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里的文化自信
2017-12-05刘佳璇
刘佳璇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一个国家的灵魂,也决定了在这片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政党的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
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他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文化自信,是基于对党、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内涵和现实意义的认同进而建立起来的信念。自提出以来,文化自信便成为我国文化领域的关键词。它既是社会发展理念,又是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稳步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成效显著。
与此同时,一个个以创新方式进行表达的文化符号,又串联起文化自信理念于各个领域落地的线索。
书法进课堂,为青少年解码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故宫以开放的胸襟华丽转身,揭开面纱与民众共生共长;非遗博物馆风生水起,民族技艺从“纸上名录”走向了“新家”……
而紅色旅游高速增长,已成为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平台,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引擎。
《中国诗词大会》走红、主旋律影视频现“爆款”、“新乐府”突破边界渐成潮流,亦彰显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蓬勃生机。
新时期的文化符号,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的佐证。
透过具象,人们看到的是愈加坚定的文化自信。铺开一个个符号,映射出的,正是五年来文化建设的全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