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形式多样的生物课堂走进学生心灵
2017-12-06潘云芬
潘云芬
摘要:生物学科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在生物课堂中,我们应找寻知识的落脚点,从学生的思维水平出发,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模拟剧、模型制作和小游戏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模拟剧;模型制作;小游戏;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8-0014
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家也认为:“缺乏直接兴趣,会使学习成为枯燥乏味的负担。”从这些已有的理论和实践出发,笔者也对当今的高中生物课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实践,以力求寻找出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变“课堂”为“学堂”,还学生以自主学习、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建构的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潜能,真正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一、“模拟剧”激趣课堂,发挥潜能
身为曾经的“学生”今天的“教师”的我们,也应都有感同身受,有些“正课”我们通常会毫无兴趣、昏昏欲睡,但如果一听到这节课要看一个动画,看一个魔术,看一部话剧,看一部影片,昏昏欲睡的头脑就会立马清醒,并且整堂课从开始到结束一直会保持活力百倍。这种现象引发了笔者深入的思考,笔者想能否把自己的生物课堂也变一变,对一些学生较难理解的抽象的重、难点知识,能否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来自编自导“模拟剧”、小品等,把抽象的知识变成形象生动的模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达到永久记忆的效果。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虽然就简简单单那么几幅图以及由图延伸出来的相关知识,而学生就是不管你讲多少遍,还是会错误频出,并且对每一届的学生似乎都是如此,因而笔者就以这块内容为例,进行了让学生分组合作自编自导模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模拟剧”的尝试,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有丝分裂模拟剧”的课堂设计过程做一简要介绍:
“有丝分裂模拟剧”课堂设计过程
(一)独学(可放在课前作为预习,参照导学案)
内容:必修一P105-109
目标:1. 理清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
2. 掌握细胞周期的概念,说出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名称
3. 提炼出课本中描述染色体(质)行为变化过程的语句
(二)群学(模拟剧准备)
道具:由教师准备(也可采取课余时间组织小组长一起准备),用不同颜色(每组两种颜色)的卡纸剪取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染色体(质)纸质模型,模型包括每组两对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质)模型的大小均超过A4纸,并方便学生把模型粘贴在自己的胸前或手上。
任务:利用教师提供给每组的道具,排练模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要求:
(1)每组小组长(也可组内推举产生)出任总导演,负责对组内成员进行分工,对排练过程进行全程监督指导。
(2)每组有一位同学出任解说员,负责解说每一时期的染色体行为特点。
(3)其余四位同学(一般小组每组均有6位成员)把自己化身成其中的某一条染色体(质)(把相应的染色体贴在胸口或拿在手上),并通过与其他同学的配合模拟你所代表的染色体(质)在整个有丝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变化,模拟的过程要与解说的过程同步。
(4)小组准备时间为15分钟
(三)评学(模拟剧展示及评价)
随机抽取一组同学上台展示,其余各组同学认真聆听和观看,记录存在的问题,每个时期的行为特征描述和展示完之后,随即对其进行纠正,派本组成员上台展示正确答案,纠正完毕后再请原展示组进行下一时期的展示,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整个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均展示完毕。(时间为12分钟)
再隨机抽取一组上台连续展示完整的过程,其他各组负责寻找整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集中进行纠正。(时间为6分钟)
再请其余5组每组分别随机展示某一个时期(要求前面组展示过的时期后面的组不能重复展示),非展示组负责回答他们展示的是什么时期(时间为5分钟)
(四)思学
PPT展示各时期的染色体行为图,要求同学答出相应的时期及染色体数量、DNA数量和染色单体数量。(时间为8分钟)
二、复活和创新传统教学手段,激活学生指尖上的智慧
