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与地理学科的融合
2017-12-04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郑
◇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郑 飞
中华传统文化与地理学科的融合
◇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
郑 飞
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的《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指出了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的修订内容。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的修改主要体现在“一增一减”上,“增”主要是指整体上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减”是指各个学科减少选修的内容。具体到高中地理学科中,“增”主要是指增加地理学科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减”主要是指减少“自然灾害与防治”这一选修内容。因为高考中在必修部分也会考查“自然灾害与防治”的有关内容,所以删去了选修中有关“自然灾害与防治”的内容。
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不尽人意。例如,目前我国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具体内涵了解程度不高、青少年传统美德观念较为淡薄、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缺乏。因此,《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等)和主要内容。
地理学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青少年的生存态度和人生观教育发挥着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学在培育青少年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待生命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地理学科中多显性分布在人文地理学中。例如,物质文化层面的中国古代耕作文化、南北方古民居的不同文化特色、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等;精神文化层面的宗教文化、民俗风情等。为了突出文化的重要性,在地理学中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分支——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文化的起源、文化的传播、文化景观等。
受国家政策影响,高考命题也与时俱进地进行了调整。近几年,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理试题逐渐增多。例如,2016年高考海南地理卷第22题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传统民居为主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016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第1~2题以中国山水画为主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第36题以中国茶文化为主题,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再介绍几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学相融合的例子,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1.二十四节气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人地关系的科学。人类几千年来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智慧结晶,自然而然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2016年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的内容如下图所示。
2.都江堰
现在的成都平原号称“天府之国”。在古代成都平原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岷江上游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到冲积平原水流速度突然减慢,河水中携带的泥沙在此淤积而堵塞河道。每年到雨季,岷江水位陡增,成都平原洪水灾害严重;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所以,在古代成都平原的自然地理条件比较恶劣。战国末期秦昭王任李冰为蜀国郡守。李冰上任后,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经过艰苦的努力,在李冰父子的领导下终于建成了举世闻名的集防洪、灌溉、航运于一身的综合水利工程——都江堰。
3.各种传统民居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社会经济水平有高有低,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类同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各种形式的传统民居。这些传统民居都是古人利用当地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等条件创造的人类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是人类的文化宝藏。最具代表性的有北京的四合院、华北和东北地区宽敞的庭院、苏州的园林、福建的土楼和石头房、内蒙古的蒙古包等。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中还有侗族鼓楼和傣族竹楼等民居形式。
4.各种民俗风情
如果说都江堰和各种传统民居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那么“二十四节气”和各种民俗风情则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民俗风情又可以被称为风俗文化,是人们长时间形成的有关生活、信仰和情感方面的文化。民俗风情一般通过民族节日等体现出来。例如,我国的民族节日主要有腊八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在与当地的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