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脾胃气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电子灸的效果观察

2017-12-02萍,陶

护理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胃脘萎缩性气虚

张 萍,陶 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省中医院 消化科,江苏 南京 210029)

脾胃气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电子灸的效果观察

张 萍,陶 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省中医院 消化科,江苏 南京 210029)

目的探讨电子灸疗法对脾胃气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抽取2015年10月—2016年5月在我院消化科住院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及辨证施护,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电子灸治疗双足三里、中脘、双天枢、神阙穴。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治疗第7天、第14天胃脘疼痛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情况。结果随着时间的变化,2组患者胃脘部疼痛评分均呈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730,P<0.001),观察组胃脘部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随着时间的变化,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呈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487,P<0.001),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有效28例,对照组临床有效24例,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24,P<0.05)。结论采用电子灸疗法能有效缓解脾胃气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疼痛,降低中医证候积分。

电子灸;脾胃气虚型;萎缩性胃炎;疼痛

慢性萎缩性胃炎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1],中医属“胃脘痛”范畴,其中脾胃气虚或脾胃虚弱型明显高于其他证候,占36.27%[2]。其主要症状为胃脘疼痛,还表现为胃脘胀满、嗳气泛酸、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等[3]。目前慢性萎缩性胃炎西医治疗以根治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增强胃动力为原则,疗效欠佳[4]。而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能够消除或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胃黏膜萎缩性病变恢复、阻断病情发展、减少复发[5]。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医领域中有一定的优势,如针灸、穴位注射、艾灸、穴位贴敷等[6]。电子灸治疗是中西医结合的一种新疗法,能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消炎止痛的效果[7]。目前尚无将电子灸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报道。我科使用电子灸治疗脾胃气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抽取2015年10月—2016年5月在我院消化科住院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纳入标准:(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内镜病理诊断有轻/中度肠上皮化生[8];(2)符合中医脾胃气虚型诊断标准[3];(3)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 3~6 分[9];(4)年龄 18~75岁,性别不限;(5)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疑有胃部恶变或合并消化性溃疡;(2)胃脘部及下腹部皮肤红肿、溃烂、皮损;(3)不能独立或配合完成问卷;(4)妊娠期、哺乳期妇女;(5)严重原发性心肝肺、血液或影响其生存的疾病;(6)智力或行为障碍;(7)过敏体质或已知对艾叶过敏;(8)正在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 15例,女 15例,年龄(57.63±9.17)岁,病程(6.12±1.46)年。 对照组,男 14例,女 16例,年龄(52.06±12.61)岁,病程(5.82±1.30)年。 2 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我院伦理委员会许可(2015NL-100-02)。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在常规诊疗基础上做好患者生活起居、饮食、服药护理。(1)急性期卧床休息,胃脘部注意保暖;(2)饮食以少渣、易消化半流质或软食为主,少量多餐,细嚼慢咽。指导患者进食如鸡肉、猪肚、大枣、莲子山药粥等益气健脾之品;(3)多与患者交流,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情绪,给予患者心理支持;(4)遵医嘱予口服胃复春片(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Z20040003),4 粒/次,3 次/d,餐后服用;香砂六君子汤 (本院制剂室制剂,150 mL/包,批号:20161001)温服 2 次/d,1 包/次。 7 d/疗程,连续 2 疗程。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eMOxa-Ⅲ型电子艾灸仪 (为真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30501)灸双足三里、中脘、双天枢、神阙穴[10]。取穴方法参考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医学》(第2版)[11]。具体方法:将灸片(为真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0160322)置于固定带灸头中,卡好固定扣,将灸头纤维面贴附于患者相应穴位处稳妥固定,松紧适宜。接通电源后选择温度和时间,初始温度设置为50℃,途中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温度调试(以患者自觉舒适为宜)。 1次/d,30 min/次,7 d/疗程,连续干预2个疗程。灸片每天更换。

1.3 观察指标

1.3.1 疼痛数字评价量表 将一条直线平均分成10份,让患者自己画出1个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数字越大疼痛程度越严重。0为无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9为重度疼痛,10为剧痛[9]。

1.3.2 中医证候积分 参考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主症胃脘疼痛、胃脘胀满、嗳气泛酸、纳呆少食,按照无、轻、中、重分别评分 0、3、6、9分,次症体倦乏力、嘈杂、四肢不温、大便稀溏分别按照无、轻、中、重分别评分 0、1、2、3 分。舌脉只作辨证标准,不参与积分。总分48分。

1.4 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计算公式:(疗前证候积分总数-疗后证候积分总数)/疗前证候积分总数×100%。临床痊愈:治疗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积分减少>90%;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显著改善,积分减少70~89%;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积分减少30~69%;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变化甚至加重,积分减少<30%[12]。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显效+有效)/例数×100%。

