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州大运河的如歌岁月

2017-12-05张田

北京纪事 2017年10期
关键词:张家湾北运河通州

张田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这副上联据说是乾隆皇帝巡幸江南时,到江苏省一个叫通州的地方所作的。此南通州即今天江苏省南通市,而北通州就是今北京市东边的通州区。乾隆皇帝運用“南”“北”“通州”几个字巧妙地构成了这副上联。通州在北京的东南部,历史悠久,经出土文物证明,在新石器晚期,已经有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痕迹。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建县,始称路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县依水名,为潞县。县治设在今通州胡各庄乡古城村。历史更迭,北齐年间(550 577年),其县治迁到现址,即今天通州城区的位置。除了悠久的历史,通州境内的大运河文化也是源远流长。

大运河,以漕运闻名

通州辖内自古就水源丰富,其境内分布大小河流13条,有潮白河、北运河、凉水河、温榆河、通惠河等等,其中以北运河最为知名。北运河,曾称为潞河、潞水、白河、运粮河、外漕河等。北运河发源于北京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的军都山相会处,即昌平区境内的关沟。其干流在通州区北关以上称温榆河,北关拦河闸以下始称北运河,向东南流入天津,是海河水系四大河流之一,也是京杭大运河的北端起点。北运河历史悠久,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大司马刘秀率兵在路县东击败尤来、大枪、五幡诸部起义军后称帝,次年封他叔父刘良为广阳王,以蓟城(今北京广安门一带)为王都。为了庆祝击败起义军夺帝,将路县改为西滨潞水的潞字,县因河得名,由此可见,潞河在东汉年间就已形成。

北运河最大的作用还是漕运。漕运是利用水路将国家公粮运到京师或其他地方的一种运输方式,它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制度。漕运的通畅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全国人民的口粮乃至军饷都要依靠漕运来运达,因此说漕运是国家的命脉,这一点都不为过。金朝定都燕京(北京)后,北京就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人口的增长,粮食和物资的充足成为国家稳定发展的第一要素。而北运河正是担当了这一角色。在金、元、明、清时期,北运河都是重要的漕运河道,尤其是在元朝开凿通惠河后,各地物资可由南方直接送达北运河后,再由通惠河送入大都城内的积水潭,这大大地刺激了北京商业的发展,为京城日后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朝京杭大运河成形,北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北端起点,每天迎来送往着成千上万的货船、漕船。据文献记载:明正统初年(1436年),利用大运河送往京城的粮粟高达四百五十万石。清朝京杭大运河依然是漕运和商运的重要航道,北运河的码头上也依旧延续着昨日的风光,漕运通畅,国家兴盛,经济发达,国库充盈。清廷中前期京师储粮日丰,乾隆十四年至二十年(1749-1755年)京通(京师和通州)合储粮食在一千万石左右,全国各地的货物乃至“洋货”,也随着大运河源源不断地送入京城。直到清末,内忧外患压得清政府喘不过气来,黄河泛滥,淤塞河道,漕运难以进行,此时的漕运主要依靠海运。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海运漕粮由天津直达北京,白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及自通州至北京的通惠河渐渐被废置。至此,北运河与通惠河完成向京城运送物资的重要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隋炀帝,开凿运河原是为平定叛乱

北京自古就是北方军事重地,为了更好地控制北方,隋炀帝在大业四年(608年)正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北京)”,为了加快开凿运河的速度,他征调妇女,史称“自是以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这条南接黄河,北达通州的永济渠,虽然是为了东征高丽,运输军用物资而建的,但它的开凿却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在文艺作品中,隋炀帝是个利令智昏、纵情声色、挥霍无度的暴君,而开凿大运河也纯粹是为了他个人的享乐而开凿的。但在历史文献上的记载并不完全如此,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志在攻打高丽。由于远在辽河以东的高丽,经常侵略新罗、百济两个小国,还不时攻打室韦、契丹、靺鞨等已经臣服于隋朝的诸部,为了平定边疆的战乱,隋炀帝出兵攻打高丽。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率领大军,乘坐龙舟由通济渠入永济渠到达涿郡临朔宫,“五月,敕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五万乘送高阳,供载衣甲幔幕,令兵士自挽之,发河南、北民夫以供军须。秋,七月,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馀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大业八年(612年)正月,军队开始编队出发,利用永济渠到达涿郡的官兵人数多达“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除了官兵,作战所需的战备物资也都是由这条运河送往蓟城(北京,涿郡的治所),永济渠在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开凿永济渠的工程过于庞大,人力物力早以超出朝廷的财政开支,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为隋王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而开凿大运河,也为“荒淫暴虐”的隋炀帝又增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功哉?过哉?留待历史学者与后人评说!

