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德终始说的演进

2017-12-05刘少哲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9期
关键词:阴阳五行

摘 要 五德终始说,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政治学说,本文以学说的历史发展为脉络,旨在对学说的渊源、应用、发展,延存以及衰落的过程进行梳理与论述。

关键词 五德终始说 阴阳五行 邹衍

作者简介:刘少哲,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134

一、起源于阴阳观念与五行观念

(一)传统阴阳观念

《易经》最早记载了阴阳观念,它阐释了“以阴阳为性质相反相成的二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二元素,两者创生宇宙、生育万物”的观念。《易经》之后,春秋时期的许多著作都对阴阳观念加以记载或阐释:《周语上》记载伯阳父以阴阳二气解释地震原因;《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国语·越语下》有言“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 阴阳观念到这个时期,已经不只是用来解释自然现象,而是被当作一种自然规律来阐释万物的生长与运行。

(二)传统五行观念

五行的说法最初见诸商周文献《尚书·洪范》:“五行者,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墙。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 这时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只是被统治者视作建立和统治国家的五种最基本的资源,五行观也还不是一种世界观。西周末《郑语》记载,金木水火土五行“以成百物”,这时的五行开始被视作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用来描述自然、社会万物运行的普遍规律,五行观也从单纯的物质观念上升为一种哲学观念。春秋时期,五行生克的关系得以确立,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春秋后期,五行配物观念形成。 至此,以五行生克、五行配物两大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五行观念发展成熟。

(三)阴阳观念与五行观念融合

春秋末期,阴阳观念与五行观念都已经演化为一种用来解释世界的规律,各自迁衍领域的重合使两者互相交融,走向融合。一方面,阴阳观念向五行观念渗透,阴阳被试图用来解释五行的属性。另一方面,五行观念也向阴阳观念渗透,体现在五行理论被用来解释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四时的变化。五行学说通过融入四时教令(即四时中有关祭祀、生产、政事活动的规定)完成了与阴阳观念的合流。而二者的融合最终形成阴阳五行思想,为之后阴阳学派的产生和五德终始说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邹衍构建五德终始说

战国时人邹衍将当时流行于齐燕之地的阴阳五行之说与政治社会的变象相结合,创立五德终始说。其学说载于《吕氏春秋·应同》,称:自古帝王将兴,上天必先有祥瑞见于人间。黄帝时,天降大蟥大蝼,是以“土气胜”,遂以黄色为尊,以土为运势;大禹时,天现有秋冬时节仍不凋零的草木,是以“木气胜”,遂以青色为尊,以木为运势;成汤时,天现有生于水的金刃,是以“金气胜”,遂以白色为尊,以金为运势;周文王时,天现有火赤乌口衔丹书在周社集结,是以“火气胜”,遂以赤色为尊,以火为运势。代替火者一定是水,那时候天将现有“水气胜”,以黑色为尊,以水为运势。 这就是邹衍的五德终始说。

五德终始说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是说五行相胜,将黄帝、大禹、商汤、周文王的建朝依次比附于土德、木德、金德、火德,并预言火德之后是水德主运,也就是说周代之后新的王朝一定是水运王朝。五德终始,即王朝按照各自德运相胜相代,循环往复,那么水德之后又将以土德代之,进入新的循环。另一方面,五德终始说也包括祥瑞符应之说,即认为每朝兴盛之前必有上天的暗示,降下福瑞。比如黄帝主土德则见“大蟥大蝼”,大禹主木德则见 “草木秋冬不杀”。第三方面,是讲治各有所宜,王朝新建,必须有相应的服色、旌旗、文物制度的改变,比如黄帝统治下要事土,大禹统治下事木,商汤统治下要事金,周文王统治下要事火,以此类推, 得水德者,统治的时候则要事水。

五德终始说中的“五德”源于“五行”,邹衍将“行”改为“德”源于周人提出的“德”的观念,德包括主观上的内在修养和客观上的规矩两层含义,即“修身”和“明礼”。人依照“禮”做事,注重自我修养,便是有“德”。 周人认为天命只能赋予有“德”之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配做万民之王。邹衍正是顺应这一观念将“五行”改为“五德”,应用于自己的学说。

