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食的名字来源于美男子的那张脸
2017-12-06肃慎
肃慎
中国人吃面食的历史相当久远,这得感谢我们祖先很早就耕耘出了滚滚麦田。
面食的最早加工技术是笨干,就是手工脱壳,在石板上将小麦捣成细末,做糊糊粥喝。直到学会使用凹槽磨盘,有了进步的旋转石磨,才出现谷物脱粒精加工,将籽粒磨成粉面。
那时的大米在泡过之后,也被捣成粉面。在周王室的餐桌上,就有将米麦炒熟捣粉制成的食品,称为“糗饵粉餈”。《说文》中说“饵,粉饼也”。“粉糍”是在糯米粉内加入豆沙馅(古时叫豆屑末)蒸成的饼糕。这种古老饮食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如今的云南人把大米面薄饼称为“饵块”。
面食是用面制作的食品的总称。在魏晋以前,面一直被称为“饼”,是因为还没有与一位美男子的面容华丽邂逅。
这位美男子叫何晏。
何晏是东汉大将军何进之孙,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何晏老爸死得早,魏王曹操纳何晏母尹氏为妾,小何晏也被曹操收养。曹操对其宠爱有加,甚至想收他为义子。那一年,何晏已经八岁,他对这样的恩宠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在地上画了一个圈,把自己圈在里面,并說:“这是我的房子。”古时候皇宫一般都是方形的,曹操猜出何晏的心思,就让人把他送到宫外去了。
何晏因“美姿仪而色白”,犹如敷粉,人呼为“傅粉何郎”“傅粉郎”“粉郎”。《晋书》称他“好服妇人之服”,这分明是个伪娘啊!
曹操对何晏还是不忍放手,干脆把女儿金乡公主嫁给他,一个女婿半个儿嘛。
何晏生性骄矜,常常穿着与大舅哥曹丕一样的服饰,这让曹丕极为反感,骂他是“假儿”。
曹操死后,曹丕抢得第一继承权。但魏王这个称号已不能满足野心家曹丕的欲望,他在公元220年逼迫汉献帝将帝位禅让出来,改国号为大魏,是为魏文帝。
盘踞在四川的刘备和江南的孙权见曹丕抢先注册了皇帝的名字,也不怠慢,纷纷跟风相继称帝,三国时代从此才真的开幕。
曹丕对何晏并没有好印象,当上皇帝后就找何晏的别扭,想叫他当众出丑。
曹丕把何晏传到殿前,叫御厨端出一碗热腾腾的“汤饼”来,逼令何晏立即吃下。
“汤饼”即今日的面条。从西汉开始,人们才将麦磨成面,加水和成团、压扁,烤或蒸熟,叫做饼。如《后汉书》记载说:“汉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那时还没有面粉的发酵技术,更无今天的馒头。
在魏晋时,面食统称为“饼”,上锅蒸的叫蒸饼;炉中烤的叫胡饼;中间包裹碎肉烙制的叫烧饼;水煮的自然就是汤饼了,真可谓是“饼天下”!
那会儿的“面”字仅指人的脸。
而曹丕的找茬借口就是何晏的白脸是涂粉化妆出来的。
当时正是大热天,何晏吃着热汤饼,岂能不大汗淋漓?
见何晏满脸汗珠滚滚,曹丕立马让人用红色的衣袖去擦何晏脸上的大汗。谁知,使劲擦过之后,何晏的面庞依旧皎然,犹似敷粉。
曹丕只好挥手让何晏离去。但终曹丕一朝,何晏都是靠边站的角色,得不到重用。
魏晋时期,面条属于王廷和达宫贵人的奢侈食品,寻常百姓只能望着流口水。晋人束皙作过一篇《饼赋》,写的就是面条在当时的无限风光。
且看吃“汤饼”的若干好处:“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然皆用之有时,所适者便。苟错其次,则不能斯善。其可以通冬达夏,终岁常施。四时从用,无所不宜。唯牢丸乎?”
