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保高压下的水产新格局!循环水养殖、深远海养殖、渔用疫苗、全抗苗种虾……海水养殖谋求新突破

2017-12-02当代水产杨帆庞涛程纯明微信公众号tsfish

当代水产 2017年11期
关键词:对虾水产养殖

■ 《当代水产》 杨帆 庞涛 程纯明 文/图 [ 微信公众号:tsfish ]

环保高压下的水产新格局!循环水养殖、深远海养殖、渔用疫苗、全抗苗种虾……海水养殖谋求新突破

■ 《当代水产》 杨帆 庞涛 程纯明 文/图 [ 微信公众号:tsfish ]

海水鱼会议现场

2017年10月19日,由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主办的“2017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与产业论坛”于浙江省宁波市富邦大酒店隆重召开,本次论坛围绕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遗传育种、营养与饲料、养殖设施与工程装备、病害防治、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等领域,针对浅海增养殖、海洋牧场、深远海养殖、池塘养殖、陆基工厂化等养殖模式,以及南极磷虾研究与开发、海水养殖发展战略等相关主题进行研讨与交流,以促进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次论坛为期2天,安排了120多个精彩报告,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海水养殖相关产业的企业代表等近500人参会。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协会副站长胡红浪、浙江省水产学会理事长俞永跃、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总工程师陆开宏、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主任委员王清印研究员等人的致辞中拉开了会议的序幕。

关于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

在第一天的报告中,有13个涉及集约化及深远海养殖、鱼虾及藻类发展现状、疾病防控等专题的报告。

环保风暴预示着我国水产养殖系统集约化程度将得到迅速提高,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的利用和投入增加以及环境危险增加,于是,提质增效、节能、减排(氮磷)——三位一体的重任,值得人们深思。中国海洋大学董双林认为,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崇尚天人合一、和谐发展、保护与利用的平衡,而中国水产养殖业应该借鉴先辈的智慧,诸如养殖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系统功能的互补或偏利以及生态集约化养殖。其中,生态集约化养殖的主要模式有:池塘养殖的生态集约化模式、池塘工程化内循环养殖模式、陆基阳光工厂化养殖、湖泊水库净水渔业、近岸碳汇渔业、深远海渔业。

中国海洋大学董双林

中山大学海洋学院何建国

水科院黄海所关长涛

大连海洋大学宋林生

青岛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学委会潘克厚

水科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王鲁民

上海理工大学刘箐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王春琳

中山大学海洋学院何建国分享了国家虾产业技术体系的主要研究进展,据了解,我国“十三五”虾蟹产业技术体系结构主要有国家虾蟹产业技术研究中心、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功能研究室,并研发了一系列对虾病原检测试剂盒,建立了13套适合不同盐度和地区的对虾WSS生物防控技术,肝胰腺坏死症(HPNS)病因分析与防控技术,对虾白便病因分析与预防治疗技术。

他重点指出WSS流行病学及防控有两个关键点,其一是调控环境阻止病毒潜伏感染转为急性感染;其二是消除健康对虾摄食死亡对虾的生态位,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针对这两点,他提出了WSSV复制依赖环境胁迫的内质网应激UPR途径,另外在对虾养殖生态系统中,引入鱼类作为摄食死亡对虾的优势竞争者,并根据摄食能力、摄食方式、活动能力和生态适应性,筛选出18种鱼类,阻断健康对虾摄食死亡对虾,切断WSS的传播途径。

关于中国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的发展现状,水科院黄海所关长涛认为,海水鱼类是海洋渔业生产中的主要捕捞对象和人类优质动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然而,由于野生鱼类资源的不足和衰退,水产品供给则逐步转向依靠养殖业的发展。FAO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世界海水鱼类养殖业正以8%~10%的年增长率迅猛地发展,鱼类养殖提供了50%以上的世界鱼类产品消费。

