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创新驱动下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7-12-02河北地质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3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年12期
关键词:资源型科研院所驱动

(.河北地质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3;.中国地质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生态创新驱动下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李素峰1,王 然2,严 良2
(1.河北地质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31;2.中国地质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生态创新成为协调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撑。对资源型区域发展困境进行分析,从生态创新视角出发,综合考虑环境、经济、生态、空间和社会效率,构建资源型区域生态创新驱动机制框架。根据“驱动要素—驱动机制—生态创新”的逻辑发展思路,指出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内部驱动、外部驱动和内外协同驱动作用的结果。

生态创新;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区域;环境效率

1 文献综述

1996年,Fussier、James首次提出“生态创新”概念,明确指出生态创新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显著改善了环境质量[1],自此众多专家和学者相继对生态创新展开了研究。Labra等学者以石油富集区为例开展研究,发现开放性和外商直接投资成为资源型区域获得国外技术创新的关键[2];Horbach、Rammer指出,环境效益水平体现生态创新成效,特别指出管理、技术和市场协同推动生态创新的进程[3];Zeng等学者从资源依赖型企业出发,指出企业自身、社会监督、市场供需、政府管制为生态创新的关键驱动因素[4];Kesidou、Demirel从资源型区域中小企业的视角分析了生态创新的驱动力,指出市场供需和政府管制是生态创新的源泉[5];张复明研究发现,破解资源型区域困境的途径是政府监管措施、产业规制水平和制度创新[6];Rennings 等学者指出,在欧洲资源富集区环境管理创新对技术环境创新和经济效率产生了积极影响[7];Guo、Wang从能源技术创新角度出发,研究发现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依赖于能源技术创新的应用和能源技术创新政策的实施[8];Guo等学者基于技术创新理论,从创新政策、创新投入、创新能力、创新组织四个维度分析了能源生态技术创新对煤炭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9];李素峰等学者研究指出,人口、资源、环境、制度和区域间融合的绿色发展为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10-12];Huang、Tsai利用结构方程研究发现,石油依赖型区域的技术、市场和环境协同驱动共同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13];李玲、陶厚永认为,制度环境对企业研发经费和人员投入的协调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水平[14];应可福、薛恒新以煤炭富裕区加工企业为例进行研究,发现管理水平、财务、资产、信息、业务和技术等协同作用提升企业绩效[15]。

综上研究发现,资源型区域生态创新发展逻辑研究尚不深入,驱动要素尚不全面,对经济效率、社会效率、环境效率、生态效率和空间效率与生态创新融于一体的“五位一体”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集空间、环境、社会、经济和生态于一体,遵循“驱动要素—驱动机制—生态创新”的逻辑,寻求资源型区域“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逻辑新模式。

2 资源型区域发展面临的困境

资源型区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成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区域、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但近年来随着资源的过度消耗,资源枯竭范围不断扩大,资源型区域面临着不平衡、不协调、不持续等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①资源枯竭范围不断扩大。2008年,我国首次公布了12个城市为资源枯竭型城市;2009年,为促进资源型区域协调发展,又确定了32个城市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耗竭进一步加剧,2012年我国又界定25个城市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至此,在118座资源型城市中枯竭型达到69个,约占我国资源型城市总量的60%。②资源环境矛盾不断扩大。除森林、草原等再生性资源外,我国一次性能源矿产资源均为可耗竭性资源,当前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以大量的能源矿产资源消耗为代价,能源矿产资源低效率和过度消耗、落后的技术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三高”项目低效重复建设屡禁不止,加大了资源型区域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③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挤出效应显著。资源富裕区域“资源诅咒”现象严重,富裕的资源反而抑制了经济发展,带来受教育水平低、受教育年限下降,随“钱”逐流的现象严重。伴随着资源部门收益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从业人员不断流向资源部门,研发部门创新主体被严重挤出,削弱了研发部门的科技创新能力,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下降。④监管机制不健全。资源型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开发方式粗放、调控机制不健全、价格补偿机制缺位、资源补偿措施不合理等问题,生态环境破坏趋势仍在扩大,归因于缺乏长效的监管机制。

