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管理工作创新的对策分析
2017-12-05张晓辉
张晓辉
摘要:幼儿园教育对于幼儿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为了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必须要做好幼儿园管理工作,积极使用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需求,构建出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本文从几个方面针对幼儿园管理工作创新的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幼儿园;管理工作;创新对策
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下,幼儿教育也开始备受教育界的关注,各类型幼儿园数量大幅增加,这种规模化、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对于幼儿园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调整。从现阶段幼儿管理工作的情况来看,管理思路滞后、管理者素质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必须要注重幼儿园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为幼儿提供全面、规范的管理规范。
一、营造和谐的关系,创设宽松的管理氛围
作为管理人员,要客观看待幼儿园管理活动,正式每一位教师的优点和不足,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有利條件,尊重每一位幼儿教师的个体差异,为他们的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此外,还要关注每一个人的奉献和价值,在幼儿园内部营造出和谐互助的氛围,在与教师进行沟通时,要用心,拉近教师与管理者的距离,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赢得教师的信任。对于每一位教师的情况,管理者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合理优化领导班子与教师队伍,达到最优化的组合,充分利用目前的设施和环境,减少人员和资源的限制,优化工作效率。
二、打造个性文化,提升教师的集体意识
文化是幼儿园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环境风貌,对于幼儿园的管理活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任何一所幼儿园,都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以此来凝聚人心,指引幼儿园的发展,这种文化不仅是软性资源,更是幼儿园外在形象的代表。作为幼儿园管理人员,要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打造独具特色的个性文化,利用文化建设工作,将全体教职工团结起来,提升教师队伍的集体意识,让他们可以全身心地为幼儿教育工作来服务。要达到这一目的,管理者需要为教师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条件和机会,充分展示出教师的才华。
三、实现家校结合,发挥出教育的合力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的重中之重,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而言,家庭教育的力量是无可置疑的,要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实践显示,实现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既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中的表现,根据幼儿的生活情况、行为习惯、身体发育情况做到因材施教。为此,需要在幼儿园中推行家长志愿者活动,让更多的家长走入到幼儿园之中,发挥出亲子作用,一起来体会孩子成长的快乐。
四、注重制度建设,创新管理模式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单位都要有很多规章制度来进行约束,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一个单位就是一盘散沙,结果将不言而喻。制度管理属于幼儿园教学管理活动的有效手段,为了强化教学管理制度,需要制定完善、规范、民主的规章制度,以此来规范师生的日常活动。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发挥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根据“强化理论”“公平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的要求发挥出制度的激励作用。鼓励教师参与培训和学习,提升他们的教育责任感和教学技能,根据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来完善考核体系,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帮助孩子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出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学校上上下下形成良好的教育风气。
五、整合优化资源,提高管理效益
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调动人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在幼儿园管理工作中也是如此。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态度与积极性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要注意幼儿园各类资源的优化和整合,合理配置其中的物资和人力,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作为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教育人员的考察,了解每一个人的特长,为他们安排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出每一个教育人员的潜能。落实监督重实效。自觉接受家长的监督,考核和总结时广泛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家长满意度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在安排教育岗位时,尽可能提拔年轻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具有新的思想,可以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年长的管理者则具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将其安排至领导岗位,从根本上提高幼儿学校管理的水平。
幼儿园管理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管理质量对于幼儿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新的历史形式下,要根据幼儿发展的特征构建完善的幼儿园管理模式,为幼儿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要肩负到自己身上的重任,虽然工作平凡,但是也不能泯灭自己的热情,要通过辛勤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郝兆杰,梁芳芳,肖琼玉.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4(11).
[2]韩凤莉.浅谈幼儿园保育员队伍管理的方法与策略[J].亚太教育,2015(02).
[3]于丽娟.谈幼儿园后勤管理中“五常法”管理的创新应用[J].才智,2015(33).
[4]刘小霞.革新管理制度,提高幼儿园后勤管理实效[J].华夏教师,2013(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