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大运河文化:利正当代,功在千秋

2017-12-05韩旭

北京纪事 2017年10期
关键词:通州通州区大运河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城市副中心时指出,通州有不少历史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區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

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将其纳入“十三五”规划。市领导在通州调研时要求,在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上,以突出文明传播、文化发展、生态景观、产业发展四大功能,通过推进区域文化遗产连片保护利用,挖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整体价值。

通州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将运河文化资源保护与挖掘工作,分别写入了区第六次党代会报告和区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一线四区多点”的文物保护格局

大运河通州段全长42公里,占北京段运河总长度的50%以上,在历史上各朝代均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产生了大量的运河文化历史遗存,为推动北京及北方地区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的积淀,通州深厚的历史和丰厚的运河文化能更好地为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服务。在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的工作中,通州区委、区政府采取“一线四区多点”的文物保护格局以保护大运河为主线,重点提升保护管理水平;全面打造“四大片区”,彰显运河文化底蕴;深入挖掘多点遗存,传承历史文脉的总体布局。

一、重点保护“一条主线”——大运河

大运河是通州的母亲河,经过两千多年的积淀,产生了大量的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各种原因消失。因此,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通州区和通州老百姓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在保护“一条主线”的工作任务中,通州区成立大运河保护管理机构,完善相关的保护管理制度,对大运河主河道及其附属的闸、坝、桥、故道和相关的水利设施进行全面保护。

二、通州古城片区——运河文化核心区

通州古城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清时期,也是漕运兴盛时期,遗留了众多的文化遗存,是运河文化最为丰富的区域。该范围内的文物保存较为集中和完好。例如以燃灯佛舍利塔为核心的文化圈,形成大规模历史文化景观,能够充分代表通州运河文化的核心内涵。

2016年,北京市政府将通州古城范围列入到第七批北京市地下文物埋藏区。通州区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重点做好“三庙一塔”、静安寺、宝通银号、潞河驿等重要文物的整体规划和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南大街的肌理保护及旧城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根据文物自身的特性,充分挖掘其内涵,制定相应的保护和利用规划,体现出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文化内涵,整体服务于副中心的发展,使通州古城形成一城双色、古今同辉的景象。

三、张家湾古城片区——运河文化聚集区

张家湾建成于元代。明清时期曾是大运河北端起点上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有“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专家考证,北京建城所用石材、木材等,许多都是先通过大运河运到张家湾,再由陆路运进北京。故民谚有“先有张家湾,后有北京城”。在张家湾方圆2000亩的城址内,集中了明代石桥、清真寺、古运河码头等各种历史文物遗迹50多处,其中张家湾城址和通运桥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通运桥,可与卢沟桥媲美。

在保护张家湾古城的工作中,通州区重新疏浚元通惠河故道、小盐河大运河故道,并结合萧太后河整治开发水上旅游线路;在皇木厂村,利用出土的各种漕运文物和运河码头遗址集中展示从大运河漂来的北京城这一历史事实;利用山西会馆、南门内古街肌理、古城墙、通运桥展示张家湾古城历史文化。复建张家湾城内曹家建筑群落,结合花枝巷及出土的曹雪芹墓碑等讲述红学故事;复建广福寺,在里二泗佑民观开展庙会,恢复部分民俗活动。

四、漷县古城片区——运河文化外延区

漷县位于京杭大运河之滨,曾是南北漕运交通之腹地,还是通州唯一一个曾作为县治,并以县命名的乡镇。漷县,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京东古城,素有“京东重邑”的美称。历史上的漷县曾几经兴衰,汉代为镇,辽代升为县,元朝再升为州,明朝降为县,清朝降为镇,民国再降为村。通州的老人听到“四台八庙七十二眼井”,就知道说的是漷县。目前,北京市文物局已计划在“十三五”期间重点打造漷县古城,通州区将持续做好古城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工作。

五、路县古城遗址片区——通州文化起源区

路县古城是通州最早的古城,建置于公元前195年,已有2212年的历史,该区域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经文物勘探,已探明古城遗址的具体方位和四至范围,为通州的建置史提供了充实的依据。在遗址周边出土了大量战国至汉代的遗迹,包括北京地区罕见的瓮棺葬,出土各类文物l万余件,这充分证明了通州自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有大量人口居住。特别是东汉时期,这里社会繁荣、人口众多,是宜人宜居之地,可以说这里就是通州文化的起源。大量的文物资源将会给行政办公区增加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建设千年城市的基础。下一步,为推进城市副中心文化建设,通州区将做好路县古城遗址保护的相关工作,配合市里将该遗址建设成有通州文化底蕴的遗址公园,在服务群众的同时,展示通州千年文化。

打造大运河文化品牌,推进“通州味”文化传承

在全力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同时,通州区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着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品牌,并将大运河文化与通州文化紧密结合,形成通州独特韵味。

在打造大运河文化品牌的过程中,通州区本着科学挖掘运河文物古迹、合理利用运河沿岸文物的原則,加强运河沿岸文物修缮保护,逐步恢复原有风貌,建设配套博物馆、考古站等。同时,做到保护与利用相统一,合理利用修缮完成的文物古迹,展示家规家训、非物质文化,让修缮完毕的文物充分为群众服务。endprint

