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胜:分享,教育应有的姿态

2017-12-05刘茜余柯

湖南教育·A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学校老师教育

刘茜+余柯

一室晤谈,一案之间,语笑嫣然,宛若春天。

眼前的龙胜仿佛没有一刻不温润。她会用心给孩子们的生日做成课程,并送上特殊的祝福;亦会和老师们漫步校园,说着自己的故事。

于是,我似乎看到了她的“不一样”。只是具体哪里“不一样”,还不明晰。

直到她带我“品读”学校校门口的景致时,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校门外,有一条静谧的马路。马路一侧是一个“SHARE”字样的雕塑,另一侧则静静地“躺”着学校的二维码。

“SHARE”翻译成中文是“分享”的意思。这个词,不正好来形容她的“不一样”吗?

于是,我问:“你心目中的分享是怎样的?于教育,又是怎样的呢?”

龙胜指了指那方二维码,“博才教育联盟多所学校之间的课程、教学、活动、资讯、叙事,在这里面都有呈现。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于自己,于教师,于文化,其实都有着浓烈的分享渴望。”

的确,当有人在成长路上遇到困惑时,龙胜总能打开别人的心灵。“‘困惑或许是因为心胸不够开阔,他们一定在等着谁去抚慰他们的心。”龙胜仿佛在描述一种姿态。

这是属于一位教育人的姿态。在这个姿态里,每个生命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学校的样子亦变得美好,教育的本质亦渐渐回归……

“你不丰富,你拿什么与人分享?”

正青春的龙胜长什么样?

大概就是现在这个样子。有干劲、有热情,对教育有满满的情怀与梦想。

跟很多选择当老师的人一样,龙胜是从小就喜欢当老师的。这么多年了,她还依然记得自己陪着当老师的父亲批改作业的场景。当看到父亲的笔迹缓缓流淌到同学的作业本上,她心里溢出一种温暖的情愫,那种自豪感、价值感一下子就在她的心里扎下了根。

“我要当老师!”小小的她发出了关乎一生的豪言壮语。

等到她真走上了从教之路后,老师的身份便坐实了———由此,也展开了她在教育认知上的寻觅之路。

寻觅,能让人发现很多细致却重要的问题。比如现在的她,还会经常提起刚到望月湖一小参加工作时,一封家长信带给她的思考。

彼时,她准备了一次家长会。没想到,刚过几天,她收到了一封家长来信,信中有着对这位年轻老师的“请教”。

这位家长说,他的孩子好动,特别喜欢和别人打架。作为父母,说了很多遍,仍然没有起色。为什么会这样?作为教师,有什么好的办法?

孩子出现问题时,就是老师发挥价值的时候。

那时候,她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教师,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孩子?”这个问题,让龙胜陷入了思考。教育是面向“人”的艺术,如果没有适当的教育方法,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产生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好方法在哪里呢?将心比心,从“人”出发,才是教育的正道。

于是,这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总是会把班上每个孩子的生日在台历上圈记,并送上生日礼物和祝福;天冷了,提醒孩子加衣,不要感冒……

接下来的寻觅,似乎就自然而然。担任英语老师,她在课堂上着手研究起英语童谣儿歌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學一门语言,根本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在生活中去交流、去沟通、去应用吗?”由此,她并不热衷于语法、句式训练,更多的时候,她和孩子体验英语国家的“吃喝玩乐”。“孩子们上我的英语课,总是联想到生活。”她如是说。

……

寻觅的过程,亦是龙胜在真实的教育世界中不断深耕的过程。“经验零”,说起刚来博才寄宿小学的时光,她会尴尬地笑,笑自己的笨拙。

1996年,25岁的龙胜来到新成立的长沙市岳麓区博才寄宿小学。当时,学校还是个“刚出生的婴儿”,很多事情都是从零开始。作为英语教研组组长,时任教学副校长的杨素群邀请她参与并主导“全国英语实验学校”的创建工作。此时的龙胜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于是,经常找同事去请教。

凭着这股劲头,龙胜也意识到了“教学”与“教育”的不一样———她形容此为对教育越来越“亲近”。

可,亲近的路上总有痛。2005年,已经将全国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园丁”奖、湖南省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等十多项荣誉称号“纳入囊中”的龙胜,信心满满地报名参加湖南省特级教师评选。

结果是,落选了。

心,开始疼痛。痛,却无人可以诉说。“为什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没想到,一位负责特级教师评选的湖南省教育厅领导特意赶到学校,和她推心置腹:“特级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知识背后的治学方法,以及‘分享的姿态。”

无疑,“分享”的姿态,正是一位教育家型引领者成长路上的“必须”。

而这“必须”,其实在发生,只是被忽略———正如之前杨素群和同事们对她的托举。

“是否,我走得太快,忘记了把我的同伴带上……”

于是乎,疼痛后的龙胜,目光不仅停留在学生身上,更投向了身边的同事们。

我们看见,她特地组织学校教师们做读书会,叫“读乐乐,众乐乐”。这是一个优秀的教师成长共同体。

几十个人,几十张灿烂的笑脸,几十双专注的眸子。

在这里,阅读成了这个团队共同的精神密码。读书会从管理、专业知识等结构出发,为老师们推荐书目。沙龙研讨、读书报告会等成为大家的精神大餐。

有时候,转身就是方向。3年后,37岁的龙胜,实至名归地加入了“特级教师”的阵营。

“你经历的一切,都可以构成你‘分享的基础。”龙胜坚信。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对于一位教师来说,何谓‘分享的基础?”

