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享伟大事物的光芒

2017-12-05叶延滨

扬子江 2017年6期
关键词:人杰西藏诗人

叶延滨

在浙江诗人群体中,陈人杰始终是特立独行的一员。在当今中国诗人群体中,陈人杰也是为诗歌带来荣光和信任的一员。

诗人原是证券业的一名白领、现是连续在海拔4800米高寒地区工作三届的援藏干部,但他始终是诗人的身份。常常令人联想到著名诗人斯蒂文斯,那个白天做保险晚上写诗、与文坛无涉的美国人。陈人杰不大参与各种场合的诗歌活动,也不喧哗于诗歌网络论坛,但他的诗歌创作一直处于活跃的态势,且时不时拿出个性鲜明、情真意切的作品给读者以惊喜。

荣获第二届徐志摩诗歌奖、《诗刊》青年诗人奖的诗集《回家》,是他早期即援藏工作之前诗歌创作的一个总结。按照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诗人陈人杰以自己的故乡作为其诗意驰骋的主场,村庄、亲人、溪滩、晒谷场等诸多乡村的物事构成一个连贯系统,并以亲情乡情贯通之,从而领受一个身居都市的离乡游子的语言膜拜与情感触摸。这一批散发出泥土味的抒情诗是陈人杰早期作品中最为感人的,在读者中间产生了很好的反响。在眺望乡村的同时,陈人杰也情怀饱满地关注着当下,《在底层》(组诗)表现的是农民进城谋生的艰辛,《中国股市》、《在途中》(组诗)体悟着一个急速变化的大时代的喧嚣与疼痛,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什么样的诗人就什么样的格局。当陈人杰在城市,在亮鲜的工作背后,用一支沾有露水和泥土气息的笔开挖出文明的“裂隙”,以及一个个时髦而隐血的疼痛背后的“小姐”“出租司机”等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并朝着巨大的乡土记忆发出钢铁般嘶哑而尖利、泥土般无辜而羸弱的声音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机缘出现了。在此,我先要强调一下,陈人杰在诗歌的选题上有很强的规划性,注重从一个方向上把题材挖深挖透,表达上追求矩阵式、系列化,由此使他的诗歌不停地朝着诗意的天空和地下发展,他紧紧抓住了隐喻与意象,又不拘于隐喻与意象,迫切地直接上升至哲理性的思考、判断。这一点,在他早期作品中就初露端倪,到《西藏书》中得到了发扬光大。诗歌当为陈人杰精神世界里最为重要的部分,唯其重要,他要做内心与时代的镜子,且不容镜子表面水气凝结一片迷蒙。

一时的密集书写也意味着超强度的自我压榨。故乡裁剪装订成一册《回家》,以天台县张西思村为中心的好山好水隐入幕后。抒情诗人陈人杰从浓浓的家乡氛围中走出来,负笔彷徨,调整目光,满怀诗心地开启诗歌的更广润的“通衢”。人到中年事不休,为赋新诗不言愁,他急需一片新的场域来放牧他的诗情画意。没过多久,机会来了,肩负着央企援藏的任务,陈人杰泪别妻儿,踏上雪域高原,而西藏这一片神奇的土地赠与他的,是更雄浑、蛮荒、无垠的乡土,根本不需要在自己的“腐骨”里搜括那仅存的乡土记忆,而是直面自然,直面辽阔,直面远古的写意、渺小与哀愁。这突兀的陌生感所给他的震颤,是新的疼痛、激情和不绝的诗意:“雅鲁藏布江注我以天上”,“这是石头磨成阳光的草原”,相比于江南水乡,独对着雪山戈壁、藏乡风情,诗人犹如开了“天眼”,各种奇思妙构,纷至沓来。

然而高天厚土的西藏先给诗人一个下马威。生理层面上的高原反应还是极度难受的,“头晕、刺痛、口吐白沫/仿佛绝望的哀乐让人沉溺其中”。极致的体验更使他深刻地体悟到生命的可贵,当他回过神来,“氧气瓶有值得信赖的神性/吸管护送清风吹向肺叶/仿佛春天正在那里”,当他冬夜上厕所,“身体变轻,影子被高原冻住”,当他病中,“床單对云产生了眷恋”,但这些仅是生理的感受,而心里的孤独和刻骨铭心的疼痛是难以名状的:在《西藏的孤独》里,“在自己的王国里/一天就是一生/……没有一张脸不是时间的判词”;在《申扎之夜》里,“孤立出来,世界是人的心灵活动”;在《房间陷入沉思》里,“台灯凝视记录下的文字/像凝视自己写下的遗书”;在《窗帘》里,“从阳光处借来影子/它选择做一个双面人”等等,这种冷静中透着的哲思无不涌动着寂寞的生命力量,有一种死去活来的感觉,令人读后为之动容。这是一个男儿以身赴职的英雄肝胆,也是这个时代所缺少的男儿气概,是一个身负国命大丈夫的出师表。但如果《西藏书》只是到此为止,那么这本书至多是个人艺术化的情感书写或宣泄,尽管坦诚,尚缺少诗歌最重要的人类精神的升华。