但目前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业发展面临着缺少拉动产业大发展的国际化品种;主养模式与产业技术亟待升级;主导养殖鱼类的良种选育研发滞后;深远海适养空间拓展能力不足;健康养殖的应急机制与保障措施缺乏;产业链末端的加工产品开发不足,市场拓展受限;产业组织化程度亟待加强等问题。于是他指出,渔业产业结构需要调整与转型,发展绿色、生态养殖(如工厂化用锅炉,养殖尾水达标排放,近海网箱养殖自身污染等),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大连海洋大学宋林生团队针对水产软体动物的免疫调节的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机体免疫应答是耗能过程,受到精细调控,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之间,以及与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高等脊椎动物NEI系统可利用外源刺激直接诱导免疫细胞合成神经递质,并通过膜表面受体作用在自身细胞,调节细胞的免疫应答水平,而软体动物虽然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较完善的NEI系统,却缺乏获得性免疫系统,软体动物是目前证实的具备NEI调节系统的最低等动物。

他认为,软体动物的免疫系统分子成员众多,结构复杂,功能多样。以扇贝为例,扇贝儿茶酚胺能神经内分泌系统是由苯丙氨酸、酪氨酸、多巴、醛类、肾上腺素等分子组成。扇贝各组织均能检测到CfNOSmRNA的表达,其中CfNOS蛋白分布在血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和细胞浆中,且贝类NOS具有类似脊椎动物nNOS和iNOS的催化活性。

青岛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学委会潘克厚在海藻增养殖技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的报告中详细介绍道,2016年藻类养殖面积达140.8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7.86%;海藻年总产量216.93万吨,比上年增长3.83%,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年总产值在200亿元左右。此外,海藻食品及海藻食品添加剂产品年出口7.15万吨,换汇2.87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4左右。

如今的海藻增养殖技术面临着包括种业、产业结构、产量产值以及技术研发等方面挑战,但同时也迎来了产业发展的机遇,他指出,科技部在2017年将实施“蓝色粮仓科技创新工程”等农业科技四大工程,为鱼虾贝参等提供饵料和水质调控,有助于发展海藻产业,提升藻类产品产量、附加值和产业地位。

广东海茂投资有限公司马睿

水科院黄海所曲克明

华东理工大学王启

宝来利来水产微生态研究所李建

集美大学谢潮添

水科院黄海所刘新富

水科院黄海所柳学周

水科院黄海所梁友

宁波大学周歧存

水科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王鲁民针对深远海养殖实践与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我国海上设施养殖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开拓近岸海域海上小型网箱,到90年代的离岸大型网箱,再到近几年的深远海大型设施。未来深远海养殖的大方向表现在:体系化的网箱设施养殖产业是发展基础;养殖鱼类提质增效是原动力;良好的环境是改善品质的有效途径;技术集成是设施大型化和推向深远海的重要支撑。

他还介绍道,深远海养殖设施必须多元化发展,目前我国主要的深远海养殖设施分别为可升潜式网箱、远海岛礁浮式网箱、远海牧场式围栏、箱梁框式养殖平台、半潜式深海渔场等,而设施安全保障、健康生态养殖以及全链条一体化则是其主要的发展路径。

我国是全球水产第一大生产国、出口国,水产养殖密度为国外的十倍,上海理工大学刘箐指出,由于我国水产养殖中连年超量无节制滥用抗生素破坏了水体生态,诱发抗药性,于是,渔用抗生素替代品如疫苗、抗菌肽、益生菌、中草药等具有环境友好、无耐药性以及可启动宿主自身免疫系统等明显优势,是从根本上解决抗生素滥用及水产品安全的重要选择。

