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
2017-12-04彭伟
彭 伟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8)
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
彭 伟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8)
随着教育的扩招,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多变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走向社会后往往会显得举手无措,在社会面前显得迷茫。为了实现大学生更高地就业,缓解其就业难的问题,高校需要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为导向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教育。文章在阐述大学生就业力的基础上,对西安六所高校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分析阐述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总体情况,分析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和就业创业管理,探讨就业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最后根据分析结果为如何提升大学毕业上的就业创业教育进行策略分析。
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策略
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带来了影响,在不断扩招的影响下大学生毕业面临就业创业难的发展问题。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原有的就业观念,积极鼓励多种方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发展,特别是要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可见,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且对高校加强促进大学生就业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外,英国工业联盟也提出了关于二十一世纪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分析报告,指出毕业生传统的就业模式将发生改变,取代它的是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工作。同时,大学毕业生在走向社会之后,需要进行由学生到社会成员角色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大学毕业生往往不能根据社会发展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而在就业面前显示了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针对这种问题,高校有关人员需要积极采取措施缓解大学生就业和社会适应不相符合的状况,引导大学毕业生进行更好地就业。
图一 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
1.大学生就业能力概述
在国内,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被称作是一种可雇佣力,学者郑晓明倡导就业能力理念,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而获得的一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个人就业理想的自身价值本领。谢志远认为就业能力是一个和个人能力 有关的综合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心理等多方面内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体如图一多个元素构成。[1]
2.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关系分析
2.1 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内涵
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不同,大学生就业指导一般是指针对大学生就业阶段的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是指将就业创业理念积极地融入到高校教育中,并根据大学生的特征和就业需求全面实施的一种教育。这种教育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一种积极、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提升其在社会发展中的竞争力。
2.2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内涵
宋春宏在《思想道德修养》中指出,社会适应值得的对社会环境的一切刺激产生的一种正常反应。[2]张锐戟在《大学生成才导论》中指出,适应能力是一个人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及时对自己的状态和能力进行调整。由此可见,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实现自己人生嘛目标发展的一种综合竞争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能力和选择就业的能力,具体要求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储备一定的知识量、具有应付困难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根据上文阐述可以发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种社会竞争力,且深受就业价值观、就业心态、就业实力的影响。以社会适应力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如何选择和创造职业,提升对社会适应的教育。
3.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
3.1 调查研究对象
文章以随机抽样的方式,针对西安六所高校大学毕业生,发放问卷600份,实际收回的有效问卷530份。被调查的学生基本信息统计如表一所示。
表一 被调查大学生的统计学分析
3.2 研究工具的选择
文章是通过正式问卷的形式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一般由学习适应、未来适应、心理适应、人际适应和环境适应几个要素构成。借助数据软件SPSS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具体和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相关的维度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具体如表二所示。
表二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其各个影响维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
3.3 结果分析
根据表二可以发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均值在3,标准差是0.493.可见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中上等。从个别维度上看,大学生的学习适应和未来适应维度在中上等水灵上,而另外三个维度水平较低。这些维度在大学生实际生活的表现是,他们在走向社会工作时,对社会责任方面问题考虑的少。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比较关注就业的薪资,不考虑自己付出是否和薪资相匹配。[3]另外,大学生在求职时缺少兼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具体工作中无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充分利用。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对自身能力的认知不够,在具体工作中表现较为吃力,在求职面试时也显得信心不足。
4.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4.1 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良好就业心态和择业观念的形成
在多种社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加剧。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标较弱,在社会压力面前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一些大学生受观念的影响,其择业观念较为狭隘。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能够在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引导其根据社会发展及时调整自己择业就业观念,实现将压力化为动力,提升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4]
4.2 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渴求
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进行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就业创业信息,进而帮助大学生根据社会形势和自己的发展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为之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将原有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学习,进而提升自己的社会竞争力。[5]
4.3 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综合体现之一就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网络媒介的普及发展下,大学生的沟通交流方式发生了改变,但在网络作用下也滋生出了各种问题,制约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通过交流论坛、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的开展能够引导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彼此交流中增进彼此的感情,获得更多有助于自己就业的信息。
5.对大学生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引导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策略
5.1 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
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就业率,而且能够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求高校将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融入到教育体系中,通过就业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6]
5.2 积极构建有关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社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就业引导的基础,因此需要高校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以及人才市场的发展制定相关的创业就业课程。在对课程的教学中要将教学内容和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综合,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就业创业观念的同时,加强学生对多种知识的普及性学习,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就业创业教育课程发展体系。[7]在具体的教学方式,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也要注重对各种教材的综合开发。
5.3 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引导,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体现的多种心理适应能力问题,一方面是大学生教育发展单一导致,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缺乏信仰教育导致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培养仅停留在技能指导和就业认知指导,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就业技能掌握等不利于大学生就业职业的选择和从事。为此高校需要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相关就业指导教育,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计划,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就业后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自我心理疏导方式,提升其在就业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8]
5.4 加强大学生就业基地建设,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实践平台
对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适应社会能力的最有效方式。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情境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模拟平台的建设,在对社会就业信息资源整合的同时,加强大学毕业生和社会的接触。在毕业之前对大学生就业实践的训练能够提升学生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日后的就业。[9]同时学校还要为学生就业做好相关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储备,通过一系列产学研结合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积极为学生的就业实践创造实习基地。
6.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是大学社会适应性能力的培养的重要途径,同时能够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技能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为高等教育的革新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在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提出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变得逐渐清晰起来,为此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应该在政策的引导下与时俱进在完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促进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发展。
[1]宋之帅,尚广海,王震.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01:85-89.
[2]胡子祥.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机制研究——基于国家层面的考察[J].高教探索,2015,04:37-43.
[3]余海涛.借助SWOT理论剖析大学生就业创业路径[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04:80-82.
[4]刘鲸.论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新西部(理论版),2015,14:135+116.
[5]陈新亮,王立华.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选择[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95-100.
[6]胡新华,周月.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英国高校的经验与启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43-50.
[7]杨琼.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析——基于“展翅计划”行动的调查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14,04:56-61.
[8]潘加军,刘焕明.基于公益创业实践基础上的大学生就业推进模式探讨——对15省80个高校学生社团和部分社会组织的实证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74-177.
[9]王淮庆.“卓越计划”对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作用的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81-84.
G646
A
2095-7327(2017)-10-0117-02
2016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双创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文化培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为16C0530)阶段性研究成果;2016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项目《基于人人成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为16GC40)阶段性研究成果。
彭伟(1981—),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政工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