传统的教学中,通常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会采用挂图、实物模型等方式进行展示,对部分内容也开展学生实验,但曾几何时,随着各种电子资料的入侵,这些传统的教学手段似乎慢慢被淡忘。又因受到课时的限制,除了考纲中必须要求掌握的实验之外,书本上的很多学生“活动”也被教师抛在了脑后,在很多学校,这些学生“活动”基本上是零开展率。但我们都深知这些活动的开展无论是对课堂中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因而如何利用、开展好课本中所设计的活动,复活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当前新课改下生物课堂教学急需研究的问题。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对课本中的一些活动进行了开展,如“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活动的开展,不仅提升了学生对DNA结构模型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并且引发了他们进一步归纳、思考、探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活动的开展过程简述如下: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活动开展过程
(一)独学
内容:必修二课本P54-56
目标:能独立正确地说出DNA、RNA的化学组成、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二)群学(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材料:由教师提供(DNA结构模型制作的配件)
任务:
1. 整组所有成员必须根据所获得的配件材料合作制作完成DNA双螺旋结构模型endprint
2. 每位同学都要学会对模型进行解说,教师会随机抽取一位同学对本组制作的模型进行解说
3. 你能从模型获取哪些书本上没有的信息,请汇总记录并展示
(三)评学(展示、评价、交流)
过程:
(1)对其他组的结构模型进行参观,记录存在的优点和缺点
(2)随机抽取两组同学对其本组模型进行展示解说,其他组同学负责点评
(3)通过刚才的巡回参观,随机抽取两组两组配对(未展示解说过的组)进行相互点评,其他组负责补充
(4)各组对自己所获取的拓展信息进行交流展示
(四)思学
独立整理本节课所学的相关内容,呈现形式可以是概念图、结构图等,当堂上交;课后每位同学完成一份对本活动的感想报告。
课后教师反思:本节课还是没有完全放开,因为提供的材料都是相同的,所以最后导致每组制作完成的模型也基本相同,存在的问题也基本相同,这就失去了评学的意义。因而,若有条件,教师可以完全放开,实验材料这些也让学生就根据必修二课本P56-57的活动提示,自行进行准备(周末时间完成),在课堂中只进行制作和展示,这样才能更多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真正发挥学生指尖上的智慧。当然,以这种形式开展,对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为这些同学在课外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对不足),所以也可采取利用选修课的时间进行创作。
三、灵活运用“小游戏”,充分“活化”课堂气氛
我们通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反复强调的重难点,但学生还是会频频出错,甚至对一些基本的概念也掌握混乱。教师总会感叹,为什么不管我强调多少遍,你们总会出错呢,我的教学怎么就这么无效呢?学生也会感叹,为什么教师强调过的东西我总是还记不住呢,或越记越乱呢,我该怎么办呢?而完全相反的情景是,从小孩3岁开始一直到成人后,一些新奇的小游戏总是对他们的吸引力很大,并且孩子们还会一学就会,拼尽全部的智慧使自己变得更强大,努力使自己的水平达到巅峰,这也许是因为玩是人类的天性,而游戏是玩的一种重要的方式。相对于这些新奇的小游戏,课本的知识,学校的教学就显得枯燥乏味,毫无新意,因而,导致有些孩子沉迷游戏,荒废学业。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在感叹学生素质越来越差,学习动力越来越不足的大背景下,应该多多思考如何把这些小游戏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力”呢?因此,游戏教学能够很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针对这种现实,笔者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小游戏进行了一些设计,如在光合作用教学中可让学生玩玩拼图游戏。具体过程简单介绍如下:
教师设计打印光合作用過程的彩图,根据需要剪成不同的图形(在光合作用碳反应中,如三碳酸和三碳糖始终比较容易混淆,那就把这两种物质剪成一样的图形,让学生充分注意到这个易错点;对有些名称比较多的物质,如五碳糖可以用RuBP、核酮糖二磷酸、C5等表示,三碳酸又叫3-磷酸甘油酸、C3酸等,这些学生也比较容易搞混淆,因而可给每组提供相同形状的不同名称叫法的图块,让他们自己进行选择替换),分发给每一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整个拼图,并对拼图的成果进行展示,同时描述光合作用的过程。通过这种拼图游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把相关的易错点结合进去,让学生能充分理清整个光合作用的过程,也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综上所述,采用创作“模拟剧”、模型制作和小游戏等教学方式,有效地活化了高中生物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活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合作、互动能力。当然,在活动中也不能颠倒主次,目标的达成必须明确,不能让课堂流于形式。总之,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我们用心研究,一定能找到更多更有效的“活化”课堂的教学方法,一定让能让学生从被动的“知之”转变为主动的“乐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生物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