目前我国有近30家科研单位开展渔用疫苗相关研究,涉及病原27种(类),其中病毒10种(类)、细菌14种(类)和寄生虫3种(类),他认为,减毒单增李斯特菌是国际上使用最成功的疫苗载体,通过选择单增李斯特菌野生菌株EGD-e,敲除其毒力核心调控基因actA/inlB进行减毒,成功构建疫苗活载体EGDe-△actA/△inlB,对水产动物具有比人体更高的安全性。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王春琳在会上作了关于我国青蟹养殖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的报告,她提出,如今国内的青蟹养殖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青蟹尚无选育的新品种,种苗混杂;青蟹的人工育苗技术还不够成熟;大部分青蟹养殖以低值贝类、杂鱼为饵料;养殖模式传统单一,忽略养殖环境的重要性等。

为此,王春琳对青蟹养殖产业提出建议:第一,选育适合当地养殖的新品种,其指标包括耐盐、耐温、抗病、生长快、品质优、温顺等特性,另外,产业最低需苗量4亿左右,育苗单位容量可达40家;第二,在应用推广配合饲料方面,应该加大青蟹营养生理及需求研究以及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配合饲料的研究,以植物蛋白替代动物蛋白为目标,并以示范带动全面推广;第三,在养殖新模式方面,应该以注重养殖环境为导向,提倡在池塘种植物以改善环境为特色的养殖新模式。此外,他还从病害、减少互相残杀、应对自然灾害、扩大养殖区域、探索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等方面对青蟹产业提出思考与建议。

针对PRIMO种虾的特性和虾苗在市场上的表现情况,广东海茂投资有限公司马睿进行了详细介绍。“据统计,2016年PRIMO(普利茂)全抗苗表现优异,养殖户投苗密度平均值为6.9万尾/亩,养殖87天,长到41头/斤规格,亩产为1,371斤。PRIMO(普利茂)全抗苗种虾之所以会有如此良好的表现,主要原因在于虾在生长过程中的可分配能量是一定的,因此根据其基因不同,分配给生长、抗病和耐受等表现性状的能量也会有所差异,由此形成携带不同基因的虾在市场上表现也有所差异,而PRIMO(普利茂)全抗苗种虾在抗病力和耐受力上表现突出,发病时有机会进行补救,适应环境性强。”他说道。

水科院南海所郭志勋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王印庚

天邦股份水产研究所赵帅兵

澳华集团向朝林

天津英创的刘凤岐博士

关于水循环养殖技术的主要研发历程和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水科院黄海所曲克明阐述了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中的科技创新和贡献:第一,阐明了养殖水处理的主要技术原理,攻克了循环水养殖关键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研制出循环水养殖工程关键装备,全部实现了国产化,提升了循环水养殖技术水平;第三,集成创新了水处理工艺,构建了节能环保型循环水养殖技术;第四,通过产学研用密切合作创新,加速了我国水循环养殖产业的发展。最后,他认为产业应该往新能源与节能减排、标准化、智能化、精准化与产品质量安全的方向发展。

海水鱼类细菌病害主要有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水产动物病害种类达200余种,每年养殖病害发病率达50%,损失率达30%,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华东理工大学王启要认为,溶藻弧菌是海水养殖业的重要病原菌,其特征表现为弧菌属、条件致病菌以及宿主广泛。

王启要团队经研究证明,RpoE蛋白介导温度调控溶藻弧菌胞外碱性丝氨酸蛋白酶Asp的表达,且不依赖于LuxO就可调控LuxR,还验证了RpoE蛋白和AphA、LuxR蛋白共同调控LuxR基因的转录,RpoE蛋白依赖于不同温度条件下与不同启动子亲和能力的差异实现调控毒力因子与应激之间的转换。

大黄鱼是我国传统四大海洋经济鱼类之一,其中海湾传统小网箱高密度养殖条件下的大黄鱼表现出肥满度升高、体色异常、体脂含量增加等状态,因此开展养殖大黄鱼品质改良技术的研究势在必行。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吴雄飞分别从大黄鱼的外观、肌肉质地、常规营养、氨基酸营养、脂肪酸营养等五个评价指标进行大黄鱼改良技术的研究的汇报。