再看看作者描述的选料与制作过程:
尔乃重箩之面,尘飞雪白,胶粘筋韧,膏糕柔泽。肉则羊膀豕肋,脂肤相半,脔如蜿首,珠连砾散。姜枝葱本,蓬切瓜判,辛桂剉末,椒兰是畔,和盐洒豉,揽和胶乱。于是火盛汤涌,猛气蒸作,攘衣振裳,掌握仰弱,俯搏面弥,离于指端,手萦回而交错,纷纷驳驳,星分雹落。
接下来是出锅后的美食描述:
笼无迸肉,饼无流面,妹媮冽敕,薄而不绽,日焦味内和,月襄色外见,弱似春绵,白若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飞散而远遍。
最后,束皙又大大地嘲讽了一番那些围观在旁而无口福的人:“行人垂涎于下风,童仆空嚼而斜眄。擎器者舔唇,立侍者干咽。”
“汤饼”就是《齐民要术》记载的“水引饼”。
此后,“饼兄弟”随着“傅粉何郎”吃“热汤饼”试面的故事的广泛流传,大约到南北朝时也就渐渐改名为面食了。见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作麦豉法:“治小麦,细磨为面。”
魏文帝曹丕不仅喜欢跟妹夫斗气,还跟孙权在饮食上争过风。
曹丕比较喜欢西域用葡萄造的酒,他曾对群臣说:“葡萄酿以为酒,过之流涎咽唾,况亲饮之?”当时的葡萄酒比中原的米酒在味道上甘甜许多,但多饮易醉。著名品酒员曹丕这样在御宴上告诫群臣:“葡萄酿以为酒,甘于曲米,善醉。”曹丕不但将葡萄酿酒视为御宴珍品,西域产的葡萄和石蜜也是他的御用果品,甚至在一份诏书中赞美葡萄、石蜜,认为江南的龙眼、荔枝比不上葡萄和石蜜。
石蜜是一种凝结的蔗糖,在当时被视为珍稀之物。曹丕还特意送给孙权五饼石蜜,要他不吃不知道,一吃吓一跳。
其实,南方也产石蜜。在《西京杂记》一书中,有“南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之句。高帝即汉高祖刘邦。另外南朝嵇含的《南方草木状》也可作为佐证,文中称,“诸蔗,一曰甘蔗,交趾所生者。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断而食之甚甘。笮取其汁,曝数日成饴,入口消释,彼人谓之石蜜”。可见南方确有石蜜制作方法,只是在品质上不如西域熬出的蔗糖晶莹雪白罢了。
魏廷王室的美食也足以让人称羡。在《异物汇苑》中,载陈思王曹植曾亲手制作过一道“七宝羹”,原料为野驼蹄,一瓯就价值干金。七宝驼蹄羹一直受魏晋皇室的喜爱。可惜魏晋以后,七宝驼蹄羹之法不知是因为造价太高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失传了。所谓的七宝,应该是除野驼蹄外再佐以七味配料。
到了唐代,“驼蹄羹”再度火爆。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就有“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桔”之佳句,说的乃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骊山华清宫之时,所用的珍馐中就有“驼蹄羹”一味。此羹蹄掌筋柔,汤厚味醇,鲜香不膻。明代传有“驼蹄羹”的食谱,其制法如下:将鲜驼蹄用沸水烫腿毛、去爪甲、去污垢老皮。治净,用盐腌一宿。再用开水退去咸味,用慢火煮至烂熟。汤汁稠浓成羹,加调味品供食。
在曹植诗文里同样可以窥见魏廷御宴的奢华程度,那可是足以称得上五星级!
丰年大置酒,玉樽列广庭。乐饮过三爵,朱颜暴己形。式宴不违礼,君臣歌鹿鸣,乐人舞鼙鼓。
御酒停未饮,贵戚跪东厢。侍人承颜色,奉进金玉觞。此酒亦真酒,福禄当圣皇。陛下临轩笑,左右咸欢康。杯来一何迟,群僚以次行。赏赐累千亿,百官并富昌。
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脍鲤臇胎鰕,寒鳖炙熊蹯。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
魏文帝曹丕时,宫廷内还流行铜制“五熟釜”,即一只铜制的锅内分为五格,可以用各种不同味道的汤料,同时涮煮不同的食物,丝毫不比现今盛行的“鸳鸯锅”逊色。
看来这个曹丕的口福还真是不浅!
最后再提一下大帅哥何晏的命运归宿。曹丕死后多年,直到少帝曹芳即位,被曹丕父子欺压了二十多年的何晏终于翻了身,官至吏部尚书。
不过这位驸马爷并未得以善终。公元249年,何晏因党附于大将军曹爽,被权臣司马懿发动政变杀害,如果不是司马懿看着何晏老丈母及媳妇的面子,何晏的儿子也会遭到无情的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