干到部队院校参加在职培训,提高体能训练的理论水平,通过院校雄厚的教学资源培养一批懂训练、会管理、乐于为部队体能训练作贡献的人才队伍,并通过考评定级,确保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是完善院校与部队训练骨干之间交流机制。由于目前我军院校与部队之间、部队与科研单位之间交流、合作机制不够建全,院校、科研单位、部队之间信息不能完全共享。导致理论研究、教材编写、《大纲》修订等不够科学,训建脱节、训管脱节、理论与实践不配套等现象还比较普遍。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合作力度,从而强化体能骨干的培养力度。

三是切实提高骨干的组训能力。主要通过本单位的教导机构或各种培训来提高班长、排长、连长等一线指挥员组织体能训练的能力。同时,应加强体能训练的管理与监督;强化预防训练伤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能力等。

2.5加大训练场地与器材的配套设施建设

训练场地建设不规范、训练器材缺乏和管理不科学是制约部队体能训练效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应进一步加大陆军合成营现有体能训练场地、器材的配套设施建设与管理。

一是按需建全配齐体能训练场地与器材。要按《大纲》规定的体能训练项目建设相应规范化训练场,按照“集中建、分营管、轮流用”的原则,整合旅(团)、营、连资源,提高训练场地的利用率,同时,配齐各类训练通常器材。

二是加强体能训练场地与器材的管理。要“定人、定岗、定责任”,使用于体能训练的器材、场地同武器装备管理一样,建设、使用、维护保养、交接规范化。并建立档案,确保场地器材的性能,确保部队官兵训练安全。

三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就便器材的训练功能。结合场地、训练环境和保障条件,要充分发挥合成营官兵主观能动性,结合训练项目在依托上级配发相应训练器材的基础上,利用一切资源,制作就便器材。不仅发扬我军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利于提高体能训练效益。比如利用水泥、废弃的单双杠制作杠铃、哑铃等。

[1] 曾小武,黄为根.军事体育训练[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3.

TheStatusQuoandSuggestionstothePhysicalTrainingoftheArmy′sSyntheticBattalionInfantry

YANG Tao

(Headquarters Work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SOA, Guangzhou 510500, China)

Army′s synthetic battalion is primarily synthetic advanced tactical element under informationization condition, it is a kind of army′s exploration and attempt on its basic combat formation mode in a bid to adapt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 new military reform and the change in combat type. The new formation mode and new operation task require much higher level for the physical ability of the synthetic battalion infantry, it is very urgent to think about and find appropriate solutions for those issues, including how to updat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s on physical training, how to increase the awareness of the officers and soldiers of physical training, the scientifically setting of the physical training content, flexibly utilizing organizing modes for physical training, the comple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for cultivating training backbones, the enhanc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uxiliary facilities such as fields and equipments to support physical training.

physical training; synthetic battalion infantry; army; status quo; suggestions

G87

A

1671-1300(2017)03-0034-04

2017-01-27

杨涛(1973—),男,河南周口人,讲师。研究方向:作战指挥。

猜你喜欢

步兵陆军器材
德国KF-41山猫装甲步兵战车
AV TOP 100!2020-2021年度优秀影音器材推荐榜简评
陆军海战第一连
波兰陆军NH-90通军直升机
最贵的器材多少钱 Damian Demolder
陆军防空兵实弹射击
以色列陆军开始组建无人机机队
步兵班前进第二季
视听器材个股表现
视听器材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