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问题思考与评价方法体系的构建
2017-12-05胡楠薛媛李春赫
胡楠+薛媛+李春赫
摘 要:职业素养评价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增强就业力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忽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存在诸多问题。透视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现状及问题,从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全面发展的角度创新职业素养评价模式,对于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方法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生职业素养内涵的界定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学术界对于职业素养的内涵界定,在范畴、内涵层次、特征等方面认知不一,表述不尽相同。马蜂、胡广龙认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王冰田认为,职业素养是指对职业和与职业有关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的总和,并同时包括个体的职业行为能力和职业有关的社会行为能力、自我行为能力。刘兰明认为职业素养包括敬业、诚信、务实、表达、协作、主动、坚持、自控、学习、创新。
企业界对职业素养的界定更有具体性与针对性。一些知名企业,以员工职业素养为关键因素构筑企业文化,凝炼了对员工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也是企业的核心价值所在。例如,格力集团——忠诚、友善、勤奋、进取;阿里巴巴——诚信、优质、朴实、出新;联想集团——联想之道,说到做到,尽心尽力。
综上所述,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二)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对于每一个从业者而言,其职业素养是根据自身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而呈现的,但做为“准职业人”的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内涵又有其特殊性。高职生的出口是职业岗位,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指为了满足职业岗位对个体职业素养的要求,高职学生通过自身的修习而蓄积的素养。职业岗位对职业素养的要求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体系缺乏全面性
纵观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研究现状,大部分研究倾向于评价指标的制定及评价方式与手段的选用,而忽视了影响学生职业素养优劣的关键要素——课程体系设置、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环境营造及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关问题。其中所关涉的内容是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指标的制定及评价方法与手段运用的重要依据,且很大程度上与职业素养评价内容相匹配,也是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的保障因素。只有健全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的内容要素,才能保障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的针对性、准确性与有效性。
(二)评价内容与职业需求脱节
通過对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情况的广泛调研,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测评只是在理论上套用企业的职业素养评价内容,虽然可以考察学生是否符合某一职业岗位的要求,但测评的结果与目前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相脱节,若以此评价学生可否胜任未来企业的某个职位,确实值得商榷。
(三)评价指标缺乏导向性和灵活性
评价指标是对学生实施职业素养考核评价时各项具体的观测点。评价指标的选取关乎评价效果,更关涉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高职院校侧重评价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导致高职生职业素养的评价指标缺少导向功能,这不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初衷。动态的、发展性的职业素养评价特点要求高职院校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和实际需求不断调整职业素养的评价指标。
(四)评价方法及手段缺少全面性和创新性
大多高职院校对于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主要通过平时考核、终结性考评及客观式测评等方式进行,过多关注理论及文化课程的成绩,且评价手段单一化,因循守旧,缺少创新性,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职业综合素养的提升进程。调查访谈、范例考查、实践活动考查、第二第三课堂活动考查、职业素养主题活动考查等系列评价方式有待开发运用;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评价手段没得到有效应用,缺少对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能力与职业意识的全面了解,何谈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三、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的方法体系构建
(一)以职业素养的教育过程作为评价过程
职业素养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知行合一。不仅让学生懂得职业素养的理论知识,更要引导、激励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以“职业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职业行为规范,塑造职业精神。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与其职业素养评价应同时进行。职业素养教育过程包括三方面。一是阶段性教育过程。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学生在校学习及毕业实习的完整过程。在此,要依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向要求及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制定职业素养的阶段性教育目标,组织理论与实践教学。二是课程教学过程。依据阶段性教育目标,确定每学期不同主题的职业素养教育内容,以主题教育为统领、以情境任务为导向进行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三是全方位教育过程。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体现在日常生活、在校学习及顶岗实习等方面,职业素养评价需围绕高职生的日常行为、课堂表现及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
(二)依据职业素养的教育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
根据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及用人单位相应工作岗位对素养的具体需要,根据国家关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职业素养内涵包括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三个方面,构建包括专业能力、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能力“多维立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选取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获取用人单位、专家学者、高职院校及毕业生对职业素养的基本指标倾向及其权重。从应用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提炼符合要求的指标作为评价要素,设定职业素养的考核指标及其权重,为职业素养水平测评提供客观准确的量化标准。
(三)从社会发展需求及行业企业需要的视角构建职业素养评价标准endprint
如何建构科学合理的职业素养评价标准直接关涉到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关涉到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设定职业素养评价标准体系,需基于广泛、深入的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调研结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职业素养需求标准。行业企业需要一是职业素养评价标准要参照企业中的职业测评标准,检测学生素养是否符合企业工作的实际需求;二是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具有前瞻性,能够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这样才可以保障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个体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四)根据高职生职业素养的评价特点设定评价手段
一是评价的全过程性特点。高职学生从入学至毕业实习期间,根据其职业素养的养成特点,按学期制定相应的職业素养阶段性评价指标,依此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养成情况的过程性测评。二是多元性评价特点。为确保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测评结果的客观真实及全面有效性,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主体应呈多元性。即实行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学校评价与行业企业评价等多个评价主体相结合的测评方式,各方统一量化标准,各自测评结果按权重汇总,作为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依据,这样才能全面反映学生职业素养综合能力的实际水平。三是全方位性评价特点。职业素养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是环境熏陶、学习教育与个体内化等多方助推的结果。可以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课堂学习及实践训练表现三个环节展开职业素养评价,每一环节确定相应测评点,并不断加以调整、完善,以确保评价的有效性。四是可操作性和真实性特点。每个评价指标设定的量化考核表,要严格筛选核心测评指标,应抓住问题的实质性要素,以利于评价人员对评价对象进行精准的测评。针对不同学习任务所对应的素质培养目标,运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保证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进行测评的客观、真实和准确。
参考文献
[1]马蜂.胡广龙.基本职业素养[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3).
[2]王冰田.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从校园到职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陶蓓.在顶岗实习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5]宗美娟,张成涛.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J].职教论坛,201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