1.5 质量控制 由接受过培训的中医小组成员负责发放和收集资料。分别在患者入院时、治疗第7天、第14天询问患者后填写中医证候积分表,采用统一指导语解释填表方法及目的后由患者填写疼痛评分表。共发放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80份,有效回收率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描述,采用的统计学方法有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胃脘部疼痛评分比较 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变化,2组患者胃脘部疼痛评分均呈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730,P<0.001),观察组胃脘部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胃脘部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635,P<0.001),2 组不同治疗方法与时间无交互作用(F=3.374,P=0.073)。

进一步分析单独效应,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第7天和第14天疼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86,2.928;P=0.026,0.005),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2组脾胃气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入院时、治疗第7天、第14天疼痛评分比较(±S,分)

表1 2组脾胃气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入院时、治疗第7天、第14天疼痛评分比较(±S,分)

注:#表示主效应;※表示交互效应

组别 n 入院时 治疗第7天 治疗第14天 合计 F P观察组 30 4.11±0.79 3.43±0.61 2.60±0.46 3.37±0.59 15.563 <0.001对照组 30 4.14±0.78 3.77±0.54 3.00±0.59 3.61±0.62 9.672 <0.001合计 60 4.13±0.78 3.60±0.58 2.80±0.53 3.49±0.61 8.635# <0.001#统计量 t=0.148 t=2.286 t=2.928 F=17.730# 3.374※ 0.073※P 0.883 0.026 0.005 <0.001#

2.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变化,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呈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487,P<0.001),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134,P<0.001),2 组不同治疗方法与时间无交互作用(F=2.417,P=0.090)。

进一步分析单独效应,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第7天和第14天中医证候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64,3.203;P=0.021,0.002),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2组脾胃气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入院时、治疗第7天、第14天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表2 2组脾胃气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入院时、治疗第7天、第14天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注:#表示主效应;※表示交互效应

组别 n 入院时 治疗第7天 治疗第14天 合计 F P观察组 30 12.36±3.59 6.83±1.53 4.83±1.40 5.83±1.65 17.263 <0.001对照组 30 12.30±4.17 8.23±2.86 6.03±1.50 7.79±1.91 6.726 0.006合计 60 12.33±3.88 7.53±2.20 5.43±1.45 6.81±1.78 11.134# <0.001#统计量 t=0.060 t=2.364 t=3.203 F=23.487# 2.417※ 0.090※P 0.950 0.021 0.002 <0.001#

2.3 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有效28例,有效率为93%,对照组临床有效24例,有效率为80%。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24,P<0.05)。 见表 3。

表3 2组脾胃气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3.1 脾胃气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电子灸中医理论基础 灸法作为古老而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其特点是通过经络传导调整气血、阴阳、虚实,从而起到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余卫华等[13]认为传统艾灸会产生刺激性烟雾,可能引起患者及护士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而危害健康,而且恒温效果差,易灼伤皮肤,患者不愿接受。脾胃气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见脾胃虚弱之象,脾胃虚弱贯穿本病的始终,是本病发生、发展的基础。而艾灸具有“温通”效应,可达到培补元气、改善脾胃虚弱、运化乏力等之征象[14]。电子灸将现代电子技术和中国传统中医经络学说相结合,既有疏通经络、活血化淤及对神经体液和免疫的调节作用。也能达到消炎止痛的效果[7]。虽模拟艾灸,但相对传统灸法具有安全、环保、能量化和便于操作[15]。

3.2 电子灸疗法能减轻脾胃气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脘疼痛 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变化,2组患者胃脘部疼痛评分均呈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730,P<0.001),2 组患者治疗第7天和第14天疼痛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说明加入电子灸治疗对患者胃脘部疼痛起到了明显改善作用,且效果更明显,与阮志忠等[15]研究结果一致。本病基本病机多为脾胃虚弱,病理基础是淤毒、痰湿阻滞胃络、胃气阻滞、不通则痛。脾胃气虚型胃炎患者多为胀痛、隐痛且喜温喜按。电子灸通过灸的温和热力能补中焦之阳虚,中焦温热则气血疏通,痛则缓解。其附属材料灸片以艾叶提取物和精油为主要成分,艾叶本身具有温经通络,散寒止痛等功效,而灸片中精油有促进透皮吸收功能[16]。电子灸把艾叶的功能以光谱照射的形式作用于机体穴位上,二者结合达到温补脾气,使脾气得生,气血得以运行起到温经通络、减轻疼痛之功能。

