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为先 大美不言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文艺晚会《在党的旗帜下》舞蹈评论
2017-12-06阳秀红
文/阳秀红
信仰为先 大美不言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文艺晚会《在党的旗帜下》舞蹈评论
文/阳秀红
纵观整场晚会中的舞蹈,在创作和表演手法上是多元的。如果以晚会中舞蹈的形态而言,先后可看到在时间线性方式和歌舞形式中展现出的各地方、各民族风格的舞蹈,如红绸腰鼓是陕北秧歌风情,维吾尔族舞演绎的是边疆风情,上下颤动的动律是藏族同胞的面貌,晚会中也具有现代舞台技术带来的新意舞蹈,以及现实主义整体创作原则下绽开的当代舞。
这台晚会留给观众印象最深的是情景舞蹈《八女投江》和《狼牙山五壮士》,这是两处点睛舞蹈的落笔之作。根据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冷云、胡秀芝、杨贵珍等八位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突围,与日寇血战到底,弹尽粮绝、后退无路,选择宁死不屈,跳入滔滔的乌斯浑河,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所创编的舞蹈或舞剧作品有很多。而此次晚会,凭借这一题材故事创作的情景舞蹈作品《八女投江》,其亮点在于故事内容的简练和形式上的新意。对于这一感人的题材,舞蹈没有遵循以原故事起承转合的叙述方式来完整诠释内容,而是浓缩提取八位女战士精神的内容部分来具体表现。为了立体透彻地表现八位女战士殒身不逊的精神,以及为理想和信仰献身的伟大,创作者利用舞台设置,以舞蹈为本,情景再现地表达作品的主题内涵。于是,舞蹈作品从剧情的具体实际环境出发,情景交融。如以声、光、电、威亚、软幕、硬景等舞台上的可用手段,结合舞蹈动作本体来阐述故事内容。首先,声、光、电等制造出蓝色粼粼的河水情景,交代了故事所处的空间。在这偌大的背景下,舞台上人物的动作,表现为前后的举步,接之运用吊威亚,表现为背景空间里高、中、低的立体层次感,进而把八位女战士投江到沉江的过程还原升华。就这样在滔滔乌斯浑河的情景设置里,八位女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状态,江水也为她们停流,岸边鲜红的花朵也为她们绽放。
《狼牙山五壮士》这个舞蹈作品,更在于空间的运用和表现。当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位八路军战士形象出现在舞台上时,一方石块道具所带来的空间限制,将五位人物近景般进行视线定点的展现,其中人物动作造型局限在某一空间,作品这一部分则出现了“集”的艺术欣赏效果。随着空间的打开、视野的开阔,人物形象在观众眼里,表现为远景般的视线辐射,即在如高山悬崖般的景象里展现。晚会编导者们很睿智,他们将电影镜头那种推拉摇移的艺术方式,移用到晚会舞蹈的创作中,使得《狼牙山五壮士》这个舞蹈作品整体上有对比的艺术效果,也使作品主题得到深化,视觉上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我们都清楚,舞蹈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景舞蹈《狼牙山五壮士》利用时空的变化对人物诠释主题是非常成功的。首先,舞蹈表现人物,顺应了原故事里的情节主线,即五位战士英勇阻击日军进攻,子弹打光了,用石块还击,面对逼近的敌人,宁死不屈,纵身跳下悬崖的故事。其次,编导们明白优秀舞蹈作品中的人物,之所以能够感染人,部分在于人面对“生,亦所欲也,义,亦所欲也”的两难情境,选择了舍生取义。而晚会舞蹈中,这五位狼牙山的战士便是如此。于是,舞蹈表现到最后,一面飘扬着英雄信仰的旗帜,在高山大地上屹立不倒,如血般鲜艳如新,这是英雄们永垂不朽的表达。人的精神或情感通过语言表达,那么在众多语言中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表现语言,则属人的肢体语言,即舞蹈语言。情景舞蹈《狼牙山五壮士》中的舞蹈语言随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在石块道具所带来的空间限制里,五位人物的动作,表现出时间线性安排下群体的静中有动;在相对空间范围的自由里,五位人物逐一“退”和“跳”的舞蹈动作,表现对空间的填满和贯穿,因此体现出一种动中有静。
综观这台闪烁岁月力量的晚会,这两个情景舞蹈作品如两颗耀眼的珍珠,他们借用群舞的形式,在真实事迹的铺垫中,将人物形象的崇高表现得淋漓尽致。观众在情景舞蹈作品《八女投江》和《狼牙山五壮士》中,发现了那用生命闪耀着的信仰之光,而这束光是支撑舞蹈作品中的主人公进行生命抉择的主要因素,这也是舞蹈作品在有限的时空里,用身体主要表现的内在部分。军人身上那种散发出的人类高尚情感的人情之美,经晚会舞蹈的演绎,而发射出动人的艺术容光。★
责任编辑:方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