3 破解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3.1 生态创新的内涵

1992年,库克率先指出“区域创新系统”成为德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之后生态创新研究备受专家和学者关注[16];王焕祥等学者认为,煤炭资源型区域创新特指创新主体跨区域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消除创新主体间的创新屏障,应充分发挥区域创新对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重要作用[17];曾国平等研究发现,生态创新渗透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动态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18]。本文所研究的生态创新特指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资源型区域内外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过程,既注重资源型区域经济效率、社会效率和空间效率的提升,又充分考虑环境效率和生态效率的作用效果,按照“驱动要素—驱动机制—生态创新”的逻辑,研究促进资源型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逻辑新思路。

3.2 生态创新驱动机制模型

创新主体不同,生态创新的驱动要素也各不相同。Triguero等从微观视角出发,以欧洲资源依赖型中小企业为例指出中小企业生态创新影响因素包括生态产品市场价格、能源价格、生态产品市场占有率、生态产品需求和原材料价格[19];Thollander利用多案例分析方法指出,发达国家能源型区域生态创新驱动要素包括能源政策、能源价格、三废污染等[20];Costantini等以资源富集区资源依赖型企业为例,指出提高企业环境绩效依赖于区域间劳动、资本、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交流、借鉴与竞争[21];Peng、Liu认为资源富集区域企业管理环境风险认知、管理环境成本效益意识、商业和社会网络获取资源能力、生态管理创新、生态工艺创新、生态产品创新均影响企业的环境效益[22];赵泽洪、刘利指出,应转变当前的政府职能,变环境监管为环境服务的政府生态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资源型区域政府的服务意识,提高生态效率水平[23];Song等研究发现,资源密集型区域的资源环境效率与利益相关者息息相关,用“坏产出”水平来衡量环境效率,政府实施的生态环境创新降低了“坏产出”水平,减少了资源型区域“三废”排放量,降低了工业噪音污染[24]。基于国内外已有的大量研究成果,构建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创新驱动机制框架见图1。

图1 资源型区域生态创新驱动机制

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需协调好经济效率、社会效率、生态效率、空间效率与环境效率间的关系。经济效率侧重从市场供需进行衡量,社会效率侧重从可持续发展能力视角展开论述,生态效率以生态服务水平提高为目标,空间效率提倡跨区域、跨行业、跨市场多领域合作,环境效率用“坏产出”水平进行衡量,旨在实施生态创新减少环境污染排放数量。本研究的生态创新是一个复杂动态过程,通过驱动要素的不断优化,以环境效率、生态效率、经济效率、空间效率和社会效率协同作用为目标,实现资源型区域经济与环境“双赢”。为研究方便,本文选取12种驱动因素进行分析。

“我们正在研发的自主系统可应用在不同用途的智能汽车上,同时该系统中的机械学习能力还能应用在公司其他产品和服务中。”

3.3 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逻辑

生态创新是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驱动机制将生态创新系统中不断运动、相互作用的各驱动要素转化为区域创新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创新驱动机制作为推动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主要功能是将系统中各驱动要素转化为更大的生态创新能力,而持续的生态创新能力是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此,提出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部逻辑关系,见图2。

图2 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逻辑

驱动要素相互作用促使资源型区域生态创新驱动机制的形成,完善的驱动机制不仅能提升资源型区域的经济效率,还能提升生态创新的环境效率,改善资源型区域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实施生态创新为实现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良好驱动因素的选择,有助于生态创新机制的优化和完善,成为提升资源型区域环境效率的重要机制保障。资源型区域发展的过程是不断调整和优化驱动要素的过程,促使驱动机制在资源型区域生态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 生态创新与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

4.1 内部驱动与资源型区域发展

内部驱动要素成为提升资源型区域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主要包括生态创新意识、道德规制、专业培训机制、企业发展战略、管理水平、技术研发与管理能力,内部驱动机理见图3。生态技术研发与管理不仅提升了环保技术专项投资水平,还储备了大量的研发技术人员,成为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生态创新意识贯穿于产品设计、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企业、社会和员工都受益匪浅;生态管理通过实施EMAS、ISO 14001认证、采取原材料循环利用的新方法、利用价值链技术等改善环境;生态战略为资源型区域经济与环保“双赢”指明了方向;专业培训机构成为资源型区域生态意识传播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生态创新的重要保障;道德规范显著提升生态创新意识,成为生态创新的润滑剂。