陈人杰大抵遵循了由浅入深、由身体俯入到体悟、由地上到天上、由大视野的鸟瞰到内心的凝眸这一逻辑思路,所以他的援藏诗歌从《调研》开始,“我要去调查天空灼伤的痕迹/研究天空蓝得发慌的原因……我正去研究另一个人生/研究牧民的泪花和千古的光阴”,到《五保户次仁央宗》,“这断腿的羔羊/多像苦守的青春”,到《多吉鲁珠的家》:“青春和苍老灿然一笑/死生过渡人间天堂/皆是同一颗泪珠儿”,到《看在眼里》:“一个孩子/被大雪封冻/一个孩子/被狼吃掉/……/那一夜,雪花那个吹/吹过悲伤的穷人”,到《一团团白火焰》:“不把牧民的事当自己的事/就没有神迹”,层层推进,从看者到听者直至到《天上幼儿园》付之行动,“一双双被吹亮的眼睛/像星星被爱种出来的/刚开始一颗,再后来繁星点点”等等。这些用肌肤和血液来触摸和思考的现实书写的诗歌,让我不由得佩服陈人杰的真诚和勇气,也看到了现实主义这一流派,不光是在小说、散文等文体中,也在中国当代诗歌的写作中生生不息,常常是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焕发出新的光彩。作者摈弃了华丽的辞章,用素朴的语言叙写着一个援藏干部的平凡生活,大事小事,方方面面,逼近西藏现实的细节,几乎是一部“诗体报告文学”。在一些诗人乏味地写某年某月某日携友登什么山,访什么古,或者是用口水诗吐槽自己新换了女友,让诗坛充满泡沫之际,陈人杰在西藏写下的这些接地气、有灵气、至诚扎实、毫无矫情的诗作,正为巨变中的民族复兴事业留下证言。

访贫问苦只是《西藏书》的一个基石,“不在天上就不了解星光/不在草原就不了解露珠”,他就是这样像西藏的群山一样排演开来,从圣水、神山、冰川、生灵、风物、原野、宗教、民俗、人民到城乡将西藏尽入眼中,以匍匐、赤诚的行走和一颗热忱、信仰的心融入草叶露水中,分享着伟大事物的反光,完成他的艰难而卓绝的西藏诗歌精神地理之旅。诚如他在开篇所吟唱的:“如果你们不能相互信任/一定是还不曾到过西藏/……/如果你还不知道什么是天堂,一定是/我没有带你来,没有带你/出现在伟大事物的身旁”(《转湖·纳木措》),他就像苦行者做着大自然的客人,从“大爱源于大野”出发,将浅吟低唱的乡土一跃为大天地的乡土,他的精神坐标也从一己之家园到人类,到整个赖以共生共荣的自然。诗歌面对着时代浪潮的冲击,无论作出怎样的应对与变异,玩出什么样的语言花样,但我始终认为,抒情诗,也只有抒情诗才是所有诗歌流派中的正统和主流。陈人杰是一个走路也要走路当中的大男人,他的《西藏书》算得上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抒情诗集。从沿海来到雪域,从平原踏上了高原,雪山、寺庙、天葬、格桑花和牦牛群,目之所及,处处是诗意,处处皆惊奇。一如之前在大都市和故乡之间牵扯纠结,令他写出了《回家》这部诗集,现在他置身于新的场域,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之外,在孤独中他把援藏之行变成了诗歌之旅。布达拉宫、大昭寺、玛旁雍措、珠穆朗玛、雅鲁藏布、可可西里、羌塘草原、黑脱、黑颈鹤、转经筒、藏戏……陈人杰敞开思绪,与这些奇山异水人文宗教对话,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独具精神深度的西藏诗歌地图。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么多的自然山水风物前要写出风格迵异、内容传神的诗歌,让每一首诗都像一座座精神群雕屹立在我们读者面前,这是极具难度的精神写作,但他沉寂的蜕变、灵动的飞翔已让万物在诗歌里获得了重生的力量。

