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夜合花开香满庭

2017-12-06汪霞

新课程·中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

汪霞

摘 要: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在一线的教育理论及实践研究中掀起了浪潮。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也随之產生,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也就意味着核心素养体系要求下的语文,除了知识的传授与启发,还应该渗透情感教育、体现审美特征,开发形象思维,抵达内心世界的诗性教育。即以形象诱发想象,用思想点燃课堂,让情感照亮心灵,以审美烛照创造,而这是有极大的学科魅力的。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学科魅力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于2014年3月30日正式印发,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这使得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工作的关键因素,在一线的教育理论及实践研究中掀起了浪潮。

而语文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这也就意味着核心素养体系要求下的语文课程,除了知识的传授与启发,还应该渗透情感教育、体现审美特征,开发形象思维,成为抵达学生内心世界的诗性教育。即以形象诱发想象,用思想点燃课堂,让情感照亮心灵,以审美烛照创造。

为此,笔者将结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的教学实践浅谈在语文核心素养指导下的语文学科魅力的发掘。

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以形象诱发赏鉴,以审美烛照创造

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媒介,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而作为一线语文老师,笔者很关注语言的形象性,语言的形象性能激发师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余尝谓‘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字立纸上”实质上就是对语言形象性的生动表述。

史铁生是一代用生命写作的大家,他的《我与地坛》一文,不仅有对“为什么出生”“死”和“怎样活”等问题的沉重的拷问和自白,也有“向死而生”的“庆幸”和“感激”。更重要的是,在这一系列的纠结、挣扎、拷问之下,《我与地坛》的语言是非常形象,独具魅力的。作者对地坛的景物描写都非常形象,相关的研究和论述也不少,在此就不赘述了。笔者将以下句为例分析其语言的形象性及魅力。

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端着眼镜”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因视力不好,寻找时以手扶镜的认真和吃力;而“海上的一条船”则用茫茫大海的广阔刻画出了地坛的大,逼真地写出了母亲寻我时的艰辛和不易。该细节描写是很能打动人心的,它来自生活,又贴切又形象。特别是“端着眼镜”的“端”字,画面感很强,母亲寻人时的焦灼、无力感油然而生。形象的语言不仅入眼入脑,而且入情入心。

为此,笔者要求学生在自己作文时,也应用形象的语言来记录自己的生活,激发阅读者的想象和共鸣。只有拥有了自己形象的语言和个性的思想,“文”才能载“道”,这个“道”,才能被人

接受。

一个同学用形象的语言写乘车时的无聊感受:“不知为什么,每次乘车都很郁闷,眼睹的貌似都是固定的,景物犹如一张张放映过千百次的幻灯片渐次滑落……”

一个同学用极具画面感的句子描述自己劳累一天的父亲晚饭后抽烟的景象:“火星时明时暗,三缕烟雾从他的口鼻中窜出,直窜空中,盘旋着越往高越缥缈虚无。眼睛深邃到隐在云雾中,似被瀑布掩着的水帘洞,那眼神却如夜空般空洞……”

《我与地坛》中还有一处的语言描写不仅形象,而且极具特色和美感: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段文字将“剥蚀”“淡褪”“坍圮”“散落”等动词前置,强调了地坛的破败、荒芜和饱经沧桑,将四百年里沧桑变迁具象化、形象化。这段文字也极能体现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的张力,学生踊跃地进行了学习和创作。

二、思维发展与品质——用思想点燃课堂

柏拉图言“思维是与灵魂的自我谈话”,其实,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

而语文教学之所以要把思维发展与品质作为核心素养是关注到了语文课程的博大精深与繁复精细。语文双基的培养、学科素养的形成与提升都离不开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来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找到与自我灵魂谈话的最佳契机与平台。

“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

我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

怨……”

在这里,史铁生流露出了人生的遗憾和懊悔情绪,很哀伤很无助。这种负面情绪的浸渍,学生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也有所体验和领悟,但未必能形成自己深刻的思考和总结。为此,笔者以“懊悔”为关键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总结出“懊悔”的特点及作用,再在班级里分享,以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独创性、批判性。

“其实懊悔是世界上最奇妙的药,因为它的疗效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是毒是补,关键在于你在饮下它之后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坎坷与困苦。而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失败中都能看到机会,他们不是一味地懊悔而是在失败中汲取教训,为下次的成功做好准备,而当我们这样做时,懊悔也就成了一副有益于身心的良药。”

还有同学说:“懊悔与成长一起成长!”

懊悔能促使我们反思,帮助我们总结,但是懊悔也能消磨我们的精神,磨灭我们的意志。着眼于“下次”的懊悔是必要的懊悔,沉溺于既往的懊悔是无谓的浪费。古语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所以,倒不如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心态面对未来,岂不是更有意义?还有,呱呱坠地的娃娃知道什么是“懊悔”吗?不知道!只有经历了,才知道懊悔,所以,懊悔与成长一起成长!

“为文之首,欲卓然自立于天下,在于积理而炼识。”清人魏禧如是说。“积理”是要积累关于生活、人生的理性认识;“炼识”是锤炼自己的思想,将自己认识深刻化。这个“积理”“炼识”的过程就是需要引导我们的学生去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这不仅是作文的要求也是思维发展与品质提升的要求,这就促使教师在传授文本时也应不断思考如何结合文本来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我的习惯,通过思考积累思想,促进思想的成熟、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

而文本只是一个平台,教师要善于找到文本与自我,与学生心灵的对话点,发掘出语文学科的思维魅力,让头脑风暴激荡在你我的课堂。

美国教育家乔治·加侬曾说:“个体学生会把学校期望他们学习的内容与他们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而且会有意识地参与知识的文化建构。”核心素养的提出关注了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关注了人的成长和发展,结合语文学科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魅力,“夜合花开香满庭”应该不只是梦想。

参考文献:

[1]王宁.语文教育与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J].高中语文教与学,2016(11).

[2]王泽龙,高健.有关现代语文教育与研究的几个问题:王泽龙教授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1).

编辑 张晓婧endprint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