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就业困境及应对策略
2017-12-05左辉王涛谢姗姗
左辉+王涛+谢姗姗
[摘 要]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处于就业顶端的硕士研究生也遭遇了就业困境,并有日益突出之势,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硕士研究生就业难问题,在理清社会原因、高校原因和研究生自身原因基础上,国家应在政策和市场方面加强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各高校应应对市场需求,提高研究生质量,作为研究生,则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努力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努力提高自身创新创业的能力。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就业困境;核心竞争力;创新创业;高等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F2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12-0095-06
曾几何时,读研究生是一件颇为荣耀的事,意味着拥有美好的前程,有较高的收入和优越的社会地位。随着国家发展对高等人才需求的增大,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硕士研究生也不断扩招,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为51.7万,较2003年的22万增长了2倍多,大幅度的扩招导致就业困境上移,硕士研究生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所以,正确认识硕士研究生目前所面临的就业困境,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已成为解决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困境的迫切需求。
一、新时期硕士研究生面临的就业困境
(一)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整体呈下滑趋势
硕士研究生总体就业率持续走低,到了上不如博士生下不如本专科生的状况。就业报告显示,2015年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2.22%,其中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为90.99%,本科毕业生为92.47%,专科毕业生为92.16%。与此同时,与就业质量相关的一些指数也有所下滑,硕士研究生毕业时签约劳动合同和就业协议的比例在减少,签就业证明等灵活就业的比例在上升,硕士研究生就业专业对口度和就业满意度也在下降。
(二)“不就业”“慢就业”等“主动失业”现象日益严重
由于不断扩招,目前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非昔日的“精英化教育”,但硕士研究生普遍自视较高,特别是一部分学生选择读硕士研究生本就是为了谋求更好的职业,所以硕士研究生毕业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绝大多数学生多愿意选择去事业单位、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且工作地点在大城市从事比较舒适的工作岗位,不愿意去经济欠发达地区或民营企业。进而导致一方面是有用人需要的单位招不到人,另一方面有求职需要的硕士研究生找不到工作,造成“结构性失业”。
(三)就业技能不足致使在求职中的劣势加大
硕士研究生虽然学历较高,在就业时有学历优势,但因在校学习期间多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就业能力的培养相对不足,加之很多学校把重心都放在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上,认为硕士研究生不愁就业,对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重视不够,加上硕士生自身也未注重在这个环节上的能力培养,以致缺乏职业规划和求职技巧,致使他们在求职环节处于被动。同时,由于目前的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部分高校因实际培养条件限制无法实施硕士生实践环节教学,致使硕士研究生动手能及较差,缺乏实践经验,因而硕士毕业生普遍难以顺利就业。
二、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困境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一是国家为缓解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从2003年起实施硕士研究生大规模扩招,虽然当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但急剧增长的硕士研究生数量终究加剧了就业市场供方的压力。二是硕士研究生大规模扩招后,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却未能及时为高校提供市场需求导向供高校调整学科专业方向,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毕业生,供需脱节造成“有业难就”。三是国家的就业促进政策落地难。如:国家一直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但毕业生认为这些地方幸福指数不高,效果一直不佳。近年来,为缓解就业压力,国家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但终因各地优惠政策未能落实到位,创新创业空有激情且缺乏有效的指导,所以实际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二)高校原因
1.高校培养模式有待改进。一是高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否则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难以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因此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二是高校的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不能主要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而很少涉及人文素质、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教育。三是与大规模的扩招速度相比,学校的软硬件建设的速度应与社会需求同步。诸如学校的校舍、实验室、教室等硬件建设应能尽快满足硕士培养的需求,尤其是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实习实训场所。在师资方面,因硕士扩招规模过快,一方面学校的硕士导师数量不足,一个导师带的学生太多,无法做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精细化指导。另一方面,硕士导师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不足,有些导师虽然能胜任理论教学,却难能指导学生实践,这种“双师型导师”不足的状况必须尽快解决。
2.高校就业指导不完善。一是高校对就业工作重视不够。以前,硕士研究生规模小,就业状况好,大部分高校重心放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而很少关注硕士研究生就业,但随着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到来,学校未能及时制订应对措施。教育部2007年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要求高校将就业指导课设置为研究生的必修课,但很多高校并未按时落实。就业指导和管理机构不健全,就业经费得不到保障,管理机构的工作也仅限于做一些就业统计和毕业生派遣工作,尤其是不注重就业市场的开拓,只是被动等待就业单位上门招人,因而不能主动开拓有价值的就业岗位;二是一些高校尽管设立了就业指导课,但一般只是与本科生使用相同的指导体系,就业指导教师也基本上是同一套班子,未能根据硕士研究生的特点设置专门的课程体系和指导方式,存在系统性不够、指导性不强等问题。
(三)个体原因
1.专业技术能力不足。一是随着硕士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硕士研究生导师一个人带几个硕士研究生甚至十几个研究生,再加上自身的科研和教学,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指导硕士研究生,很多硕士研究生只能处于“放养”状态,加之部分硕士研究生选择读研的目的不是专心科学研究,只是暂时逃避就业压力,以期硕士研究生毕业凭“高学历”再去找工作,所以在校期间他们并未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上,只一心期待拿到毕业证。二是硕士研究生缺乏实践锻炼,实践能力不足。企业希望招聘有一定实践能力且能直接上手的硕士研究生,国家也要求硕士研究生应积极进行实践锻炼,特别是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至少要在企业从事6个月到1年的实践锻炼,但在事实上,不少硕士研究生不愿下企业去基层,往往是混一个实践学分,而高校对这类学生的毕业要求普遍不高,学制也相對较短,相当部分学生虽然取得了硕士学历,但实际能力却严重不足。endprint
