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日语专业本科生就业问题研究
2017-12-02曹文婷
曹文婷
摘要:经济新常态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本文以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北外日语系2014—2016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数据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学院角度提出进一步提高日语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日语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4-0025-03
一、经济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研判
(一)经济增速放缓与毕业生总量持续上升进一步凸显就业压力
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这一概念,同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2015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国经济增长速度仅为6.9%,达到“十二五”期间的最低值。而根据《人民日报》相关内容显示,“2016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预计全年经济增速为6.7%左右”[1]。与逐渐放缓到个位数的经济增速比较,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每年却呈上升状态,从2014年的727万人、2015年的749万人,上升到2016年的765万人再到2017年的795万人,二者的一降一升更加凸显了我国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复杂与艰巨。
(二)產业结构调整与“双创”等积极就业政策的扶持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
回眸“十二五”,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超第一、二产业。而第三产业中的金融地产、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社会服务与管理等行业是高校毕业生求职十分青睐的行业,也是对高校毕业生吸纳能力最强的行业。从这个角度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有利的。
面对突出的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以及持续加大的毕业生就业压力,2016年我国提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要进一步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加强就业市场供需衔接和精准帮扶,创造适合高素质年轻群体的就业岗位,织牢高校毕业生就业这条“经线”,从而落实好积极的就业政策。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与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扩大就业”相比,刚刚结束的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提出“要注意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
综上可见,经济新常态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就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的研究对象聚焦在日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例)。
二、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本科生2014—2016年就业数据分析
(一)女多男少的现状给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更大压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2014—2016年本科毕业生共211人,其中女生约占毕业生总数的61%。而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女生自身在生理、心理上的弱势,长期以来女生的就业难问题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所以,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因女性毕业生人数过多而有更大压力。
(二)直接就业是多数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首要选择
图2数据显示,2014—2016年虽每年都被认为是“史上就业最难季”,但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仍然有六成将直接就业作为毕业后的首要选择。对此通过调查发现,少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原因,不得不选择直接就业;多数学生认为读研后同样得面临就业,不如本科毕业后先就业,可以边干边学。
图3数据显示,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的人数从2014—2016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趋势,其中多数同学毕业后从事日语翻译等自由职业,也有个别同学毕业后选择回老家创业。可见,国家鼓励“双创”的积极就业政策对毕业生的就业促进作用成效显著。
图4数据显示,2014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落实率为97.20%,实际签约率为38.02%,2015年、2016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落实率为100%,实际签约率分别为32.40%、54.17%。可见,每年以单位用人证明形式就业的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还占有一定比例,在提升签约率方面还可以进一步下功夫。
(三)企业尤其是日企一直是日语本科毕业生的主要求职选择
如图5显示,2014—2016年,日企是日语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就职企业类型。自2014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有人认为在华日企运营受到一定的影响,形势呈现趋紧势头,就业又添难度,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2]近年来因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而中国劳动力、土地等成本又持续上升,不少日本企业担心其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确实对来华投资处于观望阶段。而面对新的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多数日企都需要适时转型,这个过程可能会对日语专业学生的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四)北京仍是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选择的重要区域
由图6的数据可以看出,日语专业本科生在京就业人数于2016年明显增多。其实不光日语专业本科生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更加偏爱北京,根据《2016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北京地区高校已就业北京生源毕业生中,50084人在北京就业,3183人在京外就业;已就业京外生源毕业生中,57602人在北京就业,58703人在京外就业。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中,453人选择在北京地区创业,250人选择到京外地区创业。[3]可能相对于高房价、高物价、交通拥堵、雾霾等多重问题,毕业生更看重的是北京企业多、薪酬高、机会多、文化氛围浓等优势。
(五)日语专业对于满足工作需要的程度还有上升空间
对大学毕业生而言,就业质量高低的衡量因素之一就是专业的对口情况。一般来说,专业对口的情况越好,专业技能满足工作需要的程度就越高,就业质量的整体水平也就越高。反之,亦然。根据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就业质量报告“关于所学专业技能满足工作需要的情况”调查显示,日语本科专业在全校参与调查的31个专业中仅排名第10位,具体满足程度的情况如下图。endprint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由于国考难度较大、日语专业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岗位需求量又较少,且大多在性别上有所限制,所以,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求职选择带有一定局限性。此外,从日语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层次以及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对于满足工作需要的程度等因素考虑,笔者认为日语专业本科生的就业质量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三、经济新常态下学院提高日语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具体措施
学院作为学生的直接培养单位,其教学与管理的全部活动都应紧密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及毕业就业有序开展。经济新常态下,学院要进一步优化并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具体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人才分类培养,探索多元学习模式
学院可根据学生的学业程度进行分班,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例,北外日语系多年来坚持“人才多元化分類培养”的教学方针,有来自全国各省市外国语中学推选的保送生组成的高起点班,他们无需再从基础阶段开始学习,直接进阶高级日语的课程;同时还有两个班级为零起点的普通高考学生。除了系里的专业课学习外,大一学年下半学期高起点班和大二学年上半学期零起点班的优秀学生还可以参加“国际化战略人才班”的学习,系里会邀请日本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学校也会专门开设政治学、经济学等相关课程,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突出市场需求导向,注重提升实践能力
日语学习不应仅限于第一课堂的教学,还应让学生适时适当参加第二课堂的日语学习活动。以北外日语系为例,学生日语学习的第二课堂大致分为日语语言第二课堂、日本文化第二课堂和社会实习实践第二课堂。社会实习实践第二课堂是指学生走进日企、赴日实习实践的学习。北外日语系为学生提供了日本住友化学株式会社、丰田通商(中国)有限公司、日本航空公司等多家实习实践基地。与此同时,日语系教师也在积极探索,他们带领学生去日企参观学习与交流,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日企运营模式,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选择。总之,丰富的第二课堂一方面可以检验第一课堂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实现第一课堂教学和毕业实习的有效链接。[5]
(三)优化就业教育方法,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高校学院应结合实际,建立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形成从入学到毕业的就业指导链。[6]以北外日语系为例,针对本科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学院就业指导的着力点也各有侧重。对大一新生,重在加强职业生涯启蒙教育;对大二学生,重点解决成长困惑;对大三学生,主要培养简历制作、面试等就业技能;对大四学生,注意引导平衡就业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此期间,可以通过职业生涯团体辅导,举行就业力大赛、校友就业经验分享会,邀请专业人士讲解简历制作及面试技巧,制作《就业专刊》公布就业大数据等方式,积极构建专业化、精细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此外,学院应注意调动专业课教师、校友以及家长的力量,重点帮扶心理问题生、经济困难生和就业迷茫生在顺利毕业的前提下早日找准就业方向。最后,要注意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快捷性和有效性,建立毕业班长、毕业班学生微信群和日语系毕业生就业公共邮箱,保证做到就业信息准确、迅速地传达给每一位学生。
参考文献:
[1]郭同欣.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N].人民日报,2017-1-13(9).
[2]张佳,李敏英.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32(8):31-32.
[3]贾晓燕.北京高校毕业生超六成去企业[N].北京日报,2017-1-5(6).
[4]赵婀娜.专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培养独具特色的高端国际化人才[N].人民日报,2017-1-12(17).
[5]王晓明.构建日语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模式[J].研究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4):50-51.
[6]舒永安.高校院系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28-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