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双向结合
2017-12-05孙飞飞
孙飞飞
摘 要:随着高校毕业生社会实践与顶岗实习实践的不断动态化发展,基于心理与德育融合教育平台的德育面临教育契机、形式、内容等方面问题,通过对心理与德育融合教育德育模式的创新特点分析,探究了现今心理与德育融合教育德育模式创新的意义,并在充分阐述现今心理与德育融合教育德育的形式与内容不够丰富及程度不足等问题的基础上,提供了应对当前心理与德育融合教育德育对策建议。
关键词:心理与德育融合教育;德育;模式;创新
一、育及心理教育双向结合内涵
(一)德育与心理教育
由于当前阶段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存在移动性、动态性和开放及不确定性和学生教学的分散性,岗位类型多样化,和学生接触社会范围的地理空间布局分散性,对于其进行的思想德育,及如何开展,何时开展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阶段性应对问题。而所谓德育即是学校或教育主体根据社会整体的道德规范与要求,利用各种方法及言传身教等教育手段,以思想道德的内外化规律,从而帮助学生从自身规范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德育思想框架与心理适应体系,并以此引导、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实践。
(二)德育及心理的双向结合教育
从德育的中心价值体系内部的角度而言,德育应该充分结合主体的需求,特别是价值体系塑造的需求,学校德育更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出发,从而以帮助学生适应、调整自身的社会认知、心理适应、行为实践的角度入手,予以心理与德育的融合。根据这一角度,道德教育本身应从心理教育的实践入手,并不能脱离实践及其环境进行,对应心理与德育融合教育前提的德育,则更应注重过程实践,作为即将离开学校的学生,虽已经部分脱离理论课堂教育教学环境,但仍需要面对相对学校、校园更为复杂和深层次的公众关系处理难题,而此时学生的心理以及道德体系对于其自身的价值抉择、实践导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心理与德育双向结合的新问题
(一)环境多元化
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化推进,高校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化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之中,特别是当今社会对于毕业生能力需求越加显著的前提下,毕业生就业实习等环节已经与现实工作岗位有充分的接近,甚至是直接上岗实践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而越接近工作实际的实习环境及心理与德育融合教育实习实训机制也在客观上为学生推送到一个高度接近真实工作社会环境中,从而使其面临较之学校更为丰富和选择面的德育实践中,外界的企业和社会性质道德信号及信息不断考量着学生的道德原则及实践运用能力,而作为学生受环境外在因素影响的几率则也迅速扩展,作为具有强大感染与渗透性的丰富社会工作环境,使学生面临道德处理实践的多重选择,也给心理与德育融合教育,德育机制带来机遇与挑战。
(二)教育场景片段化
相比校园德育课堂理论教学和学校的德育实践主题活动,学校德育还需要考虑将来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的心理适应与道德选择尺标问题,而步入社会后学生面临的这一问题受到时间、地点、环境等多重条件因素的影响。因此,使得学生在面临社会问题,特别是其中的就业问题的时候,更容易感到道德与心理适应能力的碎片化,不能以整体的体系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三)双向结合机制深入度不足
据调查,目前心理与德育融合教育机制与平台尚未完全成熟,毕业待就业学生中近43%学生完全浸泡于企业生产实践中,而企业的利润主导生产发展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高校毕业生的心理与德育融合教育模式的实践实质缺失,企业用人单位与大学生雇主间的关联被生产盈利完全占有,而相应的具体职业道德、工作操守等德育机制与内容则易偏废。同时,校方由于把握这一机制进行集中德育上存在程度缺陷,同时,学生在普遍的企业经营氛围熏陶下也易忽视对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以上种种加在一起形成心理与德育融合教育德育模式的机制未能进一步深入。
三、心理与德育融合教育双向结合创新对策
(一)融合心理与德育融合教育机制
作为德育教育主体执行部门的学校,应该从德育价值观构建框架、教学思想与目标渗透融合、实施路径等角度出发,充分结合学生心理机制与现状;结合学校机构全部职能部门,拟定融合德育及心理机制的教育体系,以班主任加辅导员的形式直接入驻学生心理社区等模式加以强化联动;同时,会同学校德育专门部门,例如学生处、德育处、训教处等加以心理、德育融合平台体质贯彻的监督与推动。
(二)提升德育融入心理的效能
更重要的是作为学生直接领导部门的年段、年级或专业部,更应该从日常工作角度出发为抓手,从学生考勤、日常学习、作业、问答等情况予以数据关注、动态监督;而从社会视角而言,用人单位应积极参与学校德育以及毕业生思想道德建设与心理机制建设工作,从而逐步形成符合整个社会道德规范以及用人单位基本道德规范与心理适应体系的教育绩效衡量标准,而在日常用人过程中,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还可以结合社会舆论,加强沟通合作,形成学校、学生、社会、家庭共同反馈的心理与德育融合联系机制,方便学生对于德育及心理双向结合的自我认知效能提升。
(三)拓展双向结合的教育效果渗透
在心理与德育融合教育、应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德育范例等优势,将好人好事、优胜事迹通过逐步的宣传,将目标心理与德育双向结合渗透入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中;也可以深入结合现金为学生所普遍使用的网络沟通工具、互联网社区等资源,发动学生进行心理、德育的话题探讨、活动开设,從而提升心理与德育融合教育德育资源利用率。
参考文献:
[1]陈秀纯.“90后”大学新生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11(03).
[2]朱川,徐军.独立院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东方企业文化,2011(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