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素养形成的研究
2017-12-06杨晓翠
杨晓翠
摘 要:阅读是开阔眼界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阅读素养是学生学习和成长中必须要具备的一个基本要素。初中生的身心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素养
阅读素养是每一个学生都要掌握的基本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初中语文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结合学生的能力和学习需求制订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多知识看似浏览一遍就记住了,但是时间一长就会忘记。当前很多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阅读仅仅带着两只眼睛就行了,实际上,用眼睛看到的知识是一些字面意思,读者无法理解其内涵和思想。鉴于此,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阅读”的习惯。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一边听课,一边记录文章中的重点语句,既用眼,也用心,同时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1]。例如,在学习《出师表》这篇课文的时候,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文章的重点语句记录下来,比如“亲贤臣,远小人”,并在文章中将这句话的含义标记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仔细推敲文章,既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
能力。
二、关注课前的文章阅读指导
课前閱读指导是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教学环节,课前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新文章和新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粗略掌握阅读材料的梗概,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目的和问题去听课,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效率。因此,语文老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关注课前的文章阅读指导,结合课文教学目标、学生阅读能力、阅读需求等因素提出一些阅读要求并列出阅读提纲,给学生的阅读提供有效的指导,这对课堂阅读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较大的帮助[2]。
例如,在阅读教学之前,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尤其是信息网络等,对作者的生平、文章的时代背景进行查找,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文章进行分段,并将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还要归纳文章的中心大意。除此之外,老师还要给学生布置提出问题的课前阅读任务,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记录下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带着任务去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阅读,可以有效解决课堂时间不够用的问题,而且还能有效突破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语文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通过课前阅读指导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三、开展多元化课外阅读活动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外语文阅读活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语文老师只有将课外阅读活动与课堂阅读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吸收,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需求等开展多元化的课外阅读活动,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外阅读活动[3]。
第一,辩论赛。辩论赛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老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一个观点,然后让持有不同观点的两组学生相互辩论。这种锻炼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大量的阅读,只有这样才能找观念、找立意,从而战胜对方。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设置情景短剧。阅读不仅要“读”和“写”,还要让学生“演”出来,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雷雨》这篇文章的时候,语文老师就可以设置情景短剧,让学生分别扮演书中的角色。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对人物的内心进行细致的揣摩,只有这样才能将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表演到位。在这个揣摩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内涵以及包含的情感理解得也就越来越深入,阅读能力也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语文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结合具体的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延蛟.强化阅读指导 培养阅读素养:试论初中语文阅读指导[J].卫生职业教育,2017(10):34-35.
[2]黄桦,魏冰.以“论证—批判”为核心的科学素养与阅读素养的发展路径[J].教育探索,2017(2):12-13.
[3]闫华军.浅谈如何提升中学生的阅读素养[J].学周刊,2017(2):35-36.
编辑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