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人性的美丑与善恶的较量
——以文学作品为例

2017-12-06

小说月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道德感外貌庄子

(长安大学文传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

1 美丑的直观性

美在《说文解字·女部》中的释义为“好,美也”,“媄,色好也”。女子色好可称为美。而丑的释义为“丑字由于其初形为人手指的“骈枝”形而有丑陋,畸形,让人生厌之义。《玉篇·酉部》曰:“丑,貌恶”。美和丑在古代多与人的外貌,体形联系在一起。而善恶具有隐蔽性,不易被人发觉,需要长时间的接触才能得出判别。美丑与人的感官联系紧密,而善恶与人的感情直接联系。美丑的判断属于鲍桑葵所说的“浅显之美”,而对于人品德的判断则属于“深奥之美。” 《太平御览》有有言“人之欲见毛嬉、西施,美其面也。夫黄帝、尧、舜、汤、武美者,非其面也。人之所欲观焉,其行也,所欲听焉,其言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听其言”、“观其行”要比 “美其面”漫长而复杂。

感官的判断更为直观,更容易把握,而感情的判别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来思虑。如张九龄曾在《进千秋节金镜录表》中有言:“明镜所以鉴形者也,有妍蚩刚见之与外;往事所以鉴心者也,有善恶则省之于内”这几句的大意就是:明镜是用来照人形体的,美和丑能够显于外面;往事是用来照人的内心的,善和恶都能在内心深处得到反省。张九龄在这里也指出了美丑可以直接感触,但善恶需要经过内心的深思熟虑才能分辨。当我们接触到《巴黎圣母院》卡西莫这个人物时,起初只感觉他外貌上的丑陋与感官的不适,但随着情节的深入,慢慢了解这个人物,才会发现他内心真诚善良的一面;而另一个人物卫队长菲比思英俊潇洒,他用自己外表的美招摇撞骗,在百合花小姐面前百般谄媚,之后又用这一套去欺骗吉卜赛女郎,直到最后才发现他恶的本质。美丑属于审美范畴,故其感受更为简单、直接,而善恶作为道德的判断却更复杂、模糊。

2 美与恶交融

美涉及感官形式的舒适性与合目的性,而恶是人所厌弃、嫌恶的对象,是人内在品质的一种不和谐与倒错。美与恶的交融是人物外形美与内心恶的矛盾冲突,但外在形式的美并不能掩盖内心的肮脏与丑恶,荀子曾云:“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形象虽美,但心地坏,也是小人,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不能单从外貌进行判别,一个人好坏是看他的内在品质。

美与恶相互交缠的矛盾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也很常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中瓦尔科夫斯基年风度翩翩,英俊潇洒,利用自己的长相先是欺骗了内莉的妈妈,夺走她父亲的财产,之后抛弃了他们,让他的妈妈郁郁而终,为了阻挠他的儿子阿廖沙与伊赫梅涅夫老人女儿娜塔莎相爱和结合,不惜无中生有地诬陷娜塔莎的父亲鲸吞了他的款子,中饱私囊,并告上了法庭,要他赔偿损失,华丽皮囊伪装之下是巧取豪夺,人面兽心,无所不用其极的恶棍。

美貌似乎总是与与罪恶交织在一起,《水浒传》中潘金莲在外貌上绝对可算上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了,且看施耐庵对她的描述便可知了“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在这样一张美丽的面庞下却是一幅蛇蝎心肠,为了个人的私欲不惜残忍地杀害自己的丈夫,最后也不得善终。在《国语·晋语》中,有一篇是大臣史苏劝谏献公不要纳骊姬为夫人的一段话,他认为骊姬“虽好色,必恶心,不可谓好”,这也体现了我国古代对美欣赏的一个重要标准,并不只是单单的色好,更重要的是心善。古代历史上对长得有姿色而贻误国家女子称为红颜祸水,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且看妲己、褒姒、赵氏姐妹便可知,在文学作品中把她们的外形刻画地惊为天人,并且夸张对外貌的描写,而与她们祸乱国家,心肠歹毒形成鲜明的对比,以至于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多是沿用这个模式——美丽的女人是祸害的根源。恶与美构成奇异的交融,构成了一种 “恶之花”,从审美价值角度来分析,道德的恶并不一定就是形象的丑,道德的恶与情感的美并不是绝对矛盾的,而是有重合的部分,这就是美与恶的错位。