图3 内部驱动下资源型区域发展机理

4.2 外部驱动与资源型区域发展

外部驱动要素为实现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外围保障,涵盖生态产品监管、政府生态规制、生态危机处理、生态政策、生态科研平台、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外部驱动机理见图4。在这一驱动过程中,生态政策成为政府生态服务的基本内容和资源型区域生态保护的制度倾向力;生态环境治理降低环境污染水平,成为资源型区域环境规制力的良好体现;生态危机处理通过构建合理的生态预警系统,有效处置和预防各种突发性环境事件,保证资源型区域环境平衡;生态科研合作为资源型区域企业与科研院校创新搭建平台,成为资源型区域生态创新的源动力;生态产品监管提升产品质量,为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质量保障;政府生态规制显著改善企业利润最大化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为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图4 外部驱动下资源型区域发展机理

4.3 协同驱动与资源型区域发展

协同的相关知识:1965年,安索夫指出协同是事物间辩证和谐的匹配关系,通过子系统间的相互协同作用,使大量无序子系统向有序子系统转换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提出了“协同学”学说,指出协同学是以统一的系统协同为思想,以无序向有序转化为目标,研究物质和能量与外界进行交换,通过生态创新,从无序向有序转换,并最终实现“1+1gt;2”的协同效果[25]。协同论从空间视角分析了由微观和中观向宏观转变,描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子系统或各要素间紧密配合、协同合作,将多种力量集聚成一种强大力量,进而超出原有的作用效果。协同有助于资源型区域生态创新内外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当生态创新驱动机制处于无序状态时,内外机制间相互独立,无法实现生态创新系统效应;当具备完善的外部环境、财政和金融激励等政策时,内外协同驱动,共同提升生态创新的环境效益,促使资源型区域沿着和谐、持续的方向发展。

内外协同驱动与资源型区域发展:生态效率促使资源型企业实施生态发展战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超额利润,实现生态创新经济与环境“双赢”目标;生态技术的实施有利于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寻求更好的方式和方法进行节能减排;员工生态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企业生态文化意识的培养,促进全社会良好生态创新环境氛围的形成;绿色创新管理水平的提升,产生正外部效应,不仅获得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支撑,还促使政府给予更多的财政和税收优惠。内部驱动因素相互协同成为资源型区域生态创新的源动力。生态政策激励企业生产生态产品,掌握市场供需动态,获得丰厚利润;生态产品监管保障生态产品质量,成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前提,有效提高资源型区域环境效益水平;生态研发有助于提升产品加工工艺,保证企业成功实施生态发展战略;政府发布企业对绿色技术需求的相关信息,为生态加工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提供良好的合作平台,形成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技术应用与技术研发方面的良好对接,减少企业污染排放,提升区域环境效益;政府实施生态规制控制企业污染排放数量,为实现环保目标提供制度支撑。外部驱动因素相互协同有效推动资源型区域实施生态创新,提升区域环境质量。综上可见,内部驱动为主因,外部驱动通过激发和诱导促使内部驱动发挥更好作用,内外协同驱动成为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协同驱动过程见图5。

图5 生态创新协同驱动下资源型区域发展

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场所,集聚大量企业家,为技术创新提供强大动力;高校和科研院所成为知识创新的主体,集聚大量科学家,掌握前沿科学技术;政府既是制度创新的主体,又是生态创新技术实施的主体,不仅为科研院所、生态产品加工企业、高校搭建良好的合作平台,还实施一系列的生态补偿制度、节能减排措施迫使企业采用生态技术,生产更多的生态产品,提供充足的供应,形成生态产品供需平衡,与此同时还督促高校和科研院所掌握前沿技术、监督企业不断应用生态技术,既促进资源型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又保障区域环境质量,实现资源型区域和谐、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各创新主体跨区域、跨行业、跨市场协同作用的结果,在充分激发内部驱动效率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挖掘外部驱动作用,形成内外协同驱动,实现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资源型区域发展差异显著,单一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实施生态创新,既实现了要素投入方式的转变,又实现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还实现了创新驱动机制的转变,实现由单一驱动向生态协同创新驱动转变,高效集约利用资源,提高环境效益,充分调动资源型区域政府、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等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形成“政产学研用”生态协同创新局面,实现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

