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革新
2017-12-05王艺昊
摘 要 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传承了两千多年,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国民性。受到世界潮流的影响,先进知识分子们对传统文化形成的“文化传统”中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的部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借鉴西方优秀文化的形式为民族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本文以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为开始,论述了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指出了传统文化形成的“文化传统”的糟粕部分,通过先进知识分子的透视和改革,使我们清晰的看到新文化运动对“文化传统”造成的影响,为我们正确的看待传统文化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 文化传统 新文化运动 透视 改革
作者简介:王艺昊,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136
文化传统从属与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不同方面,它由传统文化发展而来。二者是相互区别的,具有不同的特征,前者是内在的,抽象的,后者是外在的,具体的。前者是活的,流动的,后者是死的,凝固的。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文化传统,否定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传统文化,胡适1919年11月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以明确的阐述,就是“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也就是评判的态度。
一、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层解析
传统文化是道家、儒家以及佛家三者相互融合的文化,它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内陆型国家的农耕文明所决定的。农耕文明中人与人之間不迁徙的特点,形成了中国的家族制度,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五端体现了这一制度。农耕文明的另一个特点是对自然状态的依赖,由此产生了土生土长的道家文化,其中追求自然、崇尚自然正是此特点的演绎。中国的东汉时期佛家文化的传入,为我国的文化注入了新鲜元素。中国唐代中后期,在学习佛家与道家文化的前提下,中国产生了以韩愈为代表的新儒学,丰富和发展的儒学,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以及陆王心学,也是三者相互融合的结果。
(一)儒家文化核心思想的演变
儒家文化肇始于中国的春秋时期,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结果。在农耕文明中,代代相传在固定的地方长期从事农业生产,这种生产方式,规定了长辈与后辈、亲人与朋友之间的层级关系。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仁”,其内在含义是“二人”定义“一人”,来达到“二人”之间的心意相通,中国文化中的“仁者,政也”,“仁者无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都是对这一天理的阐释。汉代,董仲舒提出的“春秋大一统”、“三纲五常”其核心是实现“仁”,实现国家与个人之间的“二人”关系,这是首次把“仁”提升到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层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次结构的演变。唐朝时期韩愈等人举起文化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其中的习古道、复兴儒学主要复兴的就是儒家文化的“仁”这一核心的体现,用“仁”的力量来实现民众与国家之间“心”的统一。宋明时期的陆王心学中首次将佛家文化的“心”的概念与中国的儒家文化相结合,其核心依然是对于“仁”这一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因此“仁”就成为儒家文化在两千多年封建思想中占主流思想的核心。
(二)道家文化与佛家文化
道家文化的产生是源于农耕文明的另一个特点:对自然状态的依赖。在农耕文明时期,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的生存方式过分的依赖于自然界,就使得人们对自然界产生了崇尚及敬畏之情,道家文化中的“道法自然”说的就是这一情感,道家的核心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其原始含义是依照自然界的四季变化来决定人们收成的多少,根据这一原始含义就演变成历代王朝开国前期实行的“无为而治”的思想统治方式。道家文化所描述的大同社会——老有所依,少有所养,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一小国寡民的思想正是农耕文明的未来愿景。中国特色的文化“禅宗”是道家文化与佛家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禅宗”讲求以“静默”的方式来认识世界以达到天地人三者合一,这是佛家文化中“禅”的思想与道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相结合的产物。自古以来,从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佛道儒三者相结合的结果,这就构成了中国哲学的核心“出世”与“入世”的思想。
(三)传统文化形成的“文化传统”
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需要革新的文化传统,首先是“内夏外夷”的观念,自称“天下”,认为中国是唯一的文明礼仪之邦,外邦诸国都是为开化的“夷狄”,玛戈尔公爵率领使团访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体现了这一点。其次,“闭关锁国”的制度,由于中国是一个内陆型国家,农业长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茶叶、丝绸、瓷器一直为各国所热衷,在面对世界大变革的时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因素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保守、封闭的状态。再者是东方民族以感情、虚文为本位,儒道释三家皆强调“养心”,从而变相造成心与心之间的感情交流构成人情化的社会。长期重道德的文化影响必将导致“虚文”成为心中的圣经,指引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社会脱离相应的实际。最后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思潮。用儒家的繁文缛节来规定人们的生活方式,违背了人性的发展。