最后,他指出了大黄鱼品质改良养殖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有:暂时还未建立全程养殖品质化管理技术体系;缺乏大黄鱼品质质量标准;跨区域转运养殖的疫病、防疫、检疫体系不完善;设施投入成本偏高,养殖工艺和技术有待完善;养殖区域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不足;产品保鲜技术相对落后,难以满足市场对品质产品稳定持续的需求。

会上,来自宝来利来水产微生态研究所的李建提出了微生态制剂产品的应用方向的建议:免疫微生态;抗感染微生态(替代抗生素);定向培养(营造菌种生长环境);稳定性方面(工艺、保存、运输);建立规范、有效的微生态制剂评价体系;复合微生物制剂;微生物制剂及代谢物与其他添加剂(如多肽、有机酸或者中草药等)的配合使用。

关于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10月20日,“2017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与产业论坛”按时举行,针对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苗种繁育与养殖技术、营养饲料与疾病防控、对虾工程化养殖论坛4大专题,论坛设置了4个分会场,展现出同时进行100多场报告演讲的盛况,并邀请了国内企业家与知名专家分享技术与经验,面对面解答疑难问题,共商产学研合作与发展新机制。

在进行有关坛紫菜耐高温品种的选育及高温胁迫答机理的研究过程中,集美大学谢潮添团队以福建省坛紫菜种质资源库保存的野生坛紫菜种质为基础,将诱变、杂交、单克隆培养及传统选择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出了遗传性状稳定,具有高产和耐高温性状的坛紫菜新品种“闽丰1号”。会上,谢潮添对新品种的选育机理进行了阐述。

水科院黄海所刘新富对该所在大菱鲆研究领域中的新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2013年研发了两种大容量雌核发育技术,建立了大菱鲆有丝分裂雌核发育技术,获得124尾5月龄幼鱼,性比为1∶1,首次试验证明了大菱鲆性别决定机制为ZW型和WW雌性可以正常成活;2016年,对超雌鱼培育和全雌苗种的生产有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成熟超雌鱼15尾,其中3尾超雌亲鱼分别与正常雄鱼交配,培育出全雌苗种2万尾左右,雌性比例全部为100%,为世界首创。

关于苗种繁育与养殖技术

当前,国际市场对黄条鰤消费需求旺盛,而自然资源下降引发了国际上对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开发的广泛关注,因此水科院黄海所柳学周团队也着手对黄条鰤繁养殖技术进行研究。他认为,黄条鰤作为全球分布的大洋性经济鱼类,适宜深远海养殖,开发应用前景广阔。随着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将摆脱对野生资源的消耗,为我国深海养殖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资源。

针对石斑鱼集约化健康养殖技术,水科院黄海所梁友提出,我国石斑鱼养殖模式主要有网箱养殖、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三种。其中,网箱养殖放养密度大,便于管理,生产效益也较高,是一种集约化的养殖方式,在石斑鱼养殖中占据主要地位,根据规格和设置位置不同又分近岸网箱养殖和深水网箱养殖。他认为,工厂化养殖以现代高科技设备及先进的工艺技术为依托,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环境条件监控手段为养殖鱼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即依靠各种设施装备及其相关技术,人为地模拟自然生态环境,甚至创建优于养殖鱼类其原栖息地的超自然生态水环境的养殖技术。

关于营养饲料与疾病防控

宁波大学周歧存团队通过一系列有关饲料中大豆磷脂对三疣梭子蟹转录组及其差异基因表达的实验,结果证明了磷脂对三疣梭子蟹脂肪酸代谢和卵黄发生的营养调控主要源于对肝胰腺组织的直接影响,由肝胰腺组织积累并输送营养物质,进而影响卵黄发生和性腺发育。通过肝胰腺和卵巢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和KEGG代谢通路的分析,可推测保幼激素和类固醇激素在梭子蟹卵巢发育的调控中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

