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色水韵中的自我寻找

2017-12-04冯汝刚

神州·上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平正作画物象

引言

跟中国画的结识,很有缘分,短短接触,就让我的对它的认识起伏很大,它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画种,让我感到中国画艺术的民族文化特质,和旺盛的生命力。

一、初识中国画

最初接触的画种多为西画,专注的题材也是人物居多,对待画面往往是光影效果与结构,接触中国画之后,也往往是用有限的知识去解说一个未知的事物,看中国画也是用西画的标准去评判,结果也便是中国画不过如此,很简单,如白石老人的画简简单单几笔,有何难处?初识中国画心里更多的是不以为然,甚至是轻视。但后来才发现那只是无知者无畏,因为自己根本不懂,更不谈去理解中国画的意义。

开始改变我对中国画的态度其实是书法,以前从不练字,有一次用毛笔签名却被嘲笑的经历,让我有了练好毛笔字的想法。也正是因为拿起了毛笔,才有了对中国书画的敬畏之心,知道用好毛笔并非易事。

就从练习书法来说,要从字体结字的本身去研究观察,中国的汉字已经是很抽象的表现符号了,其结构是缺一不可,稳如泰山。在起笔运笔收笔间去感受毛笔的弹性与力量。在笔与笔之间的衔接去感受行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在一幅好的作品里去感受字里行间的气韵回荡。

二、对学习中国画临摹的认识

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基本入门方法,在临摹的时候,一定要先选择好的作品,在学习中国画需要取法乎上,不好作品往往会影响眼力,也不可好高骛远,可以选择一些派别平正的画入手,然后在逐步的学习。

但我觉得临摹画最重要的是解读画,正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作画也是这样,从大的宏观布局,到细微精妙之处都应该细细的品味,去体会前人的绘画韵味。

曾经看到元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其卷尾落有著名的“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1]的名句。理论与实践是相依并存。在学习临摹前人的画时,理论也相应的跟随着,看看古人作画的理论与心得,往往有时候会茅塞顿开,醍醐灌顶。

最后便是多加练习,到达熟练的地步,让纸、笔、景、心、手都熟练的结合起来,达到得心应手的阶段。

三、对学习中国画写生的认识

在机缘之下,我开始学习中国传统写意花鸟画,传统写意花鸟画也是一直沿袭着学习古人,学习自然的方法。故宫博物院所藏五代画家黄荃所作的《写生珍禽图》便足以说明古人已经很重视写生了。尽管可能为古人作画没有范本可供临摹,不得不参考自然的景象来描绘,但所画出来的精品画作,皆是从自然中来,更能说明对景写生的直接性。

在写生中面对自然景物,常常会遇见很多的物象,应接不暇,不知道该去画什么,总是会盲目的片面的进行描绘,甚至是犹如描绘植物标本,面面俱到的进行表现,而这些都是在写生中走的歧路,丧失了写生的意义。所以在选择题材上一定是要经过思考筛选,并非看见什么就画什么,去照搬自然景色。老先生曾经说过选材就如相互找对象一般,互相吸引,相互有感觉的才选择在一起。选择描绘的题材也一定要选择自己有感觉的,对自己有触动的,或是让你赏心悦目,或是讓你联想翩翩……然后把你感受到的描绘出来,画出你自己对事物的感受,这便是写生的意义所在。

在选好题材之后便需要认识所描绘的事物的特征属性,如果是植物,那便需要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喜阴还是喜阳,叶子的大小形状,一般是几片花瓣,结的什么果实,这些都需要去了解,对植物的生长属性与规律做到心中有数。就如去形容一个人,是高矮个子,体型是胖还是瘦,到五官的具体形象,单双眼皮这样,来做到心中有数,所以书中经常提到的目识心记表示传统作画的思考方式。

但在落实到画面上的时候,将会发现物象直接落实到画面并不是美观的,如传统的笔墨是难以表现现实的叶子和花的。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用到所临摹过的画作来进行布置与安排。

首先在中国画的写生首先也是需要选题立意,在落实画面之前要想好想用的构图形式。吴茀之曾在《画微随感录》中提到“自画面上观之,布局不外平正与奇险二路。凡上下留天地,有画处大约占通幅三分之二,且所画之景,全盘托出,现有涉及幅外,位置稳妥,似与画幅相适合者,大概此种布局,皆属于平正一路,如四王等是也。苟其定意立景,不着重中间,陈推出新,来去莫测,往往占据天地之位,或超越画幅之范围,极繁复时,满似无空白处;极简略时,仅寥寥数笔者,此种布局,皆归奇险一路,如八大山人、石涛等是也。”[2]吴老的这番话总结了中国画的构图类型。在写生中构图形式是随自己的意愿而实行的,完全是自己所想要的,如果物象在你心中是稳妥的,庄重的,平正的构图正合适。如果所描绘之景给你险绝的气势,那么就在奇险的构图上做文章。完全参照的是物象所传达的感受来定夺。

在立意完备,落墨与画面的时候就需要认真地去经营画面了,“大胆落墨,小心收拾”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在一笔制约着第二笔的前提下所生发出来的。在这其中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宾主关系了,心中一定是做到自己想表现的事物是什么,不可说是什么都画,没有主宾之分,就像电影中主角与配角的关系,不可喧宾夺主。画面中需要有虚实关系,画的面面俱到,变容易影响主宾的关系,另外画面的意境将会消失。

写生中的表现手段可以是任意的,有使用水性笔的,有用色粉的……各种材料都可使用。用白描的方法,没骨小写意的方法,这些也都是手段,但前提一定是表达出自己对物象的真实感受,画出物象的生机,精神面貌,在表现上完全可以是不择手段。

传统中国画的学习是需要下大工夫,沉浸其中,去体会古人的经典绘画,是对自然和生活有感悟才创造出来的。学习中国画,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是非常有必要的,将自然与所学技巧融会贯通起来方可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所以学习中国传统绘画,不外乎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3]

参考文献:

[1]周积寅 著 《中国画论大辞典》 东南大学出版 2011年3月 第97页

[2]吴茀之 著 《画微随感录》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 第98页

[3]周积寅 著 《中国画论大辞典》 东南大学出版 2011年3月 第132页

作者简介:冯汝刚(1990.12—),男,汉族,籍贯:河南焦作人,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15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中国画,研究方向:中国画意向造型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平正作画物象
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折段麦秆来作画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墨水作画
学习书法“分布”三阶段
走进孙过庭书法三段论的世界
赵孟頫平正书风浅析
指纹来作画
遵义县委离退局到平正乡开展抗洪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