3 丑与善交织

在美学史上对丑的探讨都是作为美的对立面提及的,丑往往暗含着不健全、不正常、扭曲等与人类的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相悖的意义,因此会带来不快、焦虑的审美感受。而谈到善,便会想到善良、善心、修善、好善等,善是一种道德的象征,是良好的内心品质。

丑与善并不总是泾渭分明,处于对立状态的,外形的丑并不妨碍内心品质的善良,这类人物在文学作品中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王小波《歌仙》中的刘三姐是个奇丑无比的人,“她的脸皮黑里透紫,眼角朝下搭拉着,露着血红的结膜。脸很圆,头很大,脸皮打着皱,像个干了一半的大西瓜。嘴很大,嘴唇很厚,她的额头正中,因为溃烂凹下去一大块,大小和形状都像一只立着的眼睛”。刘三姐的容貌是这么可怕,但心地又特别善良,慷慨,而且勤劳,看到哪个人穿着破烂衣服,她都要伸手援助,谁有求于她,他总是欣然地接受,从不拒绝。

人外形的丑丝毫也不妨碍他具有崇高的精神美,丑陋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有超越于形体的道德精神之美。《庄子·内篇》中塑造的的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都是形丑心善的典型。王骀断了脚,外形残缺,但却以他的智慧折服众人,纷纷向他求学;叔山无趾断了脚趾,却刻苦求学以获得知识,以致孔子对其弟子说“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人乎”;哀骀它形貌“恶骇天下”,但其精神气质的“美”却使丈夫、夫人乃至鲁哀公“思而不能去”,感到了一种内在的吸引,可见人的外貌的美丑并不影响其善的本质。所以庄子说:“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对一个人的审美判断现在并不只是流于感官形式,丑陋的外貌不等于一个人的德行不美,更多地以道德作为考量,现代的审美判断标准与道德判断逐渐呈现出一致性。

4 美和善,丑与恶如何打通

美丑与善恶两组概念隶属于不同的领域,但他们之间并不是完全区分开来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审美感与道德感相互联系。

善的必定是“美”的,但美的却不一定是善的。那么,美与善、丑与恶如何沟通彼此的联系呢?美以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预示着善,善是美的体现内容,美是善的表现形式。美是外在感性形式与内在理性的统一,善的必定是“美”的,作为善的表现内容的美的形式,主要是指内在心灵上的美,而不单纯地指向外貌。丑是感官的不和谐,是恶的一个表现侧面,这里的丑并不是指形象毁损,而是内心的丑陋。心灵美与善相沟通,内心丑与恶相连接,打通了审美判断与道德判断。

关于审美判断与道德判断的打通问题,西方近代美学家舍夫茨别和哈奇生认为审美感觉和道德感同属“内在感官”,彻底打通了美学和伦理学,使得美学问题和道德问题融为一体。他们认为,人们观察审辨善恶的道德感于观赏审辨美丑的审美感,二者都是人天生的能力,而且在根本上是相通的、一致的。审辨善恶、美丑不能全靠人的外在感官,而必须依靠人的 “内在感官”。外在感官只能接受简单的观念,而内在感官能接受较为复杂的观念,感知事物对人的善恶、美丑价值。内在感官包括形成意识、美感、道德感、公益感等多种能力,其中最基本的就是道德感和审美感。由于人的审美感和道德感都是发生于内在感官,而且都是人天生的能力,所以,他们始终是互为贯通、互相联系的。人们之所以趋善避恶,是因为善行使人愉快而恶行使人痛苦,正是在这一点上,道德感和审美感有了相通性。

[1]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

[2] 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3]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7.

[4] 王凯:《逍遥游庄子美学的现代阐释》,[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5] 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6] 陶东风:《超迈与脱俗—庄子与中国美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7] 陈鼓应:《老庄新论》[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8] 郭兆旺:《庄子美丑观研究》,[D],河北大学,2015.5.

[9] 韩榴:《晚明绘画“尚丑”之风研究》,[D], 暨南大学,2014.6.

[10] 刘晓燕:《庄子“技”、“道”关系之辨正》,[J],河北学刊,2015, 4.

猜你喜欢

道德感外貌庄子
外貌描写慎“化妆”
外貌与内在
外媒:研究证明狗和猴子跟人类一样有“道德感”!
道德与现代性启蒙
请你们,把我们的外貌还给我们
论哈奇森的道德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