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以凯里学院为例

2017-12-05赵文敏

长江丛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民族

赵文敏

校园专区

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以凯里学院为例

赵文敏

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学生基础较差、课程地位重视不够、科研意识淡薄、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只有正视上述问题,重视课程教学,从科研、师资、教学改革等方面着手,“纲要”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民族地区 地方本科院校 课程教学

自1999年以来,地方院校的办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在顺利升本的同时,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也得到较大提升。但作为本科办学时间较短的学校,新升本院校尤其是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凸显出来的问题不少,这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较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客观条件的制约和主观认识的偏差。

一、影响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纲要”课程的客观因素

(一)教学资源匮乏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较为落后,受财政经费所限,地方政府即使认识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往往对于其巨大的资金投入也无能为力。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更为关注理工科专业的发展和能够立竿见影的科学研究,这使得 “史纲”课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即在中央到地方的教育部门都要求加强对于大学生的历史教育的同时,却使课程面临着资金匮乏的不利局面,大大限制了课程的教学效果。按照规定,本科院校的思政经费投入生均每年不低于20元,但许多地方院校对该经费的使用设置的障碍较大,这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以至每年到年底,思政经费都出现大部分无处可花的情况。即使生均20元的经费能够有效使用起来,“史纲”也只是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资金仍然很难满足课程所需。资金的紧张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教学效果的不尽如人意,如实践课往往是教师布置一个问题,学生将调查报告交上来。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也没有发展起来,远远不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学改革、课程研究也由于缺乏激励措施,往往也很难落到实处。

(二)专业结构的限制

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出于学生就业的考量,在专业的设置上往往侧重于就业状况较好的应用型专业。这种办学指导方针导致学校理工科、艺术类学生的人数不断增长,从而形成强调实用技术、轻视理论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往往基本功较差,基本的文字功底、人文素养、逻辑能力较差。许多高中通过理科进入大学的学生,没有深入学习过相应的历史知识,对一些基本历史常识知之甚少,这大大加重了“纲要”课授课教师的教学压力。笔者在上课中曾就“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这一问题提问,很少有学生能够准确进行回答,部分班级甚至无人回答正确。在教学中,许多大学生甚至不知道“清末新政”、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历史事件,这也大大加重了教师授课的难度。凯里学院也存在着专业结构文理失衡的问题, 2006年升本时,学校只有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化学、思想政治教育等6个本科专业,2007年又增加了地理科学、小学教育、物理学、音乐学、体育教育等5个专业,2008年后陆续增加的35个专业中,除去旅游英语、日语等少数语言类专业以外,基本都是理工及艺术类专业。在当前招生的44专业中,纯文科专业只有6个,其余基本为理工类、体育类、艺术类专业。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结构,导致学生历史基础较差,从而极大影响了“纲要”课的授课效果。

(三)学生生源较差

作为新升本院校,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选择生源时大都处于弱势地位,许多学生选择就读基本是高考分数不理想后的无奈选择。近年来高考实行填报平行志愿,许多学生把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填为第一志愿,但生源质量和省属本科院校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以凯里学院为例,近两年来学生的最低录取分数有了小幅的上升,但一般保持在超本科限10分以内。而省内省属院校的高考分数最低录取线一般都超过了20分,有的甚至超过40分。这导致地方本科院校在生源地选择上处于劣势地位。另外,凯里学院是一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学校,招生主要以本省和黔东南地区的学生为主,招收外省的学生比较少。在笔者上过课的班级中,很少有外省学生超过6人的班级,而大多为2至3人,不少班级甚至没有外省学生。众所周知,贵州属于教育欠发达地区,多数学生的高中基础比较薄弱,和外省学生存在不小的差距。学生的生源相对较差,这也降低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师资力量薄弱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在人才引进方面也面临重重困难。为吸引人才,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和高校积极出台优惠政策,但限于财政状况的紧张,人才的引进力度仍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引进的历史学博士往往不从事公共课的教学,这也不利于推动“纲要”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凯里学院作为新升本的民族地区本科院校,近年来也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黔东南州也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经过不懈努力,目前学校博士数量已逾80人,其主要集中于生物、中文等学科,而其他学科博士很少,其远不能够满足学校当前发展的需求。这种情况在“纲要”课的任课教师中就表现得较为明显,笔者所在的教研室仅有8人专职从事“纲要”课的教学,这其中从事管理岗工作的4人,专职授课教师仅有4人,从学历上看,博士2人(其中法学博士1人),硕士3人,学士3人。这样的师资队伍不论是完成全校的“史纲”课教学,还是搭建学科平台、形成学科合力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二、制约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纲要”课教学的主观因素