繁华国都离不开大运河的漕运

金崛起于辽末,1125年先灭辽、二年后(1127年)又灭了北宋,灭辽后辽南京(今北京)归金朝统治。北京的地形易守难攻,且境内水源丰沛,金天德三年(1151年)海陵王下令迁都燕京(北京)。为了给迁都作准备,河北、山东的粮食都要由潞河送往通州,再由通州送抵中都,通州成为漕运的重要枢纽。因此海陵王将潞县(通州)升为州,取“漕运通济之义”。

天德五年(1153年)金王朝正式迁都燕京,改燕京为中都。北京地区的人口数量随着金王朝的到来而大增,除了人口数量增长以外,对粮食、物资的需求也急剧增长。陆路运输的方式不仅时间长而且还耗费大量的民力。大定十年(1170年),金世宗下诏开凿新运河以通漕运。政府决定自中都向西引水至东边的通州,但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都与通州地势落差多达50里,这成为困扰水利官员们的一大问题,一条自西向东流水量充沛的大河卢沟河让人眼前一亮。新运河是从金口河引卢沟河水向东,流至通州汇入潞水(今北运河),称为漕渠。有了这条漕渠后,粮食与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被供应到中都城内,漕渠虽然解决了运输物资的问题,但开渠后水势汹涌的卢沟河却泛滥成灾,由于它水质浑浊,裹沙挟泥常常淤塞水渠,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金口河上游淤塞,不能通航。金章宗即位后,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引高梁河及白莲潭水源至通州潞水重开漕运,但由于水源不足,“船自通州入闸,十余日而后至于京师”。尽管漕渠在金朝一代作用不大,但为后期的通惠河奠定了基础。endprint

公元1234年金朝被蒙古灭亡,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营建大都城(北京),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大都建成。元世祖下诏所有的官员及富户都要先期搬入这座新城,经过二十余年的营造,元大都规模宏大,商业繁华一跃成为了世界级的大都会,北京也由此真正成为了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3世纪,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当他第一次来到元大都时,就被这座美丽而宏伟的城市深深吸引住了,在书中(《马可波罗游记》)他是这样描写汗八里(北京城)的:“整体呈正方形,周长二十四英里,每边为六英里,有一土城墙围绕全城。城墙底宽十步,愈向上則愈窄,到墙顶,宽不过三步。城垛全是白色的。城中的全部设计都以直线为主,所以各条街道都沿一条直线,直达城墙根。一个人若登上城门,向街上望去,就可以看见对面城墙的城门。在城里的大道两旁有各色各样的商店和铺子。全城建屋所占的土地也都是四方形的,并且彼此在一条直线上,每块地都有充分的空间来建造美丽的住宅、庭院和花园。各家的家长都能分得这样一块土地,并且这块土地可以自由转卖。城区的布局就如上所述,像一块棋盘那样。整个设计的精巧与美丽,非语言所能形容。”金中都是北京历史上第一座“帝京规制”的国都,它的大城周长约为40里,而新建的元大都大城规划为城方60里,约为金中都大城的1.5倍,这样一座庞大的城市,上百万的人口聚集其中,所需的粮食和物资更为巨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元朝政府对隋朝的大运河进行改造,把原来的终点洛阳改成大都,重新开凿了济州河和会通河,通过两条新运河可以把物资直接运入通州,经过这些改造,也就基本形成了京杭大运河的雏形。堆积如山的粮食与物资到达通州后,却不能及时地运往大都,因为大都内没有水路,只能改为陆运,陆运时间长、路途远,且费用高得惊人,仅车马运输费每年就高达6万缗,一缗相当于一千钱,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水利学家郭守敬向元世祖建议,恢复金朝所开辟的漕渠,但水源有所改变。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郭守敬奉诏兴修水利,他先疏浚了通州至金中都北漕河之故道,后引昌平龙山下的白浮泉,西折南转,会西山诸泉人大都西水关,经积水潭,东南流出文明门(今崇文门),东至通州高丽庄白河(今北运河)。这条新运河长164里104步,为了控制水量,郭守敬还在运河沿岸设置了11组闸坝,共24座,由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春兴工,到至元三十一年(1293年)秋天N32,共计用32285万,耗银152万锭。至此江南漕船及货船,可沿江南河、揚州河、济州河、会通河、御河、白河及新开凿的运河,扬帆1700余公里,直抵大都积水潭。元世祖忽必烈自上都还,经积水潭,见“舳舻蔽水”之盛况,赐新开通的运河为“通惠河”。

