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略东海与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7-12-02李大光
李大光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提出与东盟国家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要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东海位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海上发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出口,对经略东海与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国家顶层倡议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如今人类进入海洋工业文明新纪元,人类进入了新海洋时代——“深海时代”或曰“海洋时代2.0”,海洋正在成为人类第二生存空间。海洋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领域:地球71%面积被海洋覆盖,90%贸易通过海洋进行,矿物资源和食物资源非常丰富。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产出的80%来自于沿海100公里地带。推动从海洋为中心的全球化到陆海联通的全球化,从西方中心的全球化到南北均衡的全球化,就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时代背景。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泉州等地为起点,横跨太平洋、印度洋,历经南海、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阿拉伯海、亚丁湾、波斯湾,涉及东盟、南亚、西亚、东北非等相关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如今我国沿海已经形成环渤海、长三角、东南沿海、珠三角和西南沿海5个现代化港口群,基本建成了包括集装箱、煤炭、石油、铁矿石、粮食、汽车、陆岛滚装和旅客运输等在内的综合性、立体式运输系统。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317个,是5年前的1.3倍,亿吨大港数量达到34个。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0余年位居世界第一。在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名的港口中,中国港口均占有7席。通过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更好地与沿岸国家实现政策相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五通”建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肩负多重使命也面临多重风险,需要创新模式、革新理念并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一是政治使命:国内一体化。中国目前约2/3的经济活动与人力物力都集中在东部沿海一带,而这部分却只占中国土地面积的约1/3。反之中国中西部占地约2/3,其经济活动可能仅占全国的1/3,导致沿海与内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仅如此,中国的运输和通信线路都主要集中在东部长三角和华南珠三角并形成两个瓶颈。中国进出口货品经过这两大瓶颈后基本上都得通过水路运往东南亚与欧美地区,对东部沿海地区的过度依赖,是中国的战略弱点。在这种情形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须着眼于东西互济、陆海联通的全方位开放格局,推动国内一体化。二是经济使命:大力发展蓝色经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利于加快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加强与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的经贸合作。三是安全使命:畅通海上生命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合作伙伴并不仅限于东盟,而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增进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将串起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发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合作经济带,以亚欧非经济贸易一体化为发展的长期目标。
二、东海海域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大有可为
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海上通道,它由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大干线组成。东海航线从中国通向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南海航线从中国通向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这两大航线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海上交通网络,并在变幻莫测的世界历史进程中不断延伸、拓展。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历代有所变迁,主要有泉州港、广州港、宁波港等城市。中国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但继承了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往来的传统,而且在格局与规模方面又进一步扩大。
(一)东海海域辐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东盟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和必经之地,是21世纪海丝之路的首要发展目标。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不断加深,在东盟设立的直接投资企业近3000家,为当地解决就业人口近十多万。东盟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第一大市场。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正在共同打造“钻石十年”,力争到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新增双向投资1500亿美元。经过多年的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结构。如新加坡资本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发达,马来西亚石化、電子电器等产业发展迅速,菲律宾金属矿产的开采和冶炼等劳动密集型有一定的优势,印尼拥有有丰富的木材、石油、天然气资源,印度软件服务业在全球竞争优势明显,而中国的机电、纺织、化工等商品大量出口这些国家。
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持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潜力巨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仅将加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互连互通,还进一步推动我国与南亚、西亚以及北非地区国家的经贸合作,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另外,通过东海航线,中国的商品可以源源不断地输往日本及朝鲜半岛,并对这一方向的国家的地区产生重要影响。
(二)东海沿岸港口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作用大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展开,我国东海各港口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2017年5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发布《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指出“六廊六路多国多港”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主体框架,为各国参与“一带一路”合作提供了清晰的导向。其中“多港”是指若干保障海上运输大通道安全畅通的合作港口,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一批重要港口和节点城市,进一步繁荣海上合作。
上海港作为长江的龙头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发挥了基础支撑和开放窗口作用,已成为全球集装箱第一大港。上海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如今与世界300多个港口建立了贸易往来,并已连续七年保持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第一的位置。世界各大班轮公司在上海港开设了通航206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航班。上海港每月的国际航班数超过1300班,是世界上港口航线密度最大的港口,航线覆盖了亚欧航线、中东航线、非洲航线、东南亚航线,绝大部分都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轨迹上。上海航交所发布的“一带一路”货运贸易指数与“海上丝绸之路”运价指数,为沿线国家发展航运经济提供了信息参考和趋势判断。endprint
南京曾是东海航线的起点,公元3至6世纪六朝政权为了建立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国家的友好往来,形成了以建康(今南京)为起点的东海航线,这为拓展和加强中国与东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六朝政权与东亚、东南亚、西亚等外国交往主要通过海路进行,建康都城成为各国文化交流方面的主要城市。佛教经义乃至佛寺建筑就是在此时从建康传入韩国和日本。六朝都城和明代都城的地位也为南京成为“海上丝路”重要城市提供了政治与社会基础。历史变迁过程中显示了南京引领“海上丝绸之路”由传统的南海区域向东海和黄海区域延伸的重要作用,并且把“海上丝绸之路”与长江相联系,南京也由此成为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城市。
扬州成为“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从空间地理上来讲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联系起来的是大运河。大运河因为其在中国水陆交通网络中的关键地位,长期成为“东方世界主要国际交通路线”。扬州则借其在大运河沿线城市中的独特位置和大运河在全国交通体系中的作用,成为“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
