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管理在降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中的应用价值
2017-12-02于晓敏郭斌
于晓敏++郭斌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7.13.118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品管圈管理在降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在该院进行住院治疗的90例糖尿病患者使用数字法分成2组,其中对照组和实验组均占45例,分别实施常规管理以及品管圈管理。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以及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评分。 结果 管理后,实验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28.89%(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 结论 采用品管圈管理干预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改善其血糖水平,并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品管圈管理;糖尿病;低血糖发生率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7(a)-011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得饮食结构也在发生较大变化,糖尿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对于糖尿病患者,且极易出现血糖过低等现象,若控制不当,極可能威胁其生命安全[2]。随着糖尿病的病情发展,低血糖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升高,对心脑等器官均可能造成损害,因此,临床在治疗糖尿病患者的过程中,应加强预防低血糖的发生,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该研究中,特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糖尿病住院患者90例作为观察对象,探究析品管圈管理对降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对象共90例,均选自于该院住院部收治的糖尿病患者。通过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2组,每组均占45例。实验组45例患者中,男性:女性=25:20;年龄最小者为39岁,最大者为68岁,平均年龄为(43.56±6.76)岁;病程最短为2年,最长为14年,平均病程为(6.46±3.58)年。在对照组4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占24例,女性患者占21例;年龄为37~67岁,平均年龄为(43.52±6.74)岁;病程为2~13年,平均病程为(6.41±3.52)年。将以上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进行对比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糖尿病患者常规管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品管圈管理干预。首先成立品管圈小组,小组成员由内分泌科护士组成,任命护士长为辅导员、副护士长为圈长。全体成员均积极参与管理活动,使用头脑风暴法,探讨并确立圈名、圈徽以及主题。主题的设定应根据科室存在的问题以及日常工作中的问题详细列出,选择最佳的一个作为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并通过分析现状,将品管圈活动管理的目标设立。最后制定并落实管理对策。
①强化护理人员的培训:由于科室存在较多新进护理人员,其对糖尿病患者发生的低血糖情况危害以及急救处理认识不足,且对于糖尿病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极易出现护理工作不到位后果。因此,应提高护理人员的专科知识水平,培训内容包括胰岛素的使用时间、方法等,并学习胰岛素滴速调节等知识。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低血糖发生的急救演练,并分析和总结。
②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干预:根据糖尿病患者的个人体质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大部分患者存在进餐不规律等现象,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准时就餐、合理饮食的重要性。根据患者的体质量、血糖水平,计算出其每日所需的热量,改变患者不规律饮食习惯,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③规范用药:在病房内张贴各种安全用药警示标语,对于特殊患者,可将用药情况制定成健康教育处方,并将其悬挂于患者床头,方便患者阅读。在药盒上粘贴药品服用剂量和时间,并在胰岛素静滴期间给出红色警告,禁止患者随意调节液体的滴速。将患者的用药情况严格规范,提高低血糖的防范意识。
④运动指导:鼓励患者适量运动,但运动量应在自身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切勿运动量过大。可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时间最好在早餐后以及晚餐后的1 h之后,持续时间为30 min左右。
1.3 观察指标、判定标准
1.3.1 观察指标 将该研究中2组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以及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评分进行分析对比。
1.3.2 判定标准 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责任心、团队凝聚力、运用品管手法能力。每项最高分5分,最低分1分。分数越高且能力越强。
1.4 统计方法
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将该研究中的两组数据进行核对,计数资料用(%)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为11.11%,较对照组更低(P<0.05),详情见表1。
2.2 比较2组患者的血糖水平
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较对照组更佳(P<0.05),详情如表2所示。
2.3 比较2组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评分
护理后,实验组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3 讨论
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全身性慢性疾病,糖尿病的发病率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不断呈上升趋势,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心理状态均具有较大影响[4]。临床上,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以控制其血糖水平为主[5]。作为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低血糖可引发各种心脑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存在较大威胁。因此,应加强对低血糖发生的控制[6-7]。endprint
一般情况下,临床常使用常规管理方案,包括饮食治疗、用药指导以及血糖自我监测等,但效果并不理想[8]。该研究中,主要将品管圈管理应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可有效控制低血糖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并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实施品管圈管理后,低血糖发生率为11.11%,低于对照组;且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较对照组更佳(P<0.05)。不仅如此,研究结果中同样显示,实验组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责任心、团队凝聚力、运用品管手法能力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
综上所述,品管圈管理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改善其血糖水平,并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值得在今后的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仲畅. 品管圈在降低外科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4):2017-2018.
[2] 朱雪燕,叶笑梅,杨阳,等.专科门诊联合品管圈活动降低妊娠期糖尿病低血糖发生的研究[J].浙江医学,2016,38(23):1924-1927.
[3] 王兵平, 苏金凤, 黄立坤.品管圈活动在糖尿病低血糖患者中的运用及评价[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4):604-605.
[4] 杭燕,徐敏,姚璐,等.品管圈活動在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漏测率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6,42(10):1205-1206.
[5] 郑红玲.PDCA循环在降低老年糖尿病病人低血糖发生率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7,31(2):254-255.
[6] 段晶蕊,徐锡春.个性化护理干预在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 19(14):130-131.
[7] 李秀芝,李瑞伟,张嘉宾,等.品管圈工作模式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应用效果[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 18(2):308-311.
[8] 邹艳波,刘灿,陈玲启,等.应用品管圈提高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健康教育落实率[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34):77-81.
(收稿日期:2017-04-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