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硕士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017-12-02冯仕博,傅小钊
冯仕博,傅小钊
摘要:随着我国语言服务产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巨大。翻译硕士(MTI)专业因此应运而生,以满足社会、经济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然而,现阶段翻译硕士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文章从翻译硕士专业的建立谈起,探讨了翻译硕士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以期为我国语言服务产业和翻译硕士教育的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翻译硕士;现状;问题;办法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4-0058-02
一、翻译硕士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MTI专业的开设和MTI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针对MTI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方面的相关问题,国内翻译界的业内人士和翻译教学工作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这些研究对我国翻译产业和MTI教育,产生了巨大且积极的推动作用。概括来讲,截止目前,我国业界和广大学者对MTI教育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1.关于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在2007年颁发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曾经提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应遵循以下三个理念:翻译专业的学科定位、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翻译专业的教学目的;注重四个差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要求遵循四条原则:技能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理论性原则、阶段性原则;避免四个误区:外语专业人才等于翻译专业人才、学翻译,就必须掌握一切翻译技能、学口译,等同于同声传译、学翻译,一定是学外语出身。”
2.关于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国内的一些学者近几年在MTI专业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上做了许多相关的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姚锦卿就曾经提出:“MTI专业笔译教学具有应用性、职业化的特点,不是外语专业中为了提高外语能力而进行的教学翻译,不是纯文学翻译教学,也不是传统学术性翻译专业的翻译教学。因此MTI专业笔译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目前国内的很多相关学者和专家关于对MTI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MTI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课程设置方面,这些研究给初期的MTI专业教育提供了相当宝贵的可参考经验和价值,然而,翻译的产业化才诞生了MTI教育,如果仅仅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研究MTI教育的问题,就脱离了翻译市场和翻译产业,是经院式的、不全面的。只有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把MTI教育放在翻译产业化这个背景下研究,才能在战略上有助于为我国MTI教育制定一个相对合理和客观的蓝图。
3.关于MTI培养与翻译产业相结合的问题。对于此类问题,我国一些相关学者也有所研究。河南大学的杨朝军提出,“MTI学位处于试点阶段,缺乏经验,加之推行过快,产生比较突出的问题。‘产业化是指要使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集合成社会承认的规模程度,以完成从量的集合到质的激变,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中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产业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语言或文字翻译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一站式、快速、高质量活动的集合。实现翻译产业化要做到国际化、本土化、多样化、专门化、市场化、技术化和规范化”。
4.还有一些学者从翻译技术、导师培养、实习基地建设和重塑论文写作的范式等方面也对我国MIT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北京大学的王华树提出,“CAT(翻译辅助教学)业界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课程设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杨朝军、王华树等学者的研究虽然注重了MTI与翻译产业的结合,提出了一些时代性的、新的MTI教育思路,认识到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结合、采用信息技术等手段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从理论层面对MTI教育进行分析,无法为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相结合提供理论支持。
以往的研究多注重翻译教学、翻译课程设置,把翻译作为语言教学的活动范畴,忽略了MTI教育其实是作为翻译产业出现的特征,基本上属于经院式的研究。
二、翻译硕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不断扩大,翻译人才的培养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为了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快培养专业翻译人才,教育部于2007年授权北京大学等15所高校招收MTI专业的学生,现如今开设MTI专业的高校已经达到了158所之多。国家对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视而所采取的种种举措为我国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就MTI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现状来讲,还有许多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不合理。从传统的翻译培养模式向以翻译产业化为基础的培养模式转变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MTI教育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为课程设置老旧,与翻译产业化需求脱节。为适应新形势下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MTI教学目前应该开设具有更強专业性的课程,比如,翻译流程管理、翻译辅助软件应用等相关课程,但是目前的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点,仍然以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基础,因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很难实现。
2.教学方法落后。传统的MTI专业是以课堂授课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在传统的课堂理论授课方式的基础上缺乏有效的互动,学校提供的专业实践课或其他实践的机会很少。即便有一些补充性教学,如课后的翻译作业,然而在脱离实践的基础上,单纯的翻译作业无异于纸上谈兵。
3.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目前我国针对MTI教师培养的相关课程很少,学校对MTI教师的培训力度也不够,MTI专业师资力量严重短缺,且国家尚未对MTI专业教师资格建立相应的专业认证机制,导致MTI专业教师水平良莠不齐,而多数现有的MTI专业教师是由语言学等相关专业转型而来,单一的知识结构和缺乏实践性的知识体系,难以达到MTI专业的教学要求。
4.翻译市场就业形势严峻。目前我国大部分翻译公司的准入资质不高,翻译行业又没有专业的行业认证标准,再加上翻译市场结构缺乏合理性,缺乏有序性的市场管理,导致大部分的翻译专业毕业的学生只能从事较低附加值的翻译工作,难以向更高层次迈进。虽然我国的翻译市场有着很大的潜力,但激烈的市场竞争又导致了翻译从业者的收入普遍不高,翻译质量相应的也受到影响。
5.翻译产业发展要求与MTI专业教育脱钩。在我国现阶段的翻译产业发展进程中,本应有与翻译产业相适应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的翻译人才,然而,我国的MTI培养仍然侧重训练翻译专业学生的翻译技巧、目标文本的处理等基础性的问题,对现有的市场需求没有灵活转变,与翻译公司也缺乏合作交流。也就是说,在新兴的翻译市场模式下,高校依然用传统的经院式的方法来培养翻译专业人才,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三、结论
本文认为我国的MTI教育应该建立一套健全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科学性的培养体系,时刻与之保持同步;加强与翻译产业的良性互动,以探索出与翻译产业合作的新模式;提高国家对高校MTI教育的政策性支持,以促进MTI教育更好地为翻译产业服务。翻译硕士的发展需要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培养更多富于实战经验的教师充实一线队伍;要更新理念,加大与国际先进国家的交流,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语言服务市场模式;注重翻译技术的应用,组建跨学科、综合的产学研平台,摒弃传统的“手工生产”翻译模式。翻译硕士的培养决不是重走老路,设立一个“新瓶装旧酒”的专业而已,它的成功与否,体现着我国能否把握世界语言服务发展趋势,成为行业发达国家。
参考文献:
[1]柴明颎.对专业翻译教学建构的思考——现状、问题和对策[J].东方翻译,2010.
[2]杨朝军.产业化视域下的翻译硕士培养模式[J].中国翻译,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