三、五德终始说在秦汉的应用与发展

(一)秦始皇首用五德终始说

五德终始说由邹衍创立后,在秦代被始皇第一次大规模的应用。按照学说的说法,周代为火德,取而代之者应为水德,秦代周则秦当为水德,始皇围绕水德推行了一系列新的制度。比如在历法上,按照五行表,冬季是与水德相符的季节,冬季的亥、子、丑三月中亥月为首,颛顼历以亥月(夏历十月)为一岁之首月,正符水德之数,始皇为彰水德,推行亥月为首的颛顼历,废除各地其他历法;又比如,五行表中以黑色配水德,始皇由是尚黑,不仅服色尚黑,而且令百姓以黑布裹头,唤作“黔首”;此外,在五德终始说中,水德属阴,属阴者多刑杀,崇尚水德则影响了始皇推行严苛立法,类似例子不一而足。

始皇应用五德终始说,实际上是出于政治需要的考虑。商周的天命论,经过春秋战国的混乱时代已经被颠覆。秦统一中国,不能再用旧的天命理论来支撑政权,因而邹衍依靠自然五行相生相克而依附天下运势转移的五德学说正好为秦朝的统治提供信仰上的依托,因此为始皇所大加推崇。不过,在继承与应用五德学说的时候,始皇也去除掉了学说中一些不利于统治的部分。首先他剔除了学说中具有仁义道德的部分,对学说中主张扬“德”的部分几乎未曾谈及;此外,始皇为从理论上实现自家天下延绵的千秋万代,更改了原来学说中循环替代的部分。邹衍的学说认为五德相胜之后循环往复,秦代以水德代周代的火德,之后会有土德王朝代替主水德的秦朝。而始皇只承认秦朝水德代周这一部分,对王朝循环罔替的部分全然摒弃。endprint

(二)董仲舒对五德终始说的创新

深受邹衍学说影响的西汉董仲舒在对五德终始说的借鉴和创新基础上,为解决刘汉统治合理性问题和刘汉政权长治久安的问题,构建出了“天人感应”学说。在天人感应说中,“天”是一个具有自然和人格双重意志的存在,通过“天人相副”实现天与人意志的沟通,通过灾异向人间传达意志。而天对人间天子的奖惩是基于天子对待自己子民的态度,如果天子无道,那么天的惩罚就是以有道伐无道,那时新德就变成了旧德,会被下一个新德代替;如果天子有道,那么奖励就是再受天命继续统治人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以君权天授解决刘汉政权的合法性问题,以突出民本的天人合一约束君权,使历代统治者勤政爱民,保证江山永固,解决刘汉政权延存万代的问题。天人感应说以五德终始为依附,解决了汉王朝统治的两大理论难题,在武帝时被采纳,成为王朝的统治学说。

另外,董仲舒吸纳借鉴五德终始说之后,结合古史系统与西汉当时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一套用来解释社会历史发展的“三统说”。三统说认为每一个朝代的确立都以“统”为象征,三统即“白统”、“赤统”、“黑统”,商代建朝是白统、周代建朝是赤统、新王建朝则是黑统。董仲舒以三统说的形式重提五德终始,认为王朝的更替是按照一定规律(统)的顺序循环往复,其目的与“天人感应”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保证刘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三统说以白赤黑为循环,将黑视作循环的最后一统,是希望新晋帝王能够汲取白统、赤统的统治经验与教训,进行更化改制,建立大一统政权。

(三)刘向、刘歆父子对五德终始说的发展与改造

1. 刘向的阴阳灾异说和社会变异理论

董仲舒之后,生活在西汉中后期的刘向,以阴阳五行中天人相应、顺天守时等理论为基础,丰富完成了首创于邹衍、发展于董仲舒的阴阳灾异学说,认为政治上的功过得失可以由自然界的阴阳灾异来推论,人的行为与自然的现象存在必然的联系,通过观察灾异可以用五德终始推知历史变迁。 刘向通过进一步完善五德终始的“符应”论,将自然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生克更替与现实中的人事关系变化相附会,将五德终始说中推动五德循环发展的动因落实到了具体的君主、臣民、女人这样的个体身上。 同时,与自然灾异学说对应,刘向在五德终始、天人感应的基础上也提出了社会变异理论,认为世界是不停变化的,统治者应当顺随社会状况的改变而调整政策与方略,同时,人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主要作用,而天的作用是附从的。刘向以上两个学说,弥补了五德终始说没有解释社会发展动因的理论缺陷,将发展动因落实到人,重视百姓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进而将五德终始说的发生落到实处。

