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领猜想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刍探

2017-12-06周晓锋

成才之路 2017年31期
关键词:猜想能力培养数学教学

周晓锋

摘 要:数学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信息,帮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构建富有魅力和活力的数学课堂。要创设有效问题让学生想猜,注重有效引导让学生敢猜,渗透有效方法让学生会猜。

关键词:数学教学;猜想;思维能力;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1-0038-01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数学既要教证明,又要教猜想。”猜想是一种想象,也是探索数学规律、掌握知识本质的有效策略。猜想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它是立足数学思考的合理推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缩短学生内化新知的时间,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创设有效问题,让学生想猜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桥梁,它是高效课堂的触发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创设有效的问题,调动学生求知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产生主动猜想的欲望,从而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内驱力,使学生快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提升学习效果。例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上“369”,问学生“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因为学生已经有判定2、5倍数的特征的经验,很多学生猜想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所以都说“是”。然后学生通过计算,发现结论是正确的。紧接着,教师抛出第2个问题:根据你刚才的发现,再写几个数,看它们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发现写出来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如69、123、573、279,有的不是3的倍数,如26、79、83、143、289,这是什么原因呢?显然先前的猜想是不对的。教师再次提问: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教师趁势将学生的目光引向“69、123、573、279”,让学生再次猜想。很快有学生想到“是不是与各数字之和有关系呢”,于是投入到新一轮的验证中。上述案例中,教师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求知心理,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积极猜想,增强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提升了学习效果。

二、注重有效引导,让学生敢猜

引导和点拨是启动学生猜想的“钥匙”,也是增强学生理解的“催化剂”。教师应在学生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进而引发学生进行猜想,让学生智慧迸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新课伊始,教师可以出示相同圆的涂色部分,让学生观察图形,得出1/3=2/6=3/9。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大的分数“1/2”,让学生猜想一下和1/2相等的分数有哪些。这时,有学生受刚才结论的启发,认为和1/2相等的分数有2/4、4/8、8/16。这样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折正方形纸进行验证。学生经过折一折、看一看、说一说,发现1/2=2/4、1/2=4/8、1/2=8/16。此时,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组等式,看等号两边的分数什么发生了改变、什么没有发生改变。有学生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了,但是分数的大小并没有发生改变。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等式,看左边的分子和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才变成右边的分子和分母,并问学生“你有怎样的猜想”,从而为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做好充分的准备。上述案例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并通过引导让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入,使学生轻松地推导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渗透有效方法,让学生會猜

学生的猜想不是毫无目的的,应该有方法的指引,每一步猜想都应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之上。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丰富学生的探究经验,使学生的猜想高效化、合理化。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公式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先复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此环节后,教师将一个圆柱体模型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并猜想“用什么方法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经过思考,有学生受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影响,认为可以将圆柱平均分成若干份,将圆柱拼成长方体,然后根据所拼长方体和圆柱的关系,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师微笑着说:“这是我们的猜想,是否可行呢?请同学们一起来进行验证。”学生们纷纷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动手进行实践。在拼接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将圆柱等分后,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教师进而让学生观察所拼的长方体,再次猜想“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并进行探索,最终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上述案例中,教师立足学生的知识经验,找准新知的生长点,渗透猜想的方法,让学生进行猜想,积极验证,寻求到了正确的结论,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猜想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催化剂,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猜想。要创设有效问题让学生想猜,注重有效引导让学生敢猜,渗透有效方法让学生会猜,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姚丽红.关于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

[2]刘昌敏.营造快乐氛围打造数学高效课堂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5(06).

猜你喜欢

猜想能力培养数学教学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