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分析与研究
——以祥林嫂为例
2017-12-05何峰
何 峰
祥林嫂是鲁迅小说中的一个经典形象,由于鲁迅的小说《祝福》被选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因此,祥林嫂的形象被每一个受过中学教育的人所熟知。但是熟知并不代表着完全理解,鲁迅所创造的祥林嫂这个形象在当时的社会中有明确的所指,我们通过今天的文献比照也可以找到许多证据。然而,在今天的社会中祥林嫂这个人物依然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对祥林嫂的文本分析
首先,我们要对祥林嫂进行详细分析。祥林嫂是一个充满了悲剧性的女人,在特定的社会中,祥林嫂先后经历了丧夫、被迫改嫁、丧子、在绝望中受到同性的排斥和恐吓等不幸遭遇。我们可以透过文本中表象的描写来深入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性来源。
(一)个体的愚昧
祥林嫂虽然是一个充满悲剧性的人物,在故事中也显得十分可怜,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作为个体来说的祥林嫂是愚昧的。在祥林嫂的一生中,决定了她一生重大转折的几个决定都不是由她自己所做。祥林嫂第一次嫁人、祥林嫂的改嫁、祥林嫂两个丈夫死后在庙里捐门槛全都由别人来决定。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祥林嫂让渡了自己全部选择的权利,因为她没有自信可以自己选择,也没有能力自己选择,这一切都体现了祥林嫂这个个体的愚昧。
(二)整体社会的愚昧
而祥林嫂个体的愚昧并不是导致她命运悲剧的根本原因。从小说文本出发,导致祥林嫂最终悲剧的根本原因是整个社会的愚昧。我们纵观鲁迅小说文本的前前后后,似乎没有人对祥林嫂抱有主动的恶意,没有人在一开始就想去加害祥林嫂。小说中每一个角色似乎都按照自己应有的规矩做事,可是在整体按照规矩进行的前提下却造成了一个人深刻的悲剧,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比如祥林嫂的儿子阿毛被狼叼走以后,人们纷纷来打听祥林嫂儿子的惨剧。这种行为在客观上确实是不对的,人们在询问祥林嫂的过程中会加深祥林嫂对痛苦的深刻记忆,这对祥林嫂来说有很大的伤害。然而最关键的问题是,大家在做这样的行为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伤害。因此,笔者说在全文中没有人对祥林嫂抱有主动的恶意,没有人想通过这样的行为去逼死祥林嫂,可是大家的行为在客观上却最终都成为了逼死祥林嫂的帮凶。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愚昧才是最深刻的社会悲剧。
二、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比照
在鲁迅发表这篇作品的近百年以后,我们都以为祥林嫂这个形象已经离我们远去。毕竟在大众的传统印象中,祥林嫂所代表的只是啰唆、无知,但人们却从来没有想过祥林嫂与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之间所产生的联系。其实祥林嫂这个形象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仍然具有意义,这也正是我们今天不断重读鲁迅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集体无意识的愚昧
如今的社会中,很多群体性的行为仍然暴露着我们集体无意识中的无知,比如最常见的网络暴力。在如今发达的信息传播环境之下,一个人的信息很容易被暴露在公共视野之中。人无完人,任何人只要被放在放大镜之下去看都会暴露出缺点,而一旦这种缺点被放在公众讨论的语境之中就会被无限放大,任何人都无法承受这样的巨大压力。人们在网上讨论群体性事件时不用负责任,因此常常口无遮拦,抱着看客的心态进行无关紧要的点评。可就是这种点评却成了一根根压死骆驼的稻草。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并不抱着主动的恶意,可是最终的结果却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悲剧,造就了很多被舆论压死的“祥林嫂”。
(二)个体的愚昧
祥林嫂在鲁迅的作品中并不特殊,她仅仅是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如果情况变化,她可以是其他的看客,她也可以是那个劝别人捐门槛的王妈。个人愚昧的可怕就在于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如今的舆论场中做过看客,做过无谓的评论者,可是只要情况稍一变化,我们也随时有可能成为那个舆论漩涡中心的“祥林嫂”。如果具体的个体意识不到这种行为的危害性,那么他将伤害的不仅是其他人还有可能是自己。反过来说,只有每一个个体意识到了自己的愚昧,才能从基础上改变整个社会的愚昧状态。
综上所述,鲁迅作为我国现代以来最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在今天仍然彰显着其本质的意义。我们在今天重读鲁迅的作品,感受鲁迅笔下人物的命运转折并不是在简单地学习一个历史上的作品,更多的还是在关照我们当下的社会。
[1]王昌忠.孤愤心灵的最后停泊:论鲁迅作品中的“母亲”形象[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5.
[2]罗俊诚.心灵与现实的撞击:谈鲁迅小说中看客形象的创造[J].经济与社会发展,2 0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