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产业扶贫路上的“花样”

2017-12-04刘光琳

农家之友 2017年11期
关键词:龙脊蜜柚红心

本刊记者 刘光琳

广西产业扶贫路上的“花样”

本刊记者 刘光琳

群众将土地作为入股的资本交到龙头企业、致富能人手上用于发展产业,或者进行流转,或将扶贫资金入股,年底获得丰厚的红利回报……这些年,广西改变扶贫方式,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经济能人、旅游扶贫、示范园区等多种“花样”产业带动模式,让农民朋友尝到了甜头,增加了收入。

花样一:蜜柚替代速生桉

“如果5年前来,你看到满山都是速生桉树,而不是果树。”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东乡镇风沿村村党支部书记陈绍斌如是说。

风沿村地处大瑶山余脉,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全村477户2192人,水田、旱田2650亩,宜林宜果面积1.86万亩,山林地比较丰厚。

1998年,村民尝试种植甘蔗1000多亩,但由于通村的砂石路弯曲难行,运输甘蔗的车辆都不愿进村,砍下来的甘蔗十天半个月都拉不出去。2002年,林业部门启动退耕还林工作,村委会发动村民,将1.5万亩的甘蔗地、山地退耕还林种了速生桉。

但梦想和现实总有脱节。桉树要5~8年才得砍伐一次,这期间村民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生活都成了问题。2011年底,村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860元。守着丰厚的山林耕地,却一直难以摘掉“贫困帽”,村里大部分青壮年离乡离土,外出打工。

20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陈绍斌了解到,三红蜜柚是一种适合山地发展种植的生态水果。这种蜜柚的果皮、海绵层和果肉都是红色,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但要乡亲们心服口服地齐心转型发展,谈何容易?

百闻不如一见。陈绍斌和几个村民自发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考察。2013年春季,他们尝试种植了60多亩红心柚。

次年,在县、镇两级政府的帮助下,先后分4批次组织村民代表前往红心柚种植基地参观,当年引进种植红心柚近1000亩。

看到良好的发展前景,2015年,县委、县政府出台补贴政策,从财政预算资金给发展三红蜜柚种植的群众发放机耕、种苗和建设地头水柜补贴,扶持发展红心柚产业。

2016年,最先种下的60多亩三红蜜柚开始挂果,镇政府引导村民举办了“首届柚子节”,穷山村初次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旅客,红心蜜柚红遍“朋友圈”,30多吨柚子以其甘甜爽口、品质良好被抢购一空。

初尝甜头,村民积极性高涨,部分外出务工的青壮年陆续返回家乡,砍掉桉树腾出耕地种植果树、发展特色种养。截至今年4月,风沿村砍掉速生桉5500多亩,三红蜜柚种植面积8500亩,成为来宾市最大的三红蜜柚种植示范基地。

今年5月,风沿村成立了首个村民合作社,是行政村依法设立的全体村民参加的集体所有、合作经营、民主管理、服务社员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它为村民种植三红蜜柚提供组织保障、培训指导、交流平台和产品销售一条龙服务。

“红心柚是绿色生态环保型水果,初种前两年地里可以间种红瓜子等经济类农作物,村民家庭经济收入不会断层,种后第三年开始挂果,丰产后每亩年收果可达2500~3000公斤,最低收入可达1.5万元。”新当选为村民合作社社长的陈绍斌说,至2016年底,该村已有438户实现脱贫致富,今年又有800多亩红心蜜柚挂果,整村脱贫指日可待。

目前,该村成立了5个果蔬种植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参与种植的贫困户有62户,贫困户覆盖率达91.1%。同时,该村正在建设水果交易市场,包括市场大棚、加工棚等。下一步,将走鲜果深加工的路子,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带领贫困户增收脱贫。

在风沿村的影响下,红心柚成了武宣县的脱贫致富产业,目前全县种植面积达1.9万亩,是广西最大的三红蜜柚生产基地。

花样二:八角不行了菇上

八角的种植一直是百色市大楞乡罗甫村这个偏远山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由于前些年八角的价格下降,以及虫害问题较多收成不好,使得群众很容易陷入贫困。

在八角收入降低之后,村里有个80后小伙黄家学和其他农户一样,种起了甘蔗这种“来钱较快”的作物,但由于劳动力缺乏,他与妻子两个人只种植了10亩甘蔗,一年2万多块钱的收入除了维持家庭日常开销,还需要供两个孩子在外面念书,父母年事已高,身体不好,需要长期服药,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这不仅仅是黄家学的困境,这也是罗甫村大多数农户的困境,村子里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及小孩,劳动力缺乏成为这个村子贫困的主要原因。

“如何才能脱贫?如何才能带动整个村子里的村民一起致富?”这是黄家学与村上同是80后的黄智常挂嘴边的话题。黄智在外面从事食用菌的生产批发生意,知道食用菌畅销,也懂得食用菌的种植技术。黄家学了解到,食用菌的产菇期一般从11月中下旬到次年4月中旬,便于管理,栽培的农户还可以错时地边做其他农事边采摘。

有想法就去干,两人一拍即合。2016年年初,黄家学与黄智通过“小额贷”一共贷款20万元成立了罗甫村的第一个合作社——罗甫村林源食用菌合作社。并购置了生产设备,建起生产基地。

万事开头难,很多农户质疑栽培食用菌是否真的能够赚到钱。为了消除群众后顾之忧,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农户)+基地”经营模式,农户投资入股,不用参与管理也可享受分红,农户也可直接参与生产管理,在收完甘蔗、八角之后利用空闲的时间来增加劳务收入。