3.3 电子灸疗法能降低胃脘痛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变化,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呈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487,P<0.001),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治疗第7天和第14天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说明加入电子灸治疗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起到了明显改善作用。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有效率为93%,对照组为80%。说明经过治疗2组患者证候表现均有所改善,而电子灸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症状效果更为明显。慢性萎缩性胃炎因脾胃虚弱伴有痰浊淤血等病理产物,阻滞胃络,胃络失养致萎缩肠化等[4]而出现胃脘部胀满、嗳气泛酸、纳呆少食,体倦乏力、嘈杂、四肢不温、大便稀溏等症。因此健脾益气、行气活血化淤是治疗的关键。电子艾治疗仪是将微电子、磁疗、远红外理疗等技术相结合的新型仪器。磁疗可疏通经脉,调整机体气血平衡[17],远红外能加速血液循环,促使慢性炎症的吸收和消散[18]。本研究选取的神阙穴居脐中央,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复苏固脱之效[19]。现代医学认为此处既有静脉网也有动脉分支,血流丰富,予以灸法,可迅速吸收纤维灸片中的艾叶提取成分。中脘为胃募之穴,为六腑之中心,同时其为胃经和小肠经交汇处,具有理气和胃止痛之效。所处解剖部位与胃相近,艾灸此处利于提高脾胃消化功能,并可释放胃黏膜保护因子,减轻胃黏膜损伤[20]。且二穴均为任脉之穴,任脉为阴经之海,血为阴,血旺则能濡养脏腑致阳气盛,气盛则生化有源,可减轻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之症,也可治疗胃黏膜萎缩[21]。足三里、天枢为足阳明胃经穴,足三里补气血、通经络,主治胃痛、胃胀等症。天枢为大肠之募穴,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四穴同灸,药穴同行,可提高局部温度,改善胃脘部局部血流灌注量达到健脾和胃、理气活血之功效。进而迅速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

综上所述,电子灸疗法可缓解脾胃气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疼痛,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高总有效率。电子灸在治疗胃脘痛方面虽存在优势,但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少。今后研究还需要加大样本量、对不同的证型等实施进一步的研究。

[1]朱春花,余利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4):510-512.

[2]丁成华,李晶晶,方 芳,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3):582-58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4]李 洁,安贺军,张 波,等.改良雷火灸联合中药汤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3):24-27.

[5]杨维维,周晓虹.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10):2166-2169.DOI:10.11842/2014.10.019.

[6]谢 胜,张 越.中医外治法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体会[J].中医外治杂志,2011,20(1):52-54.DOI:10.3969/j.issn.1006-978X.2011.01.039.

[7]欧剑英.电子灸治疗仪治疗盆腔炎的疗效观察和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3):49.

[8]房静远,刘文忠,李兆申,等.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年,上海)[J].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5-16.DOI:10.3760/cma.j.issn.0254-1432.2013.01.003.

[9]李春红,醋爱英,赵亚丽,等.中药塌渍疗法对风寒湿痹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6,23(15):65-67.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6.15.065.

[10]储士娟.穴位按摩配合艾灸对虚寒性胃脘痛的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8):41-42.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4.28.019.

[11]周阿高.中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64-270.

[12]丁建华,宗 岩.健脾利湿化淤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183-184.

[13]余卫华,符文彬,战晓农,等.电子艾灸仪和温和灸治疗胃脘痛的比较[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6):814-815.DOI:10.3969/j.issn.1000-1719.2007.06.076.

[14]詹成玲,张庆花.艾灸结合辨证食疗对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129-130.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6.02.069.

[15]阮志忠,陆 瑾.电子灸临床运用体会[J].江苏中医药,2014,46(10):64-65.

[16]陶云英.隔药饼电子灸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干预中的应用[J].江苏中医药,2016,48(2):63-64.

[17]吴雪兰,盛玉琴,程 梅.耳穴埋豆联合磁疗治疗脑卒中患者便秘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15,30(1):28-29.DOI:10.3870/hlxzz.2015.01.028.

[18]付改玲,黄鹏翀,周晓亮.远红外暖袋湿性中药穴位辅助综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1):188-191.DOI:10.13422/j.cnki.syfjx.2014110188.

[19]甘 励,张志敏,武志娟,等.五行神阙贴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医外治杂志,2015,24(3):46-47.

[20]赵 健,李 敏.艾灸中脘穴治疗急症胃痛的可行性探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2):352-353.

[21]刘 舟,张卫华,等.孟景春教授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5):486-488.

[本文编辑:陈伶俐 王 影]

R248

B

10.16460/j.issn1008-9969.2017.03.068

2016-06-17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级课题(Y15039)

张 萍(1974-),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学历,副主任护师。

猜你喜欢

胃脘萎缩性气虚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气虚了,病多了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张志明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