“就是你自己,一个不断丰富的自己,一个与别人对接了的自己。”龙胜感叹道。一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接知如接枝”。endprint

你若不丰富,你拿什么与人分享?

分享,就是一种“唤醒”,就是一种“凝聚”

采访的当天,我们有幸走进了学校的教师例会。

这不像是开会。

龙胜给老师们带来的是“故事分享”,讲述的是“自己如何在生命的深处与人相遇”。紧接着,老师们一个接一个,走上讲台,侃侃而谈,讲的都是他们与学生、与书本、与他人的人生故事。

“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发自真心,我是真心想和他们分享我的一切。”龙胜说。基于真心,她经常自我警惕:“我龙胜有什么呢?都是大家托举的结果。”

如此,她现在还记得,刚到博才任老师时,杨素群告诉她的一句话———“名校是由名师带动的,没有名师,我们就创造名师。”她希望龙胜成为名师,成为一面旗帜,带动校内外的一批人抱团前进。当龙胜有机会出任博才寄宿小学校长时,杨素群非常大度地送她到新的岗位,而她自己,则退下来,在学校党总支书记的岗位上继续为博才保驾护航。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龙胜任校长后对管理的态度———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最强动力。

孔子说:人遗弓,人得之。“好的教师到哪里都是我们教育之才,都是我们教育之福。”由此,龙胜在培育教师时,会倾尽全力,把教师“捧”起来,从来不怕他们飞出校园,反而是期待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因着这样的逻辑,如果将之前她所有的经历视为“沉淀”———以学习沉淀“分享”的基础。之后,则是“我分享别人什么?”“怎样与他人分享?”的管理方向。

所以,龙胜是如此做的———曰尊重,曰染心,曰引领。

于是,从“读乐乐,众乐乐”到“博才精英大智汇”。几乎每个星期,隔一个或两个晚上,她就把学校教师约在一起,不是加班,而是“练功”。练小学教师的“三字一话”,练完之后,她就跟老师聊天,贴着实际说事业与做人。龙胜掰着手指算着,今天博才集团的管理团队里,很大一部分都是这些学习共同体的成员,都从那里开始懂得管理要从尊重出发。

尊重的注释是行动。当管理者多年,“染心”几乎成为龙胜的口头禅。她说,“尊重”和“染心”之间存有因果关系。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她就不可能不试图走进对方的心灵。于是,每逢新年,她会组织“博才春晚”,并悄悄将某位教师的家属带入会场;平时在校园里和她打招呼,无论多忙,她一定报以谦敬而友好的微笑。哪位老师的身体不好,哪位老师的情绪急躁,龙胜都心知肚明……

“那引领呢?”我问。

“物质当然可以凝聚人心,然而最大的凝聚一定来自于精神的引领。”龙胜不经意间用手托住腮,表情显得凝重。

“精神的引领意味着什么呢?”我进一步发问。

“意味着这所学校的管理由约束性的制度层面进入到内发性的文化层面,由功利境界进入到美学境界。”去过博才,与他们教师团队有过深切交流的人,没有不对那种“欣欣然的生命状态”发出由衷赞美的。

从这一点出发,负责学校党建工作多年的龙胜与原校长杨素群之间一直保持着管理上的深度默契。在龙胜看来,党建工作正是学校实现精神引领与精神凝聚的必由之路。

于是,人们发现,在博才,当支部党建工作成为强大的引领力量的时候,教师的理想、热情、信仰、潜能就全方位焕发出来,绽放职业的美丽成为博才教师自觉的责任。

唯其如此,在博才的管理中,不再是这里那里的“补锅”与“救火”,而代之以分享中的“创意”与“照亮”。

于是,在每年的博才迎新总结表彰会上,当“博才大片”用一段段以老师们为主人公的视频,直击人内心深处的柔软和脆弱时,大家畅所欲言,尽情感怀。那样的时刻,每个人都觉得,繁华如此远,心灵如此近。

分享,就是一种“唤醒”,就是一种“凝聚”。

无疑,延伸到学生,这个功能同样适用———在“嗨,小果子!”的主题课程中,让孩子们合作、创生;在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博才的定制课程对孩子们的引力波效应让人惊喜……

分享多了,“菠菜园”(博才的别称)有了不一样的人文氛围。

一次,她收到学校传统文化名师工作室彭晓明老师发来的微信:“成长路上你我渐渐悟透,相守到白头,多像一场恋爱。你我的灵魂变得高贵,因为我们,经常感动!”

