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阅读教学的探索
2017-12-05余约助
余约助
【摘 要】阅读是从文字中获得意义的思维过程,阅读在本质上是一种智力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并且,于近几年的中考命题来看,阅读绝对是重头戏。但现阶段很多学生会不耐烦于做阅读题,甚至慌于做阅读题,阅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文章对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提高阅读兴趣,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究,以期为目前初中阅读教学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近乎每天的课堂教学,升学考试,远乎学生的终身发展,阅读能力的考查和培养都是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我们总想有效地让学生重视阅读,提升阅读能力,甚至喜欢上阅读。但事实上,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往往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的匠化和应试训练的滥化,学生渐渐对这种纯技术性的机械训练产生厌烦,这就更不用说对学生的审美力、创造力等的塑造了。
于漪老师曾说:“语文学科是一门实用而又多彩的人文学科。”加上在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理念的今天,我们有必要从以前稍显陈旧的阅读教学方法中走出来,吸收新的理念,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意义。
一、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于教育体系中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而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从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方面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适应新时代新课标的要求。
首先,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要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特點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培养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其次,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如学生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再次,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
最后,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
(一)更新教学观念
1. 制定明确而贴切的教学目标。在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备课应是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制定明确可行而不是大而空泛的教学目标。尽求一课一得,“得”需渗透到学生的实践训练中。
2. 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初中是学生思维活跃的时期,作为教师,应该树立一种“大语文”的观念,倡导在生活中阅读,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激发其阅读兴趣,培养其良好的读书习惯,尽求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来培育。正如刘国正老师曾指出:教室的四壁不应该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通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生活息息相通。教学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教室,走进社会、面向生活,寻找现实生活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素材,增加共鸣点。
(二)活化教学方法
1. 加强对文本的“读”
材料读多了,对于文本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会越发有自己的深入理解。正如略读能感整体,精读可得神韵,默读会体内理。教师可适当进行导读和范读,可通过精心设计提示、启示、悬念等进行导读,在范读时,应注重情感熏染,尽力做到披文入情,引生入境,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我们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的种子。”另外,教师还可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营造教学氛围,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等。此外,还应追求阅读的功效,融读于写,以读促写,达到读写融通,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目的。
2. 注重适当留白或者创设情境,让想象自由驰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经验教师讲课,往往只是微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基于此,教师可在适当情况下充分利用阅读材料,利用适当时机留白以挖掘学生的阅读潜能,让学生的想象力自由驰骋。这般巧妙地应用留白,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然,教师也可以将有关知识点、文本内容支撑点和现实生活、个体思考有机渗透和衔接起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读写中不断发展思维能力和提升思维品质。
3. 注重课堂生成
学生是智慧的,在互动的火花中有时能生成一些带有不确定性和创造性的“果子”,这些“果子”彰显着生命的律动。课堂不应该是一场预设的表演,它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生成性教学需要教师适时根据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整合教学中诸多因素,灵活组织教学,生成新的教学流程,兼顾着学生和教学的互动,能提升学生的能力。教师应该追求生成性教学,在预设基础上生成,实现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结合。
4. 鼓励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一节阅读课,不能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应该多给学生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给时间他们思考,让他们发表见解。因为,想要收获好的阅读感悟离不开阅读交流。在实践活动中开展阅读交流,分享阅读体验,诉说自身阅读所得与他人的阅读所得进行碰撞,擦出质的火花,从而对自身的阅读所得有进一步的感悟,有更深的体验,有更好的总结方式。只有不断与他人进行阅读交流,才能做到深度感知每个篇幅的情境与文字魅力。而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多元解读,并适时予以点评指导。但多元并非任意,无论怎样的多元和个性解读,最终都需指向并回归主题。
5. 推荐时文经典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固然能通过教师的指导,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语言、思维的训练,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但语文更大的魅力在于其广阔的文化背景,课本之外的一本本书、一篇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精神。因而,教师不能囿于课堂,限于教材,而应在立足课堂的同时,努力做一个引路人,有的放矢地向学生推荐时文经典,让学生步入更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自主积极地去探求未知世界,积淀深厚的人文素养。
(三)重视教学反思
在探索的路上,会有收获的喜悦,也会有摔跤的疼痛。所以,一次次的总结反思是为了下次的继续探索。教学反思可以检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中的不足,记录教学中的困惑,发现某种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可以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等。反思的过程是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修正的过程,是进步的阶梯。通过教后反思,可以更快地探索出更有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最为基本的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核心素养”一词也正好为探索中的教师提供了更明确的方向。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改革课堂阅读教学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享受并爱上阅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充满意义。
■参考文献
[1]任爱芬.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2]张立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09(17).
[3]徐万君.课堂生成要把握两个“点”[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7(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