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7-12-06唐守江
唐守江
摘 要:在科技信息时代的影响下,教育领域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微课,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
提升。
关键词:微课;高中历史;自主学习;学习方法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及手段都在不断提倡创新,而在辅助教学手段中最受大家关注的,当属微课。一方面,它能够满足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求,能够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某个知识点在有限时间内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够对其进行更好的掌握。另一方面,微课可以将典型的题型、归纳的考点甚至是教师的教学经验等通过视频进行展示,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高中历史作为基础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教师有必要充分发挥微课的教育价值,从而实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视频导入
有效的课堂教学导入不仅有助于课堂氛围的和谐构建,还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务必要对课堂导入予以重视。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展示给大家,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使学生能够自觉、安静地享受历史学习,从而潜移默化地投入到教学情境当中。比如在开展岳麓版必修Ⅲ《西学东渐》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变化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迁、清王朝的内忧外患、思想领域的蜕变与新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如此,有助于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感受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和清王朝统治的腐败,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素养。
二、使学生通过微课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加之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由此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始终无法实现有效提高。因此,教师不仅要对其教学模式进行改变,还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良好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保障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其他学科成绩的提升。在“互联网+”的今天,信息技术不仅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也有讲述教学方法的微课视频,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整理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学习方法视频,使学生能够通过微课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由此,既能够使其将解题技巧运用在实际的答题过程中,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为了确保学生能够为其未来的学习发展奠定扎实的历史基础,教师要善于总结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历史学习效率。
三、符合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师在运用微课教学时,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课堂,既要符合高中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又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特点,同时还要注重教学任务的结合,使其教学工作得到有效开展。也就是说,实际课堂是微课的开展核心,教师不仅需要将课程主题融入微课教学过程中,还要确保微课教学符合整体教学框架。比如,教师在设计《西学东渐》这一微课内容时,要确保其准备的教学背景资料符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讲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以正确的学科思维逻辑准备微课教学,对其课堂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调整。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时,课标要求的教学内容和三维目标的达成才是微课教学重点,而不应该是过于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教学内容。
四、使学生的自主预习意识在微课的引导下得到培养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存在的个体,教师应该对学生之间的差异予以充分尊重和认可,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微课视频,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预习,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做好充分准备。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所需要开展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完成一些课前预习任务,同时让学生将其准备的微课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相互沟通、交流,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教师对其教学进度進行适当调整,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有效课堂教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微课,既响应了教育改革的号召,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虽然微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但它也是能够有效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先进教学资源,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微课的教育价值,使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满足,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在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微课,从而为学生奠定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婷.高中历史微课的运用探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6.
[2]吴榕樱.微课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编辑 范昕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