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桌上“扶贫经”更能走好脚下脱贫路
2017-12-07程杨松俞霞霞
□ 程杨松 俞霞霞
念好桌上“扶贫经”更能走好脚下脱贫路
□ 程杨松 俞霞霞
近日,笔者在上饶市广丰区调研时发现,在区委统一部署下,今年五月份以来,该区9000余名干部夜访帮扶对象4万余人次,自带饭菜或以交餐费搭伙形式与帮扶对象同吃亲情饭2万余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同吃一桌饭”、“共谋脱贫路”已成为该区精准扶贫的新“标配”。
正如该区区委书记谭赣明所说,帮扶脱贫是场攻坚战,干部浮在面上是帮不成的。唯有扑下身子、捺住性子、开对方子、找准路子才可能打赢。与贫困户同桌吃饭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共谋脱贫之路、共聚脱贫合力、共襄脱贫大业。念好贫困户饭桌上的“扶贫经”大有讲究,也大有可为!
与帮扶对象同吃亲情饭,为何要去吃?意义很明显。同桌吃饭,为的是让帮扶干部沉得下去、让帮扶对象聊得进去、最终让帮扶脱贫帮得上去。以“让干部沉得下去”为例,五个月来,该区组织实施的“1+1”真情联结机制让9000余名帮扶干部以同吃亲情饭为契机夜访帮扶对象超过8万个小时,有效改变了“过去就逢年过节送袋米、送桶油,有的还让别人带,连面都见不上、名都记不住、人都认不到”的尴尬。而在与贫困户同桌吃饭的融洽氛围中,尤其是数小时的深入交流中,往往能先捂热贫困户的心窝子,打开贫困户的话匣子,再问出贫困户的“病根子”,进而让帮扶对象“聊得进去”。也唯有“为什么致贫?心里怎么想?愿意怎么干?应该怎么帮?”等情况都摸清楚了,才能一户一策、对症施策,也才能帮出实招、帮出实效,最终保证能“帮得上去”。
与帮扶对象同吃亲情饭,饭应如何吃?要求须把握。首先得带上钱粮去,不得增加群众负担。正如广丰区的做法,“必须自带饭菜或以交餐费搭伙形式与帮扶对象同吃亲情饭。”唯此,方能体现我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传统;也唯此,方能显现党员干部注重细节、不让小节的工作作风。其次得带着真心去,不得浮在面上作秀。比如广丰区“必须待够两小时”的时间要求,和一些领导干部撸起袖子给贫困户做饭烧菜的生动做法,就很受贫困户欢迎和好评,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很有启发性和借鉴性。再次得带着目的去,不得只图“走个过场”。贫困户的真实生活怎么样?有什么具体困难?对干部印象如何?内心有怎样的脱贫愿景?想得到干部怎样的帮扶?这些平素难以深入了解和掌握的真实情况,在饭桌的融洽氛围里都要能摸清摸准摸透,进而为“一户一策、对症施策”奠定充足的前提。
精准扶贫帮扶单位负责人和村民在大山里吃饭
与帮扶对象同吃亲情饭,饭后怎么帮?成效得显现。“吃出了真情,摸出了实情”,为的是“开对方子、选准路子”,图的是“帮出实招、帮出实效”。因此,帮扶干部既要饭桌上聊得细、说得好,摸准实情、交出真情,更要变桌上的真情为以后的长情,而不是“一顿饭交情、一锤子买卖”;变桌上的想法为饭后的办法,而不是“饭桌有想法、发后没办法”;变桌上的表态为帮扶的姿态,而不是“桌上拍胸脯、饭后拍屁股”;变勾勒的远景为现实的风景,而不是“桌上画块饼、久久吃不到”。唯此,这顿饭才吃得其所、吃出底气、吃出附加值;也唯此,方能让“桌饭上的扶贫经”推动脱贫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顺,进而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不返贫”。
贫困户家的饭桌也是一面镜子,能如实照出群众的生活状况、干部的工作作风、干群的鱼水关系和干部的扶贫实效。带着“一家人”的真情共同念好饭桌上的“扶贫经”,自然能扛着“一家人”的责任合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程杨松,上饶市委政研室;俞霞霞,广丰区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于龙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