5.2 启示

转变创新要素投入方式,实现资源型区域由粗放式经营模式向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变。由传统依靠大量劳动、土地和资本投入向技术创新投入转变,加大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投入水平。摆脱粗放式经营模式中物质要素的利用模式,加强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队伍建设,加大知识和技术创新投入水平;形成激励创新制度、知识资本与人力资本等创新要素的全新组合,充分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创新能力,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成果,将生态技术创新成果惠及企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提升企业的生态技术创新水平,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的知识创新能力;形成以提升知识和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物质资本、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充满创新活力的管理队伍;形成环境优美、生态优良、生产良好的区域发展态势,有效推动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

转变驱动机制,实现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作用,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协同创新机制,提升科技成果在资源型区域转化能力,并迅速推广。做好以下工作:①在资源型企业的转型上,有限的能源和土地资源、严重的环境污染为资源型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既需要源源不断提升自身生态技术研发水平,又需要得到高校和科研院所新技术支持,建立资源型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长期互动合作机制。②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转型上,打破传统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国家专利获取情况、科研项目申请数量等衡量其科技成果范式,开创知识创新成果渗透企业技术创新各个领域,提升企业生态技术创新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③在政府的转型上,资源型区域政府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制定生态创新集成目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创新和企业的技术创新紧紧围绕这一创新集成目标展开,政府负责整体协调与监管。④在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转型上,形成“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驱动机制。彻底打破高校和科研院所以追求科研学术价值为目标,企业技术创新以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市场占有率为目标,政府以盲目追求科研数量和企业利润为短期目标,形成以政府政策支持和制度监管为支撑,高校与科研院所知识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长期合作为基础,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的全新模式,实现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赢的生态创新协同良好局面,实现资源型区域生态和谐、生产良好全新面貌。

转变发展思路,打破地域和时空界限,形成经济、社会、环境、空间和生态“五位一体”的生态创新协同框架体系。遵循“驱动要素—驱动机制—生态创新”逻辑发展思路,提升创新驱动要素质量,完善创新驱动机制,改善创新环境质量,利用生态协同创新提升资源型区域经济、环境、社会、空间和生态效率。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为创新要素跨区域与跨行业流动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提升资源型区域资源环境效率,改善当前资源型区域环境污染的现状。

[1]Fussler C James P.Eco-innovation:A Break Through Discipline for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M].London:Ptiman Pubilishing,1996.

[2]Labra R,Rock J A,Alvarez I.Identifying the Key Factors of Growth in Natural Resource-driven Countries.A Look from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J].Ensayos Sobre Politica Economica,2016,34(79)∶78-89.

[3]Horbach J,Rammer C,Rennings K.Determinants of Eco-innovations by Type of Environmental Impact——The Role of Regulatory Push/Pull,Technology Push and Market Pull[J].Ecological Economics,2012,(78)∶112-122.

[4]Zeng S X,Meng X H,Zeng R C,etal.How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Driving Forces Affect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SMEs:A Study in the Northern China District[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1,19(13)∶1426-1437.

[5]Kesidou E,Demirel P.On the Drivers of Eco-innovation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UK[J].Research Policy,2012,41(5)∶862-870.

[6]张复明.资源型区域面临的发展难题及其破解思路[J].中国软科学,2011,(6)∶1-9.

[7]Tian Hongna,Bi Kexin,Lu Ping.Research on Dynamic Mechanism of Green Process Innovation for Manufacturing Industry[J].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13,27(1)∶78-84

[7]Rennings K,Ziegler A,Ankele K,etal.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U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Auditing Scheme on Technical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57(1)∶45-59.