贫困户如果能争取到政府补助的,可以入股合作社,不用参与管理就可以直接享受分红;没有技术的可以在合作社的指导下进行生产管理,赚取劳务费;当农户具备了生产技术,可以不用花一分钱从合作社领取菌棒回去自己栽培,等到有了收成,合作社再按照所获得的利润减去之前菌棒的成本,将利润分给农户,这就解决了农户没有启动资金的问题。

小小香菇菌棒成农民支付“摇钱树”。

“既然我没有其他生产技术,为何不加入合作社帮助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学习技术,等到条件成熟之后也可以自己进行生产。”农户在了解合作社的情况之后纷纷主动要求加入合作社发展食用菌生产,目前,共有40户农户加入了合作社,其中有贫困户30户,他们通过帮扶单位的扶持,每户有3500元的资金用来购买菌棒,每户1000个菌棒,然后再通过合作社统一生产管理,让他们可以直接拿到分红。

为更好地发展食用菌产业,合作社积极邀请农业专家到实地开展食用菌栽培和护理技术培训,提升农户栽培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收益。

但从村里合作社到市区的道路不平,香菇在运出去的过程中因时长色度会有变化,也会影响香菇的市场价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合作社在百色城区投资兴建了一个能储存近2吨香菇的冷库以保证香菇的新鲜度。

2016年11月中旬,食用菌棒开始产出香菇,每天平均可以采摘300公斤左右,至2017年4月产菇尾期,合作社共采摘和销售香菇4万多公斤,获利20多万元,合作社农户户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农户实现了增收脱贫。

下一步,黄家学计划扩大食用菌的生产规模,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带领更多的农户致富。

花样三:靠山“玩”山

妇女们精致的民族服饰和一头长发成为发展旅游的绝佳资源。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扶贫+旅游,已成为广西开展旅游扶贫工作的一大亮点。龙胜各族自治县地处广西北部,曾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山区县。近年龙胜通过引进旅游企业,带动辐射村民发展乡村旅游,很多村民端上了旅游致富的“金饭碗”。

龙脊梯田开垦于元代到清初,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梯田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春天放水时像块块明镜,秋天稻熟时似黄色的金字塔……景色美不胜收。然而,群众长期守着绿水青山受着穷。

如何改变现状,利用现有的资源让群众富起来?当地政府引进旅游公司,通过挖掘当地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根据不同地域、时段、民族等多种元素,策划、举办“龙脊梯田文化节”“开耕节”“红衣节”“晒衣节”“辣椒节”等系列民族节庆活动,丰富旅游内涵,打造人文特色旅游品牌。

“村里与企业签订协议,村民以梯田入股,企业整体包装,统一管理。”龙脊镇大寨村党支部书记潘保玉说,零散的梯田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村民从门票收入中获得梯田维护费、种田补贴等旅游分红,去年分红近500万元,最多的一户分得4.35万元,最少的也有9000多元。

龙脊旅游公司的何利民说,通过企业支持和引导,许多村民开办农家旅馆实现脱贫致富,目前景区内有农家旅馆354家,床位8700多个,去年的收入约为1.5亿元。

同时,县政府不定期开展导游业务培训,发动当地贫困群众开展导游服务;开发项目,让群众从事抬轿和背包服务,打扫景区卫生、管理景区秩序等工作;鼓励群众开发销售罗汉果、红薯等土特产、民族刺绣等旅游产品,让土特产搭上旅游顺风车;鼓励周边群众为旅馆饭店种养、提供土特食材;同时还辐射带动周边的群众经营农家乐、小旅社等,扩大了贫困群众受益面。

龙脊梯田山脚下的黄洛瑶寨是个红瑶聚居的村寨,虽然没有梯田,但妇女们精致的民族服饰和一头长发成为发展旅游的绝佳资源。龙脊镇金江村第一书记经本荣说,村民与旅游公司合作,轮流为游客表演民族歌舞,门票收入的60%归村民所有,仅去年就吸引了45万游客,村民门票分红120万元,每户村民平均一万多元。

与金黄的龙脊梯田不同,泗水乡周家村的龙泉花海梯田则是一片红色海洋,上千亩种植在梯田上的鸡冠花迎风怒放。泗水乡副乡长伍利丹介绍,在投入800多万元改善道路等基础设施后,当地引入企业租赁群众1000余亩土地,合作开发乡村旅游。

“我把5亩梯田租给了公司,每亩每年有约800元租金,同时在景区种花,今年也拿到了一万多元工资。”周家村65岁的村民王福幸已经开起了农家乐,等景区发展起来后,他打算对房间进行装修改造,吸引更多游客入住。

看着隔壁村屯旅游搞得火热,龙脊镇金江村江边屯村民韦玉说,当地政府已经与线上民宿预订平台爱彼迎公司开展合作,通过公司邀请知名设计师对民居进行设计和装修,并对村民进行服务、英语等专业培训,韦玉的乡村旅游梦有望得以实现。

据统计,目前龙胜县直接从事旅游行业的群众有2万多人,间接吃上“旅游饭”的有5万多人,全年共接待游客647.57万人次,旅游总消费达到66.58亿元,大部分群众直接或间接享受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在龙头企业带动和景区辐射下,2016年全县脱贫的8300多人中,2300多人通过旅游带动实现了脱贫。

猜你喜欢

龙脊蜜柚红心
赏龙脊记
红心火龙果不神奇
一颗“红心”,只为一个使命
龙脊梯田
龙脊梯田
红肉蜜柚在合川引种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浅谈如何提高新栽蜜柚幼树成活率
红心巨岩
福建·平和蜜柚罐头出口态势良好
“龙脊辣椒”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