此时无声胜有声。

“让每所学校成为自己最鲜明的样子,亦是‘分享的应有之义”

2016年,龙胜成为博才寄宿小学校长,同时,也挑起了博才教育集团龙头引领的重担。

似乎走了很久,又好像刚刚出发。

她有种奇妙的感觉:此时的博才,正如一局宏大的对弈,铺展在自己的眼前,也铺展在历史、现实与未来交织的棋盘上。

“虽有压力,但这正是体现自己价值的时候”,龙胜丝毫不畏难。

“2003年9月,博才寄宿小学接收并直接管理起位于岳麓区咸嘉新村的一所新学校,命名为“博才咸嘉小学”;2006年创办博才金峰小学;2010年创办博才阳光小学;2014年创办博才梅溪湖小学、博才中海小学;2015年创办博才花溪小学;2015年7月,11所博才系列学校共同缔结贯通九年义务教育的博才教育联盟。之后的时间里,又有博才拓维学校、博才西湖小学等新成员的加入……”

從1所到15所,博才如一棵花树的种子,正在南北东西孕育出一岸柳绿,一畦嫣红……

这种变化,龙胜坦承自己乐见,却并未预见。

最初知道要以博才寄宿小学为龙头校办教育集团,她认为这是“任务”。

故而,在“机构设置统一、管理运行统一、优质资源共享”的集团化第一阶段,还是一个物理反应的过程,大家聚在了一起。

“这一过程备极艰辛。”“连锁经营”第一所学校博才咸嘉小学时,学校出于均衡考虑,决定把整个年级搬到咸嘉校区。当时,咸嘉校园建设尚未完工,到处是黄土,但她们把教室、寝室都准备到位了。可家长们并不领情,在第一次家长会上,找到她们“要说法”。endprint

“然而,毕竟都走过来了。”龙胜笑了笑。这些年,在集团化的进程中,她的心越来越大。

无疑,集团化不可能不发生理念的碰撞、智慧的绽放。

比如,2010年开办博才阳光小学后,发生了两件事情:一是学校的篮球队去美国,与洛杉矶的学校进行切磋与交流;一是学校的机器人队参加国际机器人大赛,获得了相当不俗的成绩。

这给大家很大的触动———“当初从母体嗷嗷待哺的婴儿,浑然不觉间已成了大人。”

“原来,要使学校真正产生影响,首要的还是分享。”2011年,学校更是确定了《分享教育理念下学校多校区均衡发展行動研究》的课题,并且通过“博才精英大智汇”的集体碰撞,正式把“分享教育”定为学校的教育哲学追求。

在一片迷雾中,慢慢找到了方向。

因着这样的追求,博才开始从集团走向集成,走向同生同气的生命共同体。这正是“分享”的旨归。

“但,分享仅仅是简单的接纳与认可吗?”我问。

“答案是否定的,分享的后续是融合与创新。”龙胜秉持着此种观点———“尊重学校传统、尊重文化传承”。

于是乎,她不止一次在集团全体行政班子的会议上强调:集团化不是消灭分校文化走向博才模式,而是要在分享资源后,各自做强做大自己的文化,成为自己最鲜明的样子。

作为博才教育集团的管理者,龙胜有事没事都喜欢到学校“闲逛”。

这天,正好是博才咸嘉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科技节活动。在那里,几个参加车模比赛的孩子吸引了她的目光。他们只是手拿遥控器,静静凝视着眼前自己的“作品”。他们的眼里有柔和的光芒弥漫,脸上有认真的神情荡漾。“学校的科技节发源于本部,但现在,它们做出了自己的神韵。”

费孝通先生有句话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支持做强系列校固有文化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就能实现集团文化上的美美与共乃至大同。”这,亦是深思熟虑后,龙胜关于集团化发展的站位和思考。

于是,我们清晰地看见:博才中海小学从建校一开始,就与本部“零接缝”,理念、体制一脉相承。除了“效仿”,学校亦有创新,比如“博才少年商学院”“博才中海银行”等培养孩子们财商的课程,出现在了它们的课表上。

前段时间,龙胜带着一个年轻老师参加博才拓维学校的教学开放日活动。回来路上,这名老师欲言又止:“龙校,我说一个感受,你可别不高兴。”龙胜一听,心里挺忐忑:“是不是活动做得不好啊?”结果,对方说:“我觉得,博才拓维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及老师的积极性一点都不输给本部。”

这哪里会不高兴呢?龙胜心里乐开了花。

集团成立之初,很多人担心博才本部的资源被分散,但现在看来,这种担心已经没有必要了———

博才,用最好的人、最好的资源托举着集团系列校迅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集团系列校又对博才本部进行反哺。

分享,正以一种美好的姿态,改变着学校的形态和师生的生活……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校老师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老师,节日快乐!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