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第一份海外党刊《少年》杂志述略
2017-12-05范伟
【摘 要】 创刊于1922 年8 月的《少年》杂志是中共旅欧支部和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海外编辑出版的第一份党刊。虽然《少年》杂志创办仅历时一年半,只编辑出版了13 期,但在旅欧党团组织的直接领导下,以旅欧中国工人和学生为主要受众,凭借身处欧洲的地缘优势和思想环境,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探索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少年》杂志;中国共产党;宗旨特点;历史贡献
【中图分类号】D231;K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570-(2017)09-0095-05
在十月革命的道路指引和五四运动的精神洗涤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欧洲也不例外。1922年,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先后成立,并立即着手创办自己的党团机关刊物,以期加强旅欧华工和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宣传工作。《少年》杂志从1922年8月1日创刊出版第1期,到1923年12月10日第13期后因被《赤光》替代而停刊,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等中共著名领导人都曾参加过《少年》杂志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作为中共旅欧支部和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海外编辑出版的第一份党刊,《少年》杂志办刊历时一年半,仅编辑出版了13 期,但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思想环境,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一、《少年》杂志的宗旨与特点
《少年》杂志是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下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的早期机关刊物。《少年》杂志创办的主要宗旨有二:一是全力扫除旅欧中国青年学生和工人“因无政府主义出版物《工余》杂志和基督教《青年会星期报》的猖狂惑众”所造成的“宣传障碍,”①二是“为第三国际和国内共党解释战略并传播共产主义学理于不甚能读外国文主义书报之勤工生和华工中。”②围绕着思想启蒙和宣传教育的两大宗旨,《少年》杂志“具有鲜明的党刊的特点,”③既侧重理论问题的研究,摘要刊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宣传共产主义;又结合党团成员的思想动向和中国实际,论证中国必须坚持走共产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同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作斗争,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
《少年》杂志开设有通讯、短评、国内外会议议程、决案或摘要、刊物广告、书报介绍和报社启事等诸多栏目。《少年》杂志的主要撰稿人有张申府、周恩来、赵世炎、尹宽和任卓宣等。《少年》杂志第1-6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宣传为主线,重点介绍共产国际、少共国际、世界工联在内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会议活动和方针政策,学习研究俄国十月革命和苏俄政治经济建设经验,以及批驳抵制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少年》杂志第7-13 期则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为主线,开始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改造途径。《少年》杂志“是一个理论性和战斗性很强的刊物”,“文章都短小精悍,笔锋犀利,”①“内容充实,战斗性很强”,“受到了旅欧中国工人和勤苦学生的热烈欢迎。”②
二、《少年》杂志的编辑与出版
《少年》杂志从1922年8月创刊,直至1923年12月停刊,先后一共编辑出版了13期。《少年》杂志“最初是十六开本,每月一期 ,每期三十页左右。”③《少年》杂志第1-5期均能在每月按时出刊:第1期(1922年8月1日)、第2期(1922年9月1日)、第3期(1922年10月1日)、第4期(1922年11月1日)、第5期(1922年12月1日)。《少年》杂志于1922年12月15日第6期后曾停刊过两个月。1923年3月1日《少年》杂志又复刊出版第7期。“从第七号起,改为二十四开本,四十二页。”④《少年》杂志第8、9期分别于1923年4月1日和5月1日正常出刊。“第十号起,又改为不定期刊。”⑤《少年》杂志第10、11、12、13期分别于1923年7月1日、8月15日、10月4日、12月10日出刊。“1924年1月,国共两党在国内正式合作,为了适应高涨的革命形势,进行有效的宣传,旅欧党团组织决定改《少年》杂志为《赤光》。”⑥
《少年》杂志的的编辑部设在“赵世炎原来的住处——巴黎戈德弗鲁瓦街十七号小旅馆三楼第十六号房间。”⑦“这里即是旅欧支部的所在地,也是周恩来同志旅居巴黎时一直居住的地方。党团组织的事情都在这里办理。”⑧最初《少年》杂志主要由赵世炎负责编辑,陈延年、陈乔年等负责刻蜡版、油印、装订和发行等工作。1923年3月以后,周恩来则主持《少年》杂志编辑出版工作,李维汉、李富春、邓小平、傅钟等也曾先后参與了这一工作。《少年》杂志采用代售的方式进行发行。《少年》杂志社在国内外均有代售处:国外代售处是巴黎中国书报社和加拿大华人工会,国内代售处是上海新青年社。