同时,进一步丰富运河沿岸历史文化景观和历史文化故事。结合康熙皇帝治理北运河事件,讲述勤政爱民的故事;结合通州历史上每年于漕运开漕和停漕时,石坝码头举办的“祭壩”仪式,讲述民俗故事;结合运河古代客运功能,讲述古代文人、士大夫等的行旅故事(红楼梦、明清小说);结合近代历史(八里桥之战、通州起义),讲述通州人民反帝爱国的故事;结合元明清时期朝鲜、琉球国、东南亚各国使臣以及国内各个民族进京朝贡,多经过通州进入北京,在通州留下了非常多的中外交往记录,讲述通州国际交往、文化交往的故事。

此外,还将逐步恢复通州运河文化景观,如“通州八景”“文昌阁十二景”“槨县八景”。大力弘扬通州名人文化,体现通州人杰地灵。如对通惠河开凿有着巨大功勋的名人,金代的韩玉、乌古论庆寿,元代的郭守敬,明代的吴仲等人。深入挖掘对通州有重要影响的古今名人,如:明代哲学家李卓吾,清代曹雪芹,大小于成龙等。

打造大运河文化品牌,文化传承必不可少。为传承大运河文化精髓,通州区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讲授技艺。利用通州历史文化名人、古迹等文化资源举办论坛、摄影大赛、诗会等活动,并借助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进行对外宣传,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运河文化。

在挖掘大运河的文化内涵方面,在大运河“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设立“京杭大运河北起点”标志。加强运河基础资料、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先后出版了《通州文物志》《古韵通州》《记忆》《潞阳遗韵》《不能隔断的记忆》《非遗印象——通州漕运民俗风情录》《大运河的传说》等一系列历史文化书籍。

大运河文化是酿出“通州味”的重要“配方”。通州区编辑出版了《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历史文化丛书》,分上、中、下三卷,共120万字。上卷“浩瀚长河”包括:漕运殊荣、文物古迹、历史回眸、烽火通州、地名趣谈;中卷“璀璨星空”包括:政声业绩、沙场英豪、文化精英、文物特记、传世诗文;下卷“荟萃民间”包括:民间文艺、民间工艺、民生百业、风土民情。

值得一提的是,通州区正在组织排演一台反映“通州味”的驻场演出《盛世运河》,以组歌形式表现通州与运河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反映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新场景。

满足公共文化需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在成为城市副中心之后,通州区原有的公共文化设施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对此,通州区以大运河文化为基础,发展文化的多元性,努力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全覆盖。投资3.6亿元建成3万平方米的通州区文化中心,由区图书馆和区文化馆两部分组成,主要功能包括图书借阅、文艺辅导、排练演出等。同时,全区建有街乡级文化中心15个,社区文化室115个,村级文化室480个,数字影厅502个,益民书屋502家。基本形成了区级、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对民办博物馆、艺术馆、村史馆等,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其免费开放,充实文化阵地。

有了文化设施,就需要有好的文化艺术人水针对本区已有的536支基层文化团队,4000余人的文艺骨干、文化志愿者,修订了《通州区优秀文艺团队评选办法》和《通州区优秀文化品牌活动评选办法》,强化基层队伍和文化品牌建设。与此同时,积极为专业艺术团队与乡镇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专业团队指导实现了由“点到点”,到“面到面”的转变。为提升文化产品品质,高质量地举办新春演出季活动,邀请北京京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等专业院团到通州演出优秀剧目。

举办多项文化惠民活动,例如“书香通州”全民阅读活动、“周末场演出”“我的舞台”“惠民演出季”等。北京通州运河艺术节已连续举办8届,是通州重要文化品牌,Z--。农村文艺演出“星火工程”、文化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农村电影放映等惠民工程,也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文化繁荣之际,文化创意产业也随之兴起,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宠儿。事实上,通州区立足于深厚的运河文明底蕴,一直在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积极打造产业集聚平台,文化创意产业对全区GDP的贡献率逐年增加,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全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13年,出台了通州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X”系列文件,设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15年9月13日,环球主题公园正式签约,11月7日正式开工,2020年将正式对外营业。同时,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九届宋庄艺术节、五届数字音乐节。

打造生态景观,再现水清岸绿运河

大运河文化带是一条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带,是一条能给通州带来无限商机的经济发展带,但回归本源,大运河文化带首先是一条自然生态带。这些年来,通州区始终致力于落实运河治理工作要求,还原运河清澈水质,开展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建设观水、亲水、近水的休闲滨水空间,营造林水相依的绿色景观长廊,整体打造运河景观带。

首先,打造北运河(通州段)景观带,对河道两岸进行整体规划,提升水质和沿岸绿化,塑造运河文化景观,构建生态景观廊道,满足市民休闲健身等多项需求。其次,开展通惠河(通州段)治理工程,打造多样化的人文历史景观,构建滨河历史风情廊道。

建设萧太后河综合治理及滨水绿色文化休闲廊道,主要包括截污、河道治理、水体循环、景观绿化等。建设延芳淀湿地公园,重现延芳淀昔日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湿地风采,呼应漷县古城历史景观。恢复漷县八景,展现漷县古城片区运河文化底蕴。依托现有森林湿地资源,建设大运河国家公园。

大运河是通州的母亲河,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名片。从大运河到大运河文化,从生态景观、文化繁荣到产业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市委的高度重视下,大运河的明天一定更加美丽。

(编辑·韩旭)endprint

猜你喜欢

通州通州区大运河
产改进行时——通州区总工会打造全覆盖分层次的三级培训体系
雪落通州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
通州侨商:海外创奇迹 国内献爱心
2018年北京市通州区居民吸烟现况调查
北京市通州区空气污染与医院门诊量关系初探
放歌大运河
通州商住限购,蝴蝶效应已经显现
南通市通州区粮油增产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