2.就业期望值过高。硕士研究生认为自己经过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高学历,且上学时间长投入成本较高,毕业后理应找个好工作,“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使他们一般都把目光锁定在事业单位、大型国企、高校和研究机构,再加上他们大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家长也普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硕士研究生毕业,理应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好工作,如果暂时找不到理想中的岗位情愿选择不就业,也不愿“屈就”,势必造成“不就业”和“慢就业”等“主动性失业”的现象逐年发生。
3.求职能力不足。企业在招聘学生的过程中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但硕士在求学的过程中多重视专业能力、科研能力等专业素养的提高,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可迁移技能的培养,须不知,在当下的就业竞争激烈环境中,就业的核心能力已由原有的学历证书变为个人综合能力,学历不再是就业的万能钥匙。硕士研究生忽视自我能力的整体提升,以为拿到学历就万事大吉,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对于自己想去哪里、能去哪里心中没数,到毕业阶段只能随大流在人才市场盲目投简历。同时,不少硕士生求职态度不严谨,求职过程中对就业的准备过于简单,面试材料的准备千篇一律,不能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设计不同的简历,以充分展现自身的优势,在面试环节因技巧不足,在规定的时间内要么有话说不出,要么话太多都词不达意,不能给面试考官留下深刻印象,这些都导致硕士研究生在就业大战中失势。
三、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困境的路径
(一)国家应在政策和市场方面加强宏观调控
一是进一步放开国家的供给促进政策,进一步扩大岗位供给,开发科研型就业岗位,引导硕士研究生重点面向科研型企业就业,鼓励引导,使政策真正落地。同时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指导和投入,真正实现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目标: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二是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尽快建立基于全局的权威的市场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预测机制,从整体上改变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的现状,搭起高校和市场信息对接的“桥梁”,为高校合理设置学科专业,改革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提供“方向标”,以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三是在用人企业和毕业生之间建立充分、通畅的市场信息传递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既能反映用人单位对毕业硕士研究生的需求状况、工作岗位、等需方信息,又能全面反映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意向、高校专业特点及服务方向等供方信息的统一、开放、全面、共享的就业信息网络平台,畅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渠道,使“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更加透明化、高效化。
(二)高校应应对市场需求,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高校在硕士研究生就业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解决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困境高校应有所作为。一是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产品”。高校应提前预测市场的需求信息,根据企业的需求及时对学科专业设置进行动态调整,将招生和就业挂钩,使毕业生的专业与企业的岗位需求对口。二是应不断改革教学模式,更新课程设置,根据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学位型硕士培养目标的不同实行分类教学,学术型硕士侧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以为社会提供科学研究型人才;专业学位型硕士应侧重于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实施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可邀请企业高管和技术人才担任校外导师,在专注硕士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利用硕士研究生工作站和硕士研究生实习基地,对部分硕士研究生实行“订单式”培养,使硕士研究生能体现学历和知识优势,帮企事业单位解决技术难题,能在技术型就业岗位“站稳脚跟”。二是应重视就业工作,健全管理机构,实施全员育人,将就业引导教育贯穿到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发挥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合理规划,引导学术型硕士将就业目标定位为进一步深造或去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工作,引导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去各类企业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应加强就业创业指导,适当引入专业培训机构根据硕士研究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尽量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软实力”,转变硕士研究生“僵化”的就业观念,拓宽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岗位和渠道,鼓励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为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场地、经费等全方位的支持。
(三)硕士研究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要开阔思路,丢弃就业的“官本位”的僵化思维。提前做好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认清目前的就业市场和就业形势,分析自身的优劣势,设立合理的就业目标。抓住时代机遇,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真正能发挥自身就业优势的企业去,将“个人梦”与“国家梦”统一起来,借助国家的高速发展成就个人的理想。二是专注主业,练就企业需求的“硬实力”。硕士研究生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利用“产学研”合作机会积极投身企业实践,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三是注重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就业“软实力”。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因用人单位不仅有专业技能等智力因素要求,还有口头表达能力、协调应变能力、创新革新能力、抗挫抗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不断学习能力等非智力方面的综合能力要求,所以,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胜,硕士生必须丰富知识储备,不断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的各项基本就业竞争力,努力成长为备受企业青睐的人才。四是应抓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良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积极投身創新创业大潮,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积极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在解决自身就业的同时创造就业岗位。
硕士研究生是国家战略发展所需的较高层次人才,硕士毕业生能否就业是事关民生的一件大事,也是事关国家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所在。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所以,我们应多方共同努力提高硕士研究生就业竞争力,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难问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生力军。
[参考文献]
[1]陈 星.高校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16).
[2]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J].2002,(3).
[3]卫 言.高校研究生就业的困境与对策[J].教师-新管理,2016,(10).
[4]杨翠屏.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5,(10).
[责任编辑:李利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