三、《少年》杂志的历史贡献
(一)批驳和扫除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
《少年》杂志创办伊始就以开民智,寻真理为己任,同旅欧华工和学生中流行的无政府主义、基督教、改良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思想论战,扫除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猖狂惑众所造成的宣传障碍,使大批旅欧华工和学生澄清认识、摆脱困惑,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
首先,《少年》杂志一针见血地揭露出无政府主义者的真实面目:“无政府党”人“无什么具体主张”,他们“利用中国人的惰性和容忍,竟与些思想堕落者结成了不解之缘。”⑨无政府主义“只知高唱自由,忽视了现代社会生活所决定的群众意识,专门占据在抽象的观念上,发些空论,以迷惑群众,”⑩其根本错误在于不懂国家、政府的起源、本质和阶级属性等。共产党人只是暂时利用政府这架机器,“将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转变为共产主义的经济制度,则政府即废了。”①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生产共有,分配共管,无国,无家,无阶级,无政府的社会。”②
其次,《少年》杂志一贯重视对于宗教迷信蔓延的抵制,认为“宗教是人类中的一种毒药”。指出,“有产阶级却正在利用宗教精神使人人麻醉于‘自由思想好听的名辞之中”,“抱无抵抗主义,求上帝无形之安慰”,“无形中却为旧制度做了保证”。而马克思本着“科学的精神”,寻找出“物质世间”的“下层阶级”痛苦的根源在于现行经济组织中“上层阶级”的剥削。只有通过革命“驱逐有产阶级和附属他的军阀官僚”,改变不平等的经济制度,才是“铲除痛苦的不可避免方法。”③
再者,《少年》杂志先后发表《胡适等之政治主张与我们》和《评胡适的“努力”》来专门驳斥胡适提出以“好政府”作为现在改革中国政治的最低限度的要求的“好人政治”论的谬误。《少年》杂志认为,胡适的政治主张“都是些不落实际的废话”,好比“在破陋将倾的房子上添补丁”,“不但徒劳无功,且更阻止革命的发展。”④因为“今日中国政治之坏,并不在有优秀分子不能结合”,即使“胡适及其朋友的好政府真能做得到,必不过与今日、英、美等政府是一丘之貉”。在这等政府之下,劳动阶级“还不是同样的生活不能得安。”⑤所以,胡适的“好人政治”论“离着我们共产革命的政治主张很远”,“在现在军阀跋扈列强侵吞的中国情状下,也只有一个民主革命才能达到,才能完成民主共和的工作。”⑥
(二)介绍和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作为中共旅欧支部和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机关刊物,《少年》杂志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译介经典著作、撰写理论文章等方式,在旅欧的中国青年学生和工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少年》杂志翻译和撰写了不少文章如《国际共产党党纲底草案》《告少年》《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进化与革命》《充满各国底阶级争斗声与国际情势》《革命的战略》和《今日共产党之真谛何在》,详尽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专政和政党的基本问题。
首先,《少年》杂志认为革命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进步和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有力手段,“革命是人为的人底历史的作用,特别地在革命时代最为显著。”⑦“欲求世界文明不崩颓,只有无产阶级起而革命,”⑧因为“资本主义的消亡和有产阶级的终局不会自然而然机械般地到了。”⑨而阶级斗争的目的“是在防止从前的掠夺者的复现和联合无知识农人阶级的散碎群众聚到一个紧密的同盟中,”⑩只有“阶级废除了,掠夺者底反抗不见了,压迫底机关自己也消灭了,所留存的不过生产和分配机关。于是我们才进入真正的共产主义的制度。”另一方面,《少年》杂志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就是社会进步底根本的枢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之后,“胜利的无产阶级利用他所取得的权力,一方面以压服他的敌人底反抗和抹杀有产阶级底攻击,巩固工人阶级底统治;另一方面,他以这个活的工具来做充公底事业,这就是说来以革命的手段先改造经济的关系,后改造一切别的社会的关系。”①
其次,《少年》杂志认为,为了夺取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需要共产党这一“忠实的指导者”。由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的激烈斗争中需要把权力“放在一群有一个共同思想,承认共同的行动纲领,同样的了解工人阶级底工作,有共同的战略的人们手中,”②这群人就是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的政党——共产党。《少年》杂志指出“共产党确实是无产阶级底先锋,”③这是由共产党代表的阶级利益而决定的。“共产党是劳动阶级的一部分,是其最进步,最有知识,因此最富于革命性的那一部分”;“共产党是合最好的,最有知识,最牺牲自己,最远见的劳动者而成”;“共产党所逐的利,营的私,并非共产党人一己的利一己的私,乃是适于全劳动界的利、的私。”④
(三)宣传和解释共产主义的方针政策