2. 刘歆的尧后火德说

生活在西汉晚期的刘歆,面对当时时局,创造了新的五德终始说。其理论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汉家尧后为火德”说,认为汉家是帝尧的后代,高祖刘邦及其子孙是在传承帝尧的圣王之业,上天佑护帝尧,也就让尧后子孙继续统治管理人间,汉政权的建立是合乎天意的。另一方面,刘歆支持汉新禅让,认为虽然汉德也是正统,但是五德终始循环往复是自然规律,五德相胜便要禅让,五德相胜便要更朝。尧舜之间就是通过禅让实现德的变迁,汉为尧后是火德,应当让位于土德帝王,正像尧舜禅让一样。 由此可见,刘歆对五德终始说的改造其实是出于服务于新莽的政治需要。

四、五德终始说的延存与衰落

(一)白虎观会议改造五德终始说

西汉末年,五德终始说一度成为论证刘汉王朝福祚已尽、新莽王朝代汉而立的学说,因此到东汉章帝朝,为找回刘汉统治的理论合理性,在白虎观会议上,五德终始说被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造。《白虎通》将五德体系永远定格在了东汉的火德上,从而废止前人动态五德的说法,五德不再更替,君位定格,君主的福祚不再受天意的约束,天人感应、灾异之说也不再起作用。从此,五德终始说沦为一个僵死的学说。

(二)汉后五德终始说的延存与消亡

东汉之后,五德终始说先兴后颓,学说延存千年,内容上已少有改变,但五行相代的次序则被打乱,德运的内容也多是根据统治者当时的需要被确定。具体来说,曹丕代汉,称土代火德;司马炎篡魏称金代土行;刘宋代晋,称水替金运;水生木,宋让位于齐;梁代齐,仍以木德;陈代梁改为火德;拓跋珪建北魏,承晋水德;裂为东西魏,皆以水德;北齐、北周皆称木代水行;杨坚以火德建隋;唐以土德代隋火德;五代分别定德火、土、金、水、木;赵匡胤以火德建宋;辽以水德、金先以金德后改土德;至元代不复定王朝德运;朱元璋反元时称承宋以为火德,但建朝后未再提及; 清代则亦无提及。

五德终始说自辽宋金代新儒學复兴开始走向覆亡。宋代儒者好“居天下之正”的政治伦理,而轻“奉天承运”的政治信仰,因此强调天道伦理的五德终始说,连同先宋封禅、传国玺、谶纬等传统学说,被一并批判和清算。在宋代新儒学的强烈冲击下,五德终始说渐渐在学理上失去承认、在政治上失去影响,而后退出历史舞台。

注释:

王珏、胡新生.论邹衍五德终始说的思想渊源.理论学刊.2006(12).97,98.

刘节.《洪范》疏证.古史辨(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91.

葛兆光.复数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华国学研究.2008(1).77-78.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卷十五)有始览·应同.北京:学林出版社.1984.677.

汪高鑫.五德终始说与汉代史学的正统观念.安徽史学.2007(6).28-32.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62.

赵潇.论五德终始说在秦的作用和影响.齐鲁学刊.1994(2).57-58.

郝继东.刘向及《新序》述评.北京:线装书局.2008.83.

臧明.五德终始说的形成与演变.西安:西北大学.2001.124-127.

彭洪俊、韩杰.帝王与五德:二十四史中所见受命帝符瑞略说.历史文献研究.2010(29).125-129.

参考文献:

[1]王梦鸥.邹衍五德始终论的构建.台北:水牛出版社.1976.

[2]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古史辨(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蒋重跃.五德终始说与历史正统观.思想史研究.2004(2).

[4]钱穆.中国思想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endprint

猜你喜欢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思想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冬病夏治法在支气管哮喘方面的临床应用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取象比类法在血瘀型银屑病治疗中的运用
阴阳五行说与中国古代的音乐养生智慧
闲谈为何叫“聊天”
“阴阳五行”并非不科学
“阴阳五行”并非不科学
阴阳五行思想对汉代艺术的影响
阴阳五行与针灸——浅谈《内经》阴阳五行学说在针灸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