通惠河的成功开凿,加强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商业的迅速发展使元大都一举成为世界级的大都市。据《北京与大运河》一书记载,在海、河运昌盛时期,大都人口增长达百万。每年通过南北运河运到大都的粮食猛增,至治元年(1321年),曾高达一百八十九万石。通州成为了水运、陆路运输的交汇点,粮食、物资的集散地,漕河的两岸林立着规模不等的13粮仓,它们分别是:富有仓、乐岁仓、乃积仓、延丰仓、乃秭仓、广储仓、盈止仓、有年仓、庆丰仓、及衍仓、富储仓、富衍仓、足食仓。除了粮米充盈外,河运还带动了手工业、商业的迅速发展,通惠河的终点积水潭,也成为大都最繁华最大的商业区之一,酒楼商铺林立、勾栏瓦肆鳞次栉比,歌舞杂耍引入驻足。如今的积水潭虽然不能再扬帆远行,但这一潭碧水却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古老的万宁桥(后门桥)与两旁的镇水兽亦如百年之前,默默地守护在一片宁静的海子周围,为古老又时尚的首都北京,平添了一番历史的余辉。

张家湾,大运河第一码头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元大都降为北平府,这座曾经光彩夺目的城市,随之黯然失色起来,不少百姓都迁往了新首都南京或跟着元人北上蒙古。作为城内重要水系之一的通惠河,也因长期缺乏疏浚管理而导致淤废。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夺取皇权,永乐元年(1403年)将北平改为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年迁都北京。在修建北京城时,新城的南墙将一段通惠河圈入城内,积水潭的一部潭水也纳入皇城之内成为皇家水系,而通惠河最主要的水源之一的白浮泉,也因“有伤皇家风水地脉”被完全废弃,从此漕运船只能停在城外。明成祖朱棣在修建北京城时,为了保证修城物资及军民口粮顺利运京,而大规模地整修大运河,虽然此时依然沿用元朝留下的海运路线来输送物资和粮食,但沿海一带倭患严重,台风、洋流等自然灾难又难以预测,不得不让明王朝重新考虑利用运河来运输物资,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朝政府罢废海运。与此同时,大运河经过整修与扩建,也全线贯通,北迄通州,南起杭州,成为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全长3500余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河。京杭大运河途经京、津、豫、鲁、苏、浙各地,贯通海河、淮河、黄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它缩短了南、北间距离,促进了南、北间的交流,繁荣发展了南、北方的经济,是一条勾通南、北的“生命之河”。

在大运河修好之前,无论是海运还是河运,都要先转运到张家湾和通州。张家湾有着“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北运河、凉水河、萧太后河、玉带河都汇集于此。张家湾古称长店,元朝时著名海盗张碹被朝廷招安后负责试行海运,张碹指挥着粮船由天津驶入白河,逆流而上停在浅湾长店地区,长店就成为了各种货物的集散地及转运站,不久这里就发展成为一个热闹繁华的商业区。元世祖忽必烈特封张碹为万户侯,将长店命名为张家湾。不仅在元代,早在辽代,张家湾就已经是萧太后河上的重要码头,萧太后河也是通州区境内一条古老运河,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它却真实地存在过,即使在现在,通州地区仍流传着它的故事。相传有一次萧太后率兵征讨北宋时,路过北京的东南部,由于长期没有饮水,将士们都口渴难忍,恰巧周边又没有水源,只见萧太后挥鞭一打,就在大家的面前出现了一条清辙甘甜的小河,大家为了感念萧太后为众人解渴的恩德,就将这条小河命名为萧太后河。其实这条河流是辽朝为了给陪都南京(今北京)运送物资而开凿的运河,它是由北塘口(今天津市宁河县境内),过武清、香河,由通州张家湾再到辽南京城,这条直抵辽南京城的运河路,据说要比元代的通惠河还早300多年哩!endprint

明代,政府大力发展通州以南的运河河道,通州以南的张家湾成为最重要的码头,“张家湾为潞河下流,南北水陆要会也。自潞河南至长店四十里,官船客舫,漕运舟航,并集于此”。除了商贾云集,酒楼旅商林立外,张家湾周围还建有皇木厂木瓜厂铜厂砖厂花板石厂及众多粮仓等。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嘉靖皇帝下令建造张家湾城,这座城池“(城)周九百五丈有余,厚一丈一尺,高视厚加一丈,内外皆砌以砖。东南滨潞河,阻水为险,西北环以壕。为门四,名冠以楼,又为便门一、水关三,而城制悉备。中建屋若干楹,遇警則以贮运舟之粟,且以为避兵之所舍。设守备一员。督军五百守之”。为什么这座张家湾城要建得如此固若金汤呢?原来自从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国力转衰,蒙古骑兵曾多次南下侵扰百姓,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鞑靼部俺答汗率兵突破古北口,直逼北京城。他们先到密云、顺义大肆抢掠,其后又转向通州、张家湾准备抢粮,虽然最后没能得逞,但这件虏寇入京之事震惊了四野,它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庚戌之变”。此后,蒙古诸部曾多次兵临北京城下,顺天府府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刘君畿向朝廷进言,要在存放半个国家储备粮的张家湾地区建造一座城池,这样既可以保卫京师,又可以保护漕粮。嘉靖皇帝看到奏章后,立刻指派顺天府丞郭汝霖和通判欧阳昱来负责建城。1937年日本侵略者拆张家湾城墙修炮楼,这座矗立百年的张家湾城,才开始变得残破不堪。1992年通州区人民政府出资修复了该城南门东侧20米城墙。