二、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革新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西方先进的思想不断的涌入了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政治制度构成了强烈的挑战,按照西方近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发展,中国也需要有一场新的启蒙运动,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之下,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举起批判国学的旗帜,他们认为,中国要想完成民族独立、国家复兴这两大愿望,就必须以传统文化中的劣根文化传统为突破口,思想的解放是实现愿望的前提,在这一点上是1910年代的知识分子达成的共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成为这一思想解放的导火索,在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评判,其目的在于:启民智、兴民德、移民力。这里的批判主要是对传统文化中糟粕思想的否定,企图以西学来融入到我们这一传统文化中实现救国救民的道路。
(一)道统的否定endprint
“旧道德”是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以道统继承者自居,韩愈在唐代明确提出建立一个从尧舜禹到孟子的儒家道统体系,道统的本质内容为“仁义礼智信”。从历史实际出发,道统就是孔子之道的教化系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认为,社会是进化的,支配社会的“世法道德”也应随兴废变迁。孔子之道的封建意识形态只适应于专制社会,与现代民主制度是绝不相容的。另一方面,儒家纲常伦理泯灭天性,推行的是“奴隶道德”教育,这与自由、平等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以现代生活为评判尺度,重新估定孔子之道的价值,是新文化人反道统的根本理由。第一方面的问题,其实就是历史上的道统与政统的关系问题。中国儒家知识分子追求内圣外王之道,所谓“外王”就是治国平天下,就是在封建制度下实现知识分子的理想。正如吴虞所说“儒教与君主,盖相得而益彰者也”。第二方面的问题,即孔子之道与民主、平等思想是否相容的问题。新文化人认为由于孔子是维系道统的关键,所以否定孔子也就否定了儒家道统。
(二)文统的革命
“旧文学”是文化传统的重要构成,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整个传统文化有机体的一环,主要是因为它包含的各种要素都成为了一种文化心理,正是由于文学是以新的视角反映出整体文化,所以反对旧文学成为了对文化传统彻底的批判和全面的扬弃,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民主与科学,之所以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宣扬的中心,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缺乏现代文化核心的灵魂以及以“孔孟”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充斥着反科学反民主的义理。于是,新文化人率先革命。新文化人提倡的文化革命包含文字工具革新和思想内容革新两大内容,主要针对的是文化传统中的“言文分离”和“文以载道”两大表征。在我国,言文分离已久,汉代时,文言成为官方语言,之后随着科举制的兴起,文言与现实生活越走越远,单纯的成为维护封建制度的工具。文学革命费文言倡白话,就是要改变言文分离的文化传统,建立言文一致的新文体,以便于民主、科学的有利传播。这种改善“文字之用”的做法为胡适、鲁迅等人所推崇。文以载道这种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统治的主流思想,文学也自然而然走上文以载道之路。文统的实质是把文学作为道统的载体和传播工具,文统是服务于道统的。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一文中率先对文统进行批判,否定了文统的工具作用,否定载道中“道”的封建内容。鲁迅的《狂人日记》改变了新文化人文学革命之初的基本主张,在深刻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同时,强调思想革命对文学革命的重要意义,这一思想内容的革新,使文学一度变为思想启蒙的重要手段。
(三)学统的解构
自儒家独尊以来,四书五经成为学统的基本结构,为打破这一局面,新文化人试着对两千多年的学统进行解构,在国学研究中把四书五经同通俗小说同等对待,都做为学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改变传统学术以经学为中心,以史学、子学、集学为附庸的基本架构。“整理国故”是新文化人大规模的、深层次的、彻底的对传统学术的清理。这种价值重估首先表現在以经学为根据的价值取向的革命性否定。经学自古就形成了今文、古文两派,这两派都强调六经与孔子的关系,新文化人公然否定了之间的关系。他们不但抛弃经学的立场,而且也不再以家法为是非,超越了门派之争。胡适不但接受了今文经学中的疑古的一面,而抛弃尊孔的立场,另一方面又把古文经学中的考据法与西方的怀疑主义、实用主义结合起来,进而提出一套先进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五四新文化人用历史的眼光扩大了国学研究的范围,进而使中国对“科学”有了新的认识,为中国人的启蒙思想做出巨大贡献。
三、结论与启示
新文化运动对“文化传统”的革新,对传统文化的评判,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民主科学的进一步传播敞开了大门,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思想准备。当下,封建思想时不时作祟,我们应向新文化人学习敢于打破权威的勇气,用科学的态度进行实证研究。对于今天青年人的功利主义取向,我们应以批判的态度对待,极力反对这种错误的取向。再者,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应以从新文化运动中汲取有力的营养,同时,我们对于新文化运动注重理论宣传忽视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也应有清醒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赵清、郑成编.康有为“君臣之伦不可废”驳议//吴虞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146.
[2]严家炎.“五四”、“全盘反传统”问题之考辨.文艺研究.2007(3).
[3]纪宝成.振兴国学之我见.习月刊.2009(3).
[4]李伯钦、李肇翔.中国通史.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
[5]汤一介.儒学的现代意义.江汉论坛.2007(1).
[6]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