(一) 课程地位重视不够

作为新近升本的地方院校,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模式往往受到从前专科办学模式思维的影响。其不论是教学管理还是教师授课过程中,都有较大的体现。许多教师以前从事专科课程教学,学生面临的就业环境也比较宽松,导致师生并不重视课堂教学,只是力求被动地完成教学任务。升本后迫于资金的短缺,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也不多,从而不能够适应学生及教学环境的深刻变化而改变教学模式,因而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史纲”课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没有得到学校和教师们的应有重视,许多老师甚至认为这门课谁都可以上,其目的只是单纯完成中央和上级教育部门交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考试拿到学分而已。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一些老师在备课时不肯投入精力,而只顾投身于专业历史的研究,从而影响教师授课的质量。

(二) 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由于很少有机会外出进修和培训,导致在“纲要”课授课时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往往采用单一的讲授法进行“满堂灌”,不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结果使“纲要”课的课堂变得了无生气,学生的抬头率持续走低。还有的老师完全脱离教材自说自话,在博得学生叫好声的同时,却离“纲要”课了解国史国情、领会“四个选择”的教学目的越来越远。许多老师没有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也没有认识到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教学目的,只是简单地按照教材,将课本上的知识讲述一遍就完成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两个教学主体往往很难形成共鸣,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果。实践教学往往都是采用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下去进行调查,最后交一份实践报告上来,相应给个分数就算完成了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的环节,至于学生到底有没有实地进行调查,选题的意义怎么样,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这样,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够达到锻炼学生实践水平的预期目的。

(三)教师科研意识不强

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地处中西部落后地区,社会文化发展滞后,许多“纲要”课任课老师科研意识往往较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大抵有以下几点,一是学校对科研的考核较低,环境的宽松消磨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二是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差,缺乏问题意识,对于老师的课堂内容也没有深入的思考,因而不能够对老师的教学形成压力;三是西部民族地区宽松的人文环境使得老师没有科研的积极性;四是教师本身对于科研没有足够的认识,许多老师对个人的责任的定位往往局限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五是许多老师以前就是从事专科教学,没有过科学研究的经验;六是许多老师本身教学和管理的压力就很重,对科研感到有心无力。以上影响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科研的因素,都造成 “纲要”课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服务于教学能力欠缺,大大影响了学科的发展,从而无法搭建起有力的学科平台,形成教学科研的合力。

三、内外结合,着力提升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纲要”课的教学效果

(一)大力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改善“纲要”课的教学条件

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要认真领会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借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东风,尽力争取资金和政策照顾,积极改善学校的软硬件条件。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引起地方政府和学校的高度重视,从而获得有力的资金支持。具体到“纲要”课,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教师待遇,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另外,学校要从物质上保证“纲要”课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购置相关教学器材,积极充实教学资料库,运用视频、音像、课外辅导读物等来弥补单一的课本讲解,切实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支素质过硬、技能精良的师资队伍,是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纲要”课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有鉴于此,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要有针对性地引进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方面的高层次人才,逐步形成一支年龄、学科、科研方向构成合理的教师队伍。其次,部门要积极开展科研平台建设,让“纲要”课的任课教师根据自身所长,深入进行教学和科研的探索,让教授、博士在其中发挥科研领军作用,同时让其他青年教师积极融入其中,大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让科研平台成为课程发展和教学水平提升的助推器。再次,学校要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让“纲要”课老师通过学习不断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了解更多新的授课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善课程的教学效果。另外,学校和学生所在分院要积极配合“史纲”课的教学,能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待课程的重要性,并加大监督考核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最后,“纲要”课教师要形成课程团队,通过集体备课、课题申报、项目建设等形成团队合力,让老师在为团队出力的同时,又能够从团队中受益,把科学研究和课堂授课密切结合起来,实现学校“纲要”课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强化课堂教学质量

面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要探索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对此,学校可以制定相应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开展“纲要”课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研究,并最终将研究成果转化到课堂教学之中。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而文科类专业学生又和理工类、艺术类、体育类专业学生存在着较大不同,其对中国近现代的历史知识了解差别较大,这也要求老师必须具有高度的使命感,持之以恒地进行教学方法探索,从而依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进行教学。针对“纲要”课教学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教师还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力戒传统“满堂灌”、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在讲授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对话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再配合多媒体文字、图片、影像等,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四)积极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纲要”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于国史国情的了解,同时还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应该 加强对这一环节的管理和资金支持,不能因为安全因素和资金短缺而不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其实,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让学生真正走出校园,贴近当地社会,真正了解当地的历史、风俗、习惯。另外,“纲要”课教师可以组织各种灵活的教学形式来深化和巩固教材内容,比如可以采用话剧、演讲、朗诵、辩论等,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团结协作能力。最后,学校可以积极组织一些集体参观活动,如凯里学院就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黎平、镇远、瓮安等地,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早期在贵州的历史,让学生在增强爱国主义情怀的同时,自觉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从而真正达到“纲要”课的教学目的。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筹经费项目 “民族地区地方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模式探析”(课题编号:14ZC264)研究成果;另系凯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课题“民族地区地方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法探究——以凯里学院为例”(课题编号:15SZK05)研究成果。

赵文敏(1984-),男,贵州湄潭人,硕士研究生,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民族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