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在前人肩膀上的设计
——重庆来福士广场工程消防设计师孙晓乾博士采访记

2017-12-04官正梅孙苏

重庆建筑 2017年11期
关键词:来福士连廊塔楼

本刊记者 官正梅,孙苏

站在前人肩膀上的设计
——重庆来福士广场工程消防设计师孙晓乾博士采访记

本刊记者 官正梅,孙苏

(华建集团华东总院供图)

超高层建筑群消防工程设计,是大型项目中的重点工程,它关系到整个建筑群在危急时刻,是否能保证人的生命安全不受伤害。来福士广场项目的消防设计,被认为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设计”,取得了多项值得推广的创新技术。针对来福士广场消防设计中的创新点,我们借参加 “超高层建筑产业国际峰会”之机,采访了重庆来福士广场消防设计师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的孙晓乾博士。

重庆建筑:这样大型的项目,要做好设计,必须有总体的思路和策略吧?

孙晓乾博士:是的。消防设计的总体思路是很关键的。消防设计思路会影响整个设计的方向,它是保障生命安全的专业。所以,总体思路就是,以生命安全为基本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去解决项目中的技术问题。在这一思路下,我们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做法,保证设计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合理性。首先我们做了大量的调研,实地踏勘。在重庆,我们几乎跑遍了大型的商场,了解当地特殊的设计要求和实地条件。第二就是遍访全国各地的消防专家,倾听他们的看法,保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来做这个项目设计。在尊重建筑使用功能、建筑设计元素、本地特殊地理条件的基础上,保证我们的消防设计跟同类相比,是处在较高水平上,而且同时达到设计方、运营方对功能的要求。

重庆建筑:来福士广场项目那么复杂,难度那么大,在消防设计中,您认为设计面临的最大挑战有哪些?

孙晓乾博士:这一项目应该是相关类型体量最大最复杂的工程之一。首先,它在坡地上,又位于重庆朝天门核心区,两江交汇处,给区域性消防带来很大的挑战。第二,功能设计方面,它有110万方的体量,有一个地下室,地下室上面又有六层的裙房,上面又有六幢塔楼。这就给疏散体系和消防救援体系设计带来了很大挑战。第三,由于尺度大,南北东西进深很大,南北长310米,东西北侧有220米,南侧有495米。这么大的进深,楼梯怎么出去?第四,它在四栋塔楼上有一个架空的空中连廊,这是前所未有的,这是这一项目面临的最大的挑战。第五,消防车道的设计是重庆地区普遍的难题,不过在这一项目中特点更突出。由于裙楼的屋顶是塔楼的首层,消防车道也是裙楼屋顶通道,对整个裙楼的结构设计来说,也是一个挑战。60吨的消防车到了屋顶,能否安全运行,需要结构工程师经过详细的计算,来保证结构上与消防上的可行性。综上,这一项目是目前国内消防设计难度最大的一个项目。

重庆建筑:这些难题是怎么解决的?

孙晓乾博士:我就谈一下解决这些难题的思路。消防设计的理念就是:消防是应注重整体设计,同时又是整个设计环节的一部分。在进行消防设计的同时,应注重与功能、建筑、绿色、环保等理念的结合,把整个项目设计成功能上和谐,环境上友好的建筑,这是设计大趋势。所以在设计上就是要广泛总结和提炼做过的项目和已有的技术。看看同类项目的做法可否用于现在的项目。这是一个大数据的积累过程。任何一个项目不可能抛开已有的经验,从头开始,另起炉灶。中国前10的超高层建筑,奥雅纳公司完成了7个设计任务,经验也让我们有信心解决这些难题。创新的东西,都是在前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大数据分析而获得的成果。为了做好这个项目,我们还总结了凯德置地前6个来福士项目和国内同类综合体项目的消防设计情况,有了同类型项目的大数据分析,做起来思路就非常清晰。

第二,早期制定方案,有利于项目设计更有针对性。在设计初期,要制定一个大的消防策略和大的方案。消防是涉及多专业的一个专业。如果消防策略不当,容易导致整个设计的颠覆。某种程度上,消防是牵一发动全身。所以,我们在设计初就制定了一个针对整个项目的策略,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使我们对项目有了完整的了解,使我们后来的设计更加合理。