《少年》杂志利用其身处欧洲的地缘优势和思想环境,一直关注国际和国内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动态,并通过报道会议简讯、刊登党团文件、发表时政评论等方式,宣传国内外共产主义运动战略、学习苏俄的革命和建设经验。
首先,《少年》杂志明确指出,无产阶级需要处理好与农民阶级和小有产阶级等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广泛的反对帝国主义联合战线,“帮助劳动的群众来自己联合,来自己团结,来战胜,来坚持,最后乃的来完成发扬共产的社会。”⑤因为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不仅仅是为了本阶级摆脱枷锁,还有一个终极任务就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工人解放须要工人自身起来做,而共产主义者在被压迫的民族中更是处处要与民主革命派合力协作。”⑥现阶段的殖民地共产主义运动有着“原始的民族运动之本能”,“还在很幼稚时代。”⑦因此,中国“无产阶级底党派应整合所有革命的势力,联络所有革命分子来做无产阶级革命底第一步底工作:打倒当地的统治阶级,推翻国际帝国主义。”⑧
其次,《少年》杂志尤为重视对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研究和学习。《少年》杂志的第4期和第5期开辟“俄罗斯革命5周年纪念”专栏,集中刊发有关俄国十月革命五年以来的革命意义、发展状况和革命教训的文章。《少年》杂志认为苏俄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底基础和先锋。”⑨俄国十月革命“不仅能使我们知而生敬,且更将闻风兴起,好来完成这世界革命的伟大工程。”⑩“时机是不可忽的,革命是不可止的,变化是不可止的,知此乃能言世界革命。”所以,“不是说工业后进国必须等到资本主义将国内实业发展够了的时候才去革命”,无产阶级要敏锐、勇敢地把握“易于革命”和“易于握得政权的时机”,才能“更易于促成全世界资本制度的崩坏,全世界革命的实现。”中国要从根本上摆脱内忧外患的局势,“唯一的榜样和助手只是俄国”,“则只有努力革命,方能实现内倒军阀、外抗列强的任务。”
(四)分析和求解世界及中国社会问题
身处欧洲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地带的《少年》杂志, 以更为宽阔而敏锐的视野来解析国际和国内社会的乱源与出路,从而开启了其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
首先,《少年》杂志尝试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来分析帝国主义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它指出“帝国主义国家益多,则竞争益烈而冲突便不少”,“争霸之结果就有压迫弱小民族的惨剧。”①在共产国际的领导下,当前欧美各国“革命潮流之高涨简直达到极点”②;同时,民族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虽不如英法那样发展,但阶级争斗底声浪,依然很高。”③
其次,《少年》杂志研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科学研判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改造途径。它指出:在中国内外交困的纷乱情势下的“自足的经济状况”和“地大物博交通不便”则导致资本主義的发展不易且不够发达,使得“封建式的军阀家长式的政治得日久保其余焰以至今日。”④而造成中国内忧外患的病源“就是那万恶的资本主义”,现在中国唯一可行的出路就是“必须用急进的治本的主张,极力团结中国的贫民阶级来做阶级的革命,以覆灭有产阶级。”⑤
(五)培养和锻炼了大批党团骨干和人才
在《少年》杂志的教育和感召下,一大批旅欧的中国工人和学生清楚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原因和资本家剥削劳动人民的本质。他们一面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面踊跃投身火热的革命斗争,逐渐从寻求真理的进步青年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一群体之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如周恩来、邓小平、朱德、聂荣臻、陈毅、李富春和李维汉等党和国家的著名领导人,以及赵世炎、蔡和森、陈延年、陈乔年和王若飞等为代表的中共早期优秀领导人。他们携手并肩,共同奋斗,为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的创建和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和组织基础。
综上所述,《少年》杂志是中国共产党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块海外阵地,为中共报刊出版史增添了一道流光溢彩的别样风景。《少年》杂志围绕党报党刊的性质和任务,坚持革命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通过译介专著文件、进行思想论战、评析时事问题等多种方式向当时旅欧的进步华工和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少年》杂志十分注重将理论政策的研究和实际问题的探讨相结合、将思想理论的传播和新闻舆论的宣传相结合,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立场和深厚功底,同其他中共早期报刊一起积极有效地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步伐。
(范伟,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