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鱼病学者福田颖穗关于锦鲤疱疹病毒病和鲤病毒性浮肿病的症状描述与防控措施
2017-12-02陈昌福华中农业大学武汉430070
■ 陈昌福 (华中农业大学 武汉 430070)
日本鱼病学者福田颖穗关于锦鲤疱疹病毒病和鲤病毒性浮肿病的症状描述与防控措施
■ 陈昌福 (华中农业大学 武汉 430070)
1 锦鲤疱疹病毒病(Koi herpesvirus disease,KHVD)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关于这种鱼病国外的情况是,1998年以色列和美国发生了这种疾病。日本2003年5月在冈山县的河川里发生了这种疾病,造成鲤的大量死亡,这是最先确认的这种疾病病例。
这种疾病在水温16℃以上时,特别是20~23℃易发。从目前的情况看,水温在13℃以下或30℃以上时不发病。这种疾病死亡率高,有时可达80%以上。目前还不知道鲤之外的其他鱼是否具有易感性。在日本,野生鲤也能发病,且具有通过水系形成感染链的特点。在河川里放流的观赏鲤中如果混有感染这种疾病的鱼,会加速扩大这种疾病的发病区域。
症状
多数病鱼表现为眼球及头部皮肤凹陷(图1、2)。感染发生后,体表出现斑纹,背鳍似乎重叠。之后,体表分泌大量黏液(图3)。多数病例发生烂鳃(图4),有时候可以检出黄杆菌。内脏未见明显的病理变化。
病因
这种疾病由鲤疱疹病毒III型即锦鲤疱疹病毒感染所致。该病毒在30℃以上不能增殖。
对策
不引进带病毒鱼以及隔离饲养,是这种疾病的基本防制方法。使用天然水系养鱼时,发病危险性增大。一旦发病,需将全池鲤捕杀并对鱼池进行彻底消毒。在池水消毒时,应使池水中的有效氯保持数mg/L。另外,发眼卵用聚乙烯吡咯酮碘(有效碘浓度50mg/L,15min)消毒有效。在国外,用升高水温的方法治疗这种疾病,即将水温升至30~32℃,维持7d以上。而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在感染后出现黏液分泌明显增加时,将水温升高32℃并维持数小时便可抑制死亡。但是,病愈后的鲤有可能成为带毒鱼,因此应该引起注意。
现在还不知道这种病因是否会引起其他鱼类也出现类似的疾病症状。
2 鲤病毒性浮肿病(Viral edema of carp,CEV)
这种疾病自1972年在广岛和新泻发生以来,锦鲤的这种疾病迅速地蔓延至全国。在孵化后(约6月份)至梅雨结束(约7月份)期间集中发病,现在该病的危害仍然很大。从秋雨时节发病死亡的病鱼中,以及被称为“昏睡病”的病鱼中分离到了相同的病毒。因此,有人认为上述疾病与这种疾病由相同病毒所引起。这种疾病毒在实验条件下也可导致鲤发病,并造成死亡。
症状
病鱼漂游于水面,在池角、岸边以及进水口等处聚集(图5)。死亡数量急骤增多,数日可造成全部死亡。病鱼身体浮肿(在尾柄部易判定,呈白色不透明状),眼球凹陷(图6),鳃丝棍棒化,有明显粘连现象(图7)。另外,有时还伴有体表出血。血液学检查时,表现为红细胞压积上升,血浆渗透压下降,乳酸值上升等。
但是,最近发病的表现为,身体浮肿、鳃丝棍棒化及粘连的症状轻微,也不是短时间发生大量死亡,而是多见于7~10d内逐渐出现死亡。
病因
在鳃上皮细胞内,可见具有260Kbp的双链DNA、类似痘病毒样的病毒(鲤水肿病毒,Carp edema virus,CEV)(图8)感染。由于该病毒的感染使鳃上皮细胞增生,呼吸及渗透压调节发生障碍,被认为是造成死亡的病因。
对策
将发病鱼从饲养池取出,用0.6%的食盐水加抗菌药物药浴5~7d可治愈。但是,体型较小的幼鱼较难恢复,通常多在采卵时净化这种疾病。治愈的鱼可能携带病毒,对此应予以注意。另外,池中浮游植物对水质的净化,能抑制这种疾病的发生。
此外,发病池若不采取措施,由于飞鸟等将带毒患病鱼运走而传播病毒,可能导致病情扩大。因此,应用氯制剂对发病池进行彻底消毒。通常认为,此病毒通过亲鱼、成鱼传播。因此,消毒受精卵在防制感染上是有意义的。
现在还不知道这种病因是否会引起其他鱼类也出现类似的疾病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