第三,做好一个项目,一定要很好地融入整个团队中。消防设计是整个设计的一部分,不可能脱离其他的设计来做消防设计。所以我们在项目中全过程地配合了建筑专业、结构专业、机电专业、交通专业等等,综合各专业的关注点和需求,提出消防设计特点,保证消防方案的既具有合理性,又能体现多专业融合。

第四,做这个项目,我们十分注重与同行和专家的研讨。在项目初期拜访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尤其是重庆的专家,对项目的看法,倾听他们的可行性建议,保证做出来的东西有更高的设计水准。

第五,在项目设计中的创新。一是在设计中一定要留出一定空间给新技术,让新技术在新的项目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二是在设计中一定要有前瞻性思考,要看到五年、十年后可能发生的变化。比如建筑改造、业态改变等,有了前瞻性研究,就能保证设计是一个完美的设计。

有人说,我们这次的消防设计之所以取得了成功,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设计"。我认为,这个说法是非常准确的。

重庆建筑:“站在前人肩膀上的设计”,有哪些是你们自主创新的技术?

孙晓乾博士:总结起来,应该有三大值得总结的自主创新技术。

1、在解决空中连廊的防火分隔方式上,由于它是一拱形的屋架,不是常规的大空间功能,是塔楼的一部分,我们采取了特殊的防火分隔方式,尊重这个拱形屋架,采取像防火隔离带一样的设计概念,比如,为了解决空中连廊塔楼酒店的大堂与餐饮区的连贯性问题,我们就采取了防火隔离带基础上的一个变通方案,砌起一个4米高的玻璃墙,4~19米以上还有一个空间连续性,这样既保证了消防安全,又保证了整个的功能实现。这是我们的一个创新。

2、在解决人员疏散方面,我们常规认为,空中连廊20米的楼梯转到塔楼的12米楼梯是不安全的。其实未必,就看怎样的消防解决方案。我们的方案就是采用转换:从空中连廊转到避难层,再从避难层转到塔楼里面。避难层转换的作用就是起一个缓冲的作用,因为避难层的面积是不够大的,转换的概念就由竖向疏散变成了横向疏散。如果缓冲得不好,就会造成疏散的延迟,产生瓶颈效应。事实证明,转换层的设计,可以减少瓶颈效应,比传统的垂直疏散的效果还要好。我们的模拟实验也是证明了这一点。这是我们的另一个创新成果。

3、为了解决超高层建筑人员疏散的难题,我们采用了穿梭电梯辅助疏散的技术。这是一个我们公司自主研发的新技术。这项技术的核心就是利用穿梭的电梯进行疏散,它的安全性强,可以达到安全疏散的目的,是疏散策略中的锦上添花。它的好处在于,第一是它不需要额外增加电梯,第二是大大提高了疏散人员的安全性。在这个项目中,特别是在两栋超过250米的塔楼以及空中连廊的疏散中,都采用了这一新技术。在人员疏散整体模拟研究中,这一技术被证实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疏散效率。这一技术也被我们用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深圳平安、深圳京基大厦等工程上。它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的效率。后来,美国的消防工程也采用了这一新技术,并被编入了美国的消防规范里。这个新技术的发明,让我们感到非常荣幸,也很有成就感。也希望将来有机会能够推动国内消防行业的技术进步。

孙晓乾(1981-),男,博士,高级工程师,奥雅纳中国区消防与风险业务助理董事,长期从事建筑防火和防灾方面的设计、咨询评估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超高层建筑的烟气流动与控制,拥有丰富的消防安全设计经验。主要致力于大型复杂建筑、地下建筑、超高层建筑、商业建筑的消防与生命安全设计及研究,熟练运用消防工程学模型工具评估和优化消防设计方案,负责或参与了多种建筑类型的消防安全设计与优化,并受邀参与上海市城市综合体消防技术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孙苏

猜你喜欢

来福士连廊塔楼
高层建筑大跨度钢结构连廊设计分析
大跨度复杂钢结构连廊的设计探讨
多塔连廊人行荷载TMD 舒适度减振控制
中集“蓝鲸1号”荣获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
300米“横着放”的摩天大楼
厄瓜多尔“向日葵”住宅塔楼
中集来福士建设世界一流海工装备制造基地
鹿特丹The Sax塔楼
荷兰Looping住宅塔楼
非对称己型连体建筑连廊风载动力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