水科院南海所郭志勋团队在对广东沿海地区青蟹MCDV-1与MCRV携带情况进行考察后,结果显示,10~11月在广东省沿海主要拟穴青蟹养殖地区采集的青蟹普遍携带MCDV-1或MCRV,11月份台山、中山地区养殖拟穴青蟹MCDV-1与MCRV两种病毒混合感染率在90%以上,其中台上地区优势病毒为MCDV,中山地区优势病毒为MCRV。

关于对虾工程化养殖

谈到急性肝胰腺坏死的常规防治措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王印庚认为有几点需要注意,包括在水源、进排水渠道的病原隔离,防止相互污染,消毒措施,种苗选择、合理放养密度、养殖模式、投喂卫生的配合饲料、口服药物等。疾病发生是病原、环境和生物体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最有效的疾病控制措施之一是传染原的控制。另外,病原的数量和致病力往往是导致病害发生更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此基础上,王印庚提出了定量化控制的方法:一是定期使用绿色消毒剂,杀除养殖水体中的有害菌;二是要让对虾通过口服,控制对虾体内的细菌不要达到致病阀值。从虾体内环境和体外环境两个方面去控制病原的数量,以达到减少疾病发生的目的。

天邦股份水产研究所赵帅兵针对工厂化对虾养殖所涉及的营养、模式改善、模式升级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表示,目前对虾养殖模式面临着新常态,包括环保风暴的压力,燃煤锅炉全面被禁,对虾等养殖品种或面临冲击。在此情况下,工厂化对虾养殖急需转型升级,未来必然是向着工业化和生态化两个方向发展。

不过,养殖鱼虾的营养需求并非固定值,随着品种、生产阶段、养殖环境不同,营养需求也不同,在低盐度的养殖胁迫下,对饲料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水质稳定,生物安全,环境胁迫。而全熟化虾料就是贴合这种养殖模式所需的产品定位。

澳华集团向朝林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对虾工厂化养殖新模式。他表示,目前的对虾工厂化养殖模式存在放苗成功率低、容易排塘;中期发病率高,风险大;养殖周期长,成本高;环保压力需要转型等。在此基础上,澳华研发中心提出了澳华P20工厂化多赢养殖模式(节点防控技术),通过P20大苗标粗、立体病害防控、健康催肥三个阶段做出改善。

最后,向朝林总结,相比传统的对虾工厂化养殖模式,澳华工厂化P20高效养殖模式具有苗种监控,提高放苗成功率;分级调控,降低养殖风险;缩短养殖周期,一年可以养5造虾;比传统养殖模式减少30%的用水量等几大优势。

在这次的对虾养殖专题会上,来自天津英创的刘凤岐博士,带来了桡足类在对虾育苗中的应用的报告,据其介绍,英创的桡足类在国内已经推广了两年,目前有0号、1号、2号三种规格。

桡足类不稀奇,但是要生产出优质的桡足类产品却不容易。据刘凤岐博士介绍,英创的冷冻桡足类经过急冻处理,经γ射线的彻底消毒,做到生物安全,得到新鲜、完整、干净、无杂质、无杂虫的优质桡足类产品。“在生物安全上,英创的γ射线彻底消毒,在水产育苗生物饵料上,是一个创新。”刘凤岐博士表示。最后他总结,英创桡足类具有安全、营养、方便、性价比高等优势。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曹煜成讲述了两种虾池优势蓝藻对WSSV潜伏感染对虾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常青就南极鳞虾在水产饲料上的应用与方向展开阐述。

青岛海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代表讲述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智能化设施设备及物联网技术应用。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研究员金中文详谈了青蟹多季育苗及人工苗时代的养殖情况。

青岛远大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振就浑浊水下摄影机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展开讲述。水环境的复杂性是水产养殖问题处理难度增加的关键,浑浊水下摄影机应用在养殖上,能够帮助养殖业者顺利观察到水下的情况。

历经2天,2017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与产业论坛圆满结束,期待下一次再会。

猜你喜欢

对虾水产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对虾养殖弱势群体的管理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对虾吃料慢的原因分析和处理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对虾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加油!水产人!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