他饱含着对家国的深情,从祖国的版图开始,“一湖分开两国/对岸是克什米尔/……/在一个远山的暮色里,我到过大地的终点”(《班公措》),“清风吹着祖国/落日照着印度/……/格桑花开在神山下/无用的事物是那么重要”(《扎日神山》),从象雄文化的源头开始,“白头少年在达尔果雪山/金刚杵少女在当惹雍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爱在文布村,王玉古寺”(《当惹雍措》),将西部的大好河山一草一木唱遍,唱出世界屋脊独特的山风水韵来。他写下的《青藏高原》:“大风吹灭远古/万物抬高其浩荡的苦旅/马匹奔腾,将高原甩在身后/孤独已锤炼成鹰的翅膀”;他笔下的《冈仁波齐》:“信仰/是一根拐杖/高原冰雪呼吸/英雄如麻,都有触碰尘土的额头/望得见的今生呀/山不过来我过去”;写《捡石头》:“每块石头都是后果,都有/沉默的前因,和自己的开口方式/……我怕错过每一块有福的石头/但作为幸福的种子,它们太重了/我无法将它们带走”;写《天空下》:“爱仍是最深的佛法/痛苦仍是最大的宗教/寺庙建起,又毁去/天空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写《蓝天》:“当我的心灵也有个天空/……/万里高空,我曾到过那里/我曾在高处领受,怅望/人世间,却无从我出走的痕迹”,等等,信手拈来,陈人杰诗歌中的佳句不胜枚举。我只能说这些从性灵血液里淌出的诗句,也同时流进了我的血管,让我在平凡的、熟视无睹的世界中突然打开了一扇天窗。陈人杰就像雕塑师赋予每一块石头以灵魂,像魔术师“以一种激情从生活的沉渣中烧炼出少许金粒”(凯丝琳·瑞恩语),他的人生介入式的、有体温和肌肤气息的自然书写是诗歌用不尽的盐泽。

尤其他写《鹰》,这是我读过的写鹰的诗中,最具生命洞察和哲学力度的一首。诗人眼中的这只鹰,“看上去一副老相”,可“它老,与年龄无关,与怜悯无关∕它的老,是地老天荒的老,仍有∕从万物的心脏取出刀锋的本领”“一生,生于羽毛,困于翅膀∕它已使尽了所有的力气∕仍不能变成一道光向太阳奔去∕如苦胆高悬,衰老的荣耀带着年轻的梦幻”。我特别欣赏“生于羽毛,困于翅膀”这个句子,若没有宗教式的虔诚和凝神,没有深入的介入,没有想象力的提升、心灵的创造,赋予自然以最高的虚构能力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诗来的。由此也让我想起一句老话:诗人热爱自然,自然也会热爱诗人。

与生理上的高原反应相比较,更为猛烈而持久的是精神上的高原反应,站在世界屋脊上的诗人迎来了他的又一轮的抒情年代。作为对自然充满敬意并有深入理解与内在情怀的诗人,他的思考是时代的,一如加缪“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而深感人生的荒谬与希望,陈人杰也在西藏的宗教与阳光之间,深感文明的哀愁,并以柔韧、细腻,针刺般犀利的尖音,以及舒缓的笔拨动心弦,触及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表达出对自然的酷爱和深入理解。

天高地阔放大他的感觉,神秘的藏文化延伸了他的追问,这使他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抒情诗多了对生老病死、空无实有的参悟。同时,时代的喧嚣与疼痛使古老的农牧文明深陷新的困境。所以它写《马》:“马鞍多余,原野更加忧伤/小草从遗忘处开始翠绿/而疆场退回内心/退向古图里幽冥的斑点/冰封的地平线上是马的黄昏”;在《藏羚羊》里,“给你尊荣即孤独/给你美丽即危机四伏/……/以夹缝赢得天地,赢得/祖先的血脉、纯度”。他的这些诗,突出表现出诗人的大悲悯,推己及人及物,其实我们面临着共同的逼仄的命运。怎么办?人类要延续,自然在退化,在这没有答案也无法有答案的无奈的清醒中,诗人只能做着一个悲悯者,一方面不断地将目光投注于被時代异化的生命,“要有许多年/钢轨才真正进入你的命运,并朝远方伸展/它试图确定的是大的时代/而计数你脚步的,是每一天/是一格一格短小的枕木”(《护路工》);另一方面,寻找心理意义上的高原反应,从精神层面上进一步思索、呼吁,他的《格桑花》:“一朵花/拥有这么多的笔名/一条小命不辜负的时光/……/爱着假名/说着真话”;他的《牦牛》:“你反刍/一个民族的反思能力”,就是对世道人心作精神上的思考,不仅如此,诗人将视野往纵深投注,在古国和宗教的追寻中守护着诗歌的灵魂和良心:“一路向西/追赶落日和僧侣/王朝的大戏在内心上演/遥远的古格耸立着西藏的江山”(《一路向西》);“倦鸟归林,一只鹰落下/一千只鹰落下/它们啄过的光线又回到草叶中/大地睡眠,我在一阵紧似一阵的风里/分享伟大事物的反光”(《夕阳西下》)。此类心怀高远、气度不凡的佳构,对于陈人杰本人,是置身于陌生场域里的“极地放歌”,对于西藏,则多了一次在中国当代诗歌书写中的超强度、高密度、有深度的精神追踪。