由于通惠河在明初已经淤断,所有的货物都要由张家湾、通州陆路运送到北京城内,明政府不断修筑从北京到通州的路,尤其在汛期的时候,河水经常决堤,把通往北京的路冲坏,明朝政府不得不反复修护,不仅增加了费用而且还增加了民夫陆运的困难。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刑部都给事中赵玆上奏,提议恢复通惠河,但疏通通惠河花费巨大,且有豪强大户从中阻碍。直到嘉靖七年(1528年),在御史吴仲的主持下,通惠河再次顺城而入,由通州直达东便门外的大通桥下,因此,明代又称通惠河為大通河。同年由通州运入京城的粮食就多达二百万石,省脚价银十二万两。

清代,国家的兴亡与漕运的兴衰

当时间走到公元1644年的时候,清朝定鼎北京。虽然改朝换代,但漕运依如明制,运粮的漕船在京杭大运河上南来北往,据《漕运全书》记载,清初各省原额漕船共10129只,与明朝时的数量基本相等。在清世宗雍正四年(1726年)时,各省额定漕船只剩7980只。随着时间的增长,漕船的数量越来越少,到清朝后期,全国计有漕船u8帮,船只6283只,这也说明了漕运兴衰与国家的兴亡息息相关。

通惠河与北运河在清朝依然是漕粮运往北京城的重要河道,南来的漕粮由张家湾入通州粮仓。进入京城粮仓的漕粮则由通惠河进入京城东便门外的大通桥下。康、乾两朝,通惠河水量充足,运输能力大大提升,康熙皇帝曾允许民船往来于河上,在巡视通惠河时康熙皇帝还特意写诗一首:“千檣争溯白苹风飞挽东南泽国同。已见灵长资水德,也应辛苦念田功。”但由于通惠河的河道较窄,中间又加筑了诸闸,如果不经常疏浚,河道就会淤塞,随着清政府的衰微,漕运也走向末路。咸丰年间,仅通州地区就出现了大量曾依靠漕运度日的失业贫民,为了避免他们寻隙滋事,政府便召募他们为乡勇。清朝末年,内忧外患,政府更无暇顾及疏浚管理河道之事,在光绪二十六(1900年),海运的漕粮由天津通过铁路直达北京,由此通惠河完成了自元代以来由通州运粮入京的历史任务。如今的通惠河虽然不能再连通京杭大运河,但作为京城主要的排水河道,它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北运河也随着通惠河的枯竭而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再创辉煌

北运河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通州依然是一条重要的河道,百姓的生活仍要依靠这条运河。运河之子刘绍棠就以这条河为背景,创作出许多好作品,如《运河的桨声》《瓜棚柳巷》《蒲柳人家》《豆棚瓜架雨如丝》等等。2004年通州运河公园开放,它北起北运河源水岛南端,南至六环路,西起滨河西路,东至北运河防洪堤。2010年又开放了大运河通州森林公园,它北起六环路潞阳桥、南至武窑桥,河道全长约8.6公里。这两个公园都是沿着北运河河道修建的,由运河公园可以走到大运河森林公园,在这里可以看到皇家码头、燃灯佛舍利塔、验粮楼、漕运码头、皇木厂等一批文物古迹。柳荫龙舟、二水会流、万舟骈集、古塔凌云这些列入“通州八景”的景色,曾都是北运河沿岸的美景。这些美景有的虽然已经永远地消逝了,但在公园内又重新建造了桃柳映岸、榆桥春色、茶棚话夕、皇木古渡、长虹花雨、月岛画境等18个新景点。漫步在运河沿岸,看着悠悠河水,不仅想到北运河的“前尘往事”,它曾是北京的生命之河,虽然后来一度衰败,但在政府的好政策下又恢复了青春。如今的北运河,碧波荡漾,风景如画,虽然再也看不到舳舻千里的盛景,但两座沿河而建的公园,却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凭吊历史、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2012年北京市政府首次提出要将通州区打造成北京城市的副中心,经过这几年的规划与建设,通州区变得越来越现代,越来越富有活力,这条流经通州区的古老运河将与通州匠一起,再次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编辑·韩旭)endprint

猜你喜欢

张家湾北运河通州
雪落通州
又唱张家湾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
通州侨商:海外创奇迹 国内献爱心
通州区张家湾镇党委:聚力高校资源共促古镇发展
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北运河水环境保洁设备及配套设施研究
通州商住限购,蝴蝶效应已经显现
漕运古镇张家湾
北运河河流生态需水分段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