宁波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从唐开始宁波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谈及宁波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人们一般会联想到历史上宁波与日韩的跨海交流,却较少接触到有关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线的历史信息。事实上宁波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央,又是中国大运河和万里海上丝绸之路的结节点,与南海航线联结的东南亚及环印度洋地区有着悠久的交流历史。如今宁波作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区,无论是历史渊源、文化积淀还是区位条件、发展基础完全可以构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城市。如今宁波—舟山港已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建立了贸易联系,货物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成为全国大型集装箱转运基地、大宗战略物资中转储备基地和能源、修造船、重化工、钢铁等临港产业基地。
福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是连接台湾海峡东西岸的重要通道,是太平洋西岸航线南北通衢的必经之地,也是海外侨胞和台港澳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历史辉煌,区位独特,且具有民营经济发达、海洋经济基础良好等明显优势,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东南沿海,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州围绕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强化规划引导、突出错位发展,加快推动重点港区整体连片开发及其配套的公用设施建设,推进闽江航运开发,打造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港口群。
此外,泉州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港口。泉州,西方称之外号“刺桐”,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高峰期(公元12—14世纪)也是古代中国在中外贸易中居主导地位的时期。宋末至元代时泉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后因明清海禁而衰落。泉州是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三、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利用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渤海等经济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一)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面临诸多挑战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缺乏统一的合作对话交流机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得到了广大东盟国家和印度、斯里兰卡、沙特等国家的积极响应,但是由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到的国家和地区众多,各国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还存在明显差异,政府层面还缺乏一个统一的协调机制。在区域层面来说我国的广东、广西、福建、江苏等省市都有加强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意愿,但是缺乏协调组织。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对话还缺乏一个统一的对话交流机制,各国之间也缺乏政策协调,导致沿线国家的经济政策和产业规划不能有效衔接,盲目竞争不利于中国优势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是产业合作基础薄弱。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大部分商品实现了进出口零关税的目标,但是目前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还仅仅是一种依托跨国公司全球布局的被動合作。如电子信息产业的分工合作就根据跨国企业的生产需要而进行了产业对接,极易受到全球市场波动的影响。而纺织、钢铁、装备制造、海洋产业等合作基础相对薄弱,部分产业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关系。随着越南、泰国、缅甸等国家工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的低成本制造业加速向东盟国家转移,这对中国相关企业“走出去”的负面影响极大。
三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明显滞后。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海上互联互通和沿线港口城市的对接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加强了与东盟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在铁路、港口、通信设施等领域进展顺利,但是交通枢纽建设还比较缓慢,与东盟国家的众多港口尚未构建起高效的合作网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如何加强沿线国家物流信息的共享,推动智慧港口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四是区域合作竞争压力加大。随着世界格局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各国间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各国对区域性目标市场的争夺将日益激烈。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日韩争相与东盟发展经贸关系,欧美国家与印度经济关系不断深化。美日欧等国家试图通过区域自由贸易谈判确立亚太地区贸易新规则。东盟国家拥有广阔的市场,成为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拉拢的对象。如果中国被美、日、欧排除在新的贸易规则之外,将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不利于区域合作的持续开展。
(二)发挥东海沿岸港口作用的对策建议
中共“十九”大即将召开,随着我国进入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为此政府部门需要发挥更加重要的积极引导作用,加强服务保障工作,加快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沿线国家产业合作进一步深化,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取得更大的进展。endprint
一是树立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新海洋观。首先,海洋已经成为展示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兴衰均与海洋发展历程有着密切关系,海洋战略的正确与否也直接决定了中華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其次,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从海路与东南亚、中东和非洲连接起来,要制定一个海洋发展的全面战略,由被动变成主动把国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海洋强国。
二是构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对话协调机制。一方面需要构建中国与东盟、南亚国家的对话合作机制,加强不同国家之间产业发展动向和最新产业政策的对话与交流,发挥各自优势资源促进环南海地区产业合理分工与布局。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我国沿海不同省份的沟通协调,广东、广西、福建、江苏、浙江等省区需要结合产业发展的需求,有所侧重的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三是加快建设区域性自由贸易港区和合作园区。首先,加快中国(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借鉴国际经验加强政策创新,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沿海和沿边地区开展新的自由贸易区试点工作。其次,加快综合保税区和通关口岸建设,开展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不同监管部门联合查验,降低收费,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带动云南、广西等边境地区的对外开放。此外应大力支持中国与东盟合作园区建设。加强泰中罗勇中国工业园、马中关丹工业园、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等境外合作经济区建设,推动钢铁、有色、建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企业在东盟国家建立更多境外工业园区。
四是不断完善港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首先,积极召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经济合作会议,推动港口城市开展对话交流,推动加强海关、检验检疫机构的协调配合,有效地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其次,加强对我国沿海主要港口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区域性的国家航运中心,加快推动“智慧港”建设。第三,推动对沿线国家港口设施的投资力度,积极参与周边国家港口城市建设,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升周边国家港口城市的信息化水平,促进物流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
五是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深入合作。首先,加强海洋经济的合作力度,围绕海洋科技研发、海洋人才培养、海洋产业发展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其次,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先进制造领域的合作,推动海洋装备、航空装备、工程装备产业的共同发展,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推动我国重大成套设备的出口。第三,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工协作。针对目前全球产业转移的特点,加快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积极推动成立中国—东盟纺织品产业合作委员会等类似机构,促进双边行业对接和产业合作。
六是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谈判。首先,继续参与由东盟国家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研究制定合适的RCEP规则,完善相关贸易规则,不断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其次,要加快推动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推进中国与澳大利亚、挪威、瑞士等国家的自由区谈判。第三,积极参与新一轮全球贸易规则的调整,在WTO框架下进一步深化与东盟、印度、巴基斯坦以及海湾国家的沟通协调力度。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