再深广的境界、再雄阔的构思,所包裹着的同样是一颗拳拳之心,这心里有爱,有亲情和友情,有同情与悲悯,有疼痛和仰望,有叹息和长啸,有孤寂和欢乐,有凝视和远眺,有务实和务虚,有高歌与呢喃。精神的多种维度,人生的多个侧面,一一感爱着雪域的光照,并折射出诗歌的反光——言语纯净、意象明洁。只要找到一个对象,一条出口,他就架起语言的投石器,一行一行地排列开他的精神方阵。他抒情的姿态、言语方式就像拿拳头打纸一样,怎么感人怎么写,直抒胸臆,心无旁骛,每棵树的奉献换来了大森林的集体荣耀。无论是以《当惹雍措》《班公措》为代表的自然风貌系列诗歌,还是以《布达拉宫》《五保户次仁央宗》《在一群羊中间》等为代表的历史人文现实关注系列诗歌,单篇的作品当然分量可掬,组合起来之后,更是给读者沉甸甸的感觉,有着很强的阅读冲击力。陈人杰在单个诗句的推敲组合上较为放纵、率性,但涉及选题布局,前面提到过的,作为诗人的陈人杰更像个战略指挥家,非常注意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求同存异,完成一个组诗、一部诗集犹如造房子一般,方寸之间,前门后窗、面面俱到。

这一个特点在本诗集的下卷短章里,得到了充分淋漓的体现。其貌似长吟,实为短章。短章是针对每一个局部章节而言的,或七八行,或十几行,而长吟却是由一个个短章接龙组合而成。这些短章之作吸收了日本徘句的写法,着重的是白描和空灵。诗人放送自己的一颗诗心在地老天荒间漫游、飘荡,于凝神之时借助三两个意象,作瞬间的顿悟。“席地开会/牛粪旁

流云无心/雪山屏息 牦牛、绵羊别争吵/吃草时请不要连根拔起”,这样的诗歌极具画面感,一如了了数笔的中国古代山水画,把读者的心灵带到一个意境里,体会出自我独享的禅意。

行文至此,我深感这个诗人心里有爱,魂里有诗,他对西藏的爱是真爱,是大爱,所以,他“赴藏如归/只为呼吸高原上/最稀薄的空气//缺氧、变傻、单纯/心如洗”,所以他“看到牦牛会掉眼泪”,所以他“要在蓝天白云的极地歌唱/让哈达缠住心跳/让血液浇灌青稞”……而现实中的陈人杰,他把高原当家,凭一腔热血和爱,三届援藏,在本职工作之外,在藏北腹地那曲申扎县平均海拔4900米以上的村上已建起6座村级幼儿园群落;此外,他还在中央对口援藏20周年之际,与美朗多吉等西藏五大著名作曲家共同联袂推出了西藏首部大型史诗性音乐组歌《极地放歌中国梦》,引起了强烈反响,成就了民族团结的典范。显然他已从乡土亲情、底层悲悯中走向了另一片高天厚土,扎下根来,走进了自然性灵、天地灵光之爱。他诗意地栖居在西藏的山川大河、草原戈壁、人文宗教之中,重新创造了他的山水、亲人以及山水中的生灵。他凭借着援藏的契机,写下这部心灵传记《西藏书》,这也是一个江南才子奉献给西藏的一份精神厚礼,无愧于人们赞扬他是一位“在极地高原放歌中国梦的杰出诗人”。这样专注勤奋的创作是值得珍视的,如此肯吃苦的历练是无比宝贵的,我常常想,我们所谓的精神与信仰,我们的光荣与渴求,我们脚踏实地进取努力,我们在电脑键盘上敲敲打打放飞梦想,也许只不过为了能在“许多年后,我从自己的手掌里/饮下往事清澈的水滴”。

诗人何为?如此足矣。

猜你喜欢

人杰西藏诗人
都是西藏的“错”
Optimized quantum singular value thresholding algorithm based on a hybrid quantum computer
陈人杰的诗
泰国建筑设计专辑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点位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