[8]Guo P,Wang T.Mechanism Analysis of Energy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Promote Coal Resource-based Economies Transformation[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2013,(6).

[9]Guo P,Wang T Li D,etal.How Energy Technology Innovation Affects Transition of Coal Resource-based Economy in China[J].Energy Policy,2016,(92)∶1-6.

[10]李素峰,严良,牛晓耕,等.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4,44(24)∶86-94.

[11]冯军政.企业突破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的驱动要素研究——环境动态性和敌对性的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3,31(9)∶1422-1432.

[12]李素峰,严良,张明辉.基于生态制度创新的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商业研究,2014,56(8)∶25-32.

[13]Huang C T,Tsai K H.Synergy,Environmental Context,and New Product Performance:A Review Based on Manufacturing Firm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4, .

[14]李玲,陶厚永.双核协同驱动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12)∶136-146.

[15]应可福,薛恒新.企业集团管理中的协同效应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4,(5)∶135-138.

[16]Cooke P.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Competitive Regulation in the New Europe[J].Geoforum,1992,23(3)∶365-382.

[17]王焕祥,孙斐.区域创新系统的驱动机制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9,(1)∶36-40.

[18]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3,31(1)∶ 4-12.

[19]Triguero A,Moreno-Mondéjar L,Davia M A.Drivers of Different Types of Eco-innovation in European SM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13,(92)∶25-33.

[20]Thollander P,Backlund S,Trianni A,etal.Beyond Barriers----A Case Study on Driving Forces for Improved Energy Efficiency in the Foundry Industries in Finland,France,Germany,Italy,Poland,Spain,and Sweden[J].Applied Energy,2013,(111)∶636-643.

[21]Costantini V,Mazzanti M,Montini A.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Innovation and Spillovers:Evidence from a Regional Namea[J].Ecological Economics,2013,(89)∶101-114.

[22]Peng X,Liu Y.Behind Eco-innovation:Managerial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External Resource Acquisition[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39)∶347-360.

[23]赵泽洪,刘利.政府生态服务职能及其实现路径[J].唯实,2007,(2)∶83-85.

[24]Song M,Peng J,Wang J,etal.Better Resource Management:An Improved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Evaluation Approach That Considers Undesirable Outputs[J].Resources Conservation amp; Recycling,2016, .

[25]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StudyonSustainableDevelopmentofResource-basedRegionsDrivenbyEco-innovation

LI Su-feng1,WANG Ran2,YAN Liang2
(1.Hebei GEO University,Shijizhuang 050031,China;2.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430074,China)

Eco-innovation became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coordina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resource-based regions.The development plight of resource-based regions was analyzed,and then analyzed the perspective of eco-innovation.This paper constructed the framework of eco-innovation-driven mechanism of resource-based regions,which took the environment efficiency,economy efficiency,ecology efficiency,space efficiency and society efficiency into consideration.According to the logical development ideas of “driven factors-driven mechanism-eco-innovation",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regions was the result of internal driven,external driven and the cooperated driven.

eco-innov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source-based region;environment efficiency

10.3969/j.issn.1005-8141.2017.12.012

X22;F124.5

A

1005-8141(2017)12-1473-05

2017-10-17;

2017-11-2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生态创新系统的视角”(编号:12BJL074);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下京津冀由灰变蓝的协同创新发展战略”(编号:HB17YJ024);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生态文明背景下河北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编号:201702020205);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突破京津冀环境一体化治理瓶颈的实证研究——基于生态创新协同的视角”(编号:16273720);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从‘雾霾笼罩’到协同创新驱动的绿色经济增长政策选择——基于京津冀空间溢出效应的视角”(编号:SD171060);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生态创新协同驱动下石家庄大气污染治理机制研究”(编号:175240285A)。

及通讯作者简介:李素峰(1975-),女,河北省唐山人,博士,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学。

猜你喜欢

资源型科研院所驱动
数据驱动世界。你得懂它 精读
綦江:资源型城市创新升级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资源型城市——湖南涟源市,未来可期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研院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提升研究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