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旧建筑再利用现况与旧建筑类型分析
2017-12-01姚舜禹
姚舜禹
摘 要: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在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有许多被闲置的旧建筑空间。它们类型各异,有旧厂房、旧诊所、旧住宅等。因为不同的原因导致这些建筑都面临同样一个结果,即被闲置。政府更多的是保留一些有文物价值的旧建筑,而其余的都会拆除。研究者通过在台湾的经历发现他们对待旧建筑的态度与我们有些许不同。在各种阶层、各种风格的旧建筑都会被改造再利用,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才值得被保留,而是每个时期的每种不同风格的建筑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建筑本身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旧建筑改造;旧建筑保护;旧建筑风格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在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有许多被闲置的旧建筑空间,它们类型各异,有旧厂房、旧诊所、旧住宅等。因为不同的原因导致这些建筑都面临同样一个结果,那就是被闲置。建筑物本身还是有很高的利用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再利用,赋予这些旧建筑新的社会价值。将闲置许久的建筑重新和人们的生活结合到一起,将其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重新融入到使用者的生活中,对于建筑本身也是一种新的生命延续。
一、旧建筑再利用台湾现况
2000年2月9日,台湾有关文化资产保护的规定中加入一项 “历史建筑”,从此历史建筑在台湾有了法定地位。在台湾相关规定中对于“历史建筑”的定义为:“指为被指定古迹,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之古建筑物、传统聚落、古市街及其他历史文化遗迹。”与此同时该规定还罗列了下面三个基本要求,需满足三项基本要求才可以被列为“历史建筑”。1.建筑本身必须具备有其史料的价值意义存在。2.要求具有史实性。3.必须与人类产生联系。台湾相关部门对“再利用”定义为“是依法指定为古迹、登录为历史建筑或未指定之旧有闲置之建物或空间,在结构安全无虞,仍具有可利用以推展文化艺术价值者。”
1980年国内学者开始对古迹保存运动投注精力,1994年财团法人乐山文教基金会,积极促成文化古迹闲置空间再活化运动,希望被保存下来却遭到闲置的古迹或是历史建筑活化再利用,进而在1995年成立“台北市艺文控件催生小组”持续进行相关研究。
二、台湾旧建筑类型分析
台湾当地的古屋有许多的类型,总体分为四个大类:日式老屋、和洋老屋、台湾街屋、公寓老屋。台湾日本时期建筑包含神社、佛教庙宇、高管与基层官员的宿舍以及日本人所住的日式宿舍,较为典型的就是青田六七、乐埔町等,这些都是日治时期日本公务员所生活的地方。
(一)日式老屋
日式老屋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日式宿舍和日式住宅。日式宿舍主要是日本政府人员来台所居住的地方。日式住宅主要的居住人群则是跟随日本政府来台的平民百姓。
不管是日式宿舍还是日式住宅,日式传统建筑都是非常具有建筑特点的一种建筑门类。日本全国的森林占土地面积的六成以上这也是木造建筑蓬勃发展的原因,所以日本住宅多以木构造为主。来到台湾后也看中本地丰富的木材资源,大量复制日本模式到台湾来。由于传统的日式建筑以单层为主,底层的建筑就会存在通风不畅,阴冷潮湿等问题,所以传统的日式建筑非常注意房间内部的通风与采光。因此,传统的日式建筑四面都有门窗,同时建筑内部设有可以灵活推拉的纸门,有助于根据居住的需求改变空间的功能性。也是由于传统日式建筑大多是单层的缘故,为了防止土地的潮湿直接渗入到房间内部同时为了防止蚊虫或是蚂蚁对建筑木结构的损伤,故将建筑物的地基抬高,在底部的四周都铺设砖石,表面涂抹泥石浆。将木板一片片重叠在外墙以防雨水,俗称“雨淋板”,又因其重叠的方式似鱼鳞排列,故又称“鱼鳞板”。这样的铺设下雨淋板和墙壁间形成一层空气层,对预防风雨和隔热都有比较好的效果。在传统的日式建筑中,瓦片屋顶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早期台湾的先民多数使用红瓦当屋顶,因此红瓦被俗称为“台湾瓦”。而我们现在看到台湾日式老宅上的黑瓦则是在日本统治时期引进台湾的,故称为“日本瓦”。其铺设的方式主要以悬山式与歇山式最为普遍。
纯日式老屋所具有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三点:1.独栋;2.屋顶采用日式黑瓦;3.柱、梁、四周墻壁选用原色建材。
(二)和洋老屋
日本因为明治维新使当地开始积极西洋化,在建筑方面首先出现变化的是贵族的住宅,他们除了日常生活的住宅外,又另外兴建招待客人使用的西式招待所(洋馆)。然而一般民众碍于财力或是土地难以像贵族一样,只能另外建造洋馆,因此和洋折衷住宅应运而生。随着日本入台,台湾的建筑形态也跟随日本的西化之风在外观上开始改变。
建筑的西洋风格部分主要有马萨式和巴洛克式两大主流,马萨式是由法国传来,在19世纪的欧洲十分盛行,在台的经典案例为:台北宾馆、旧台南市政府等。这类建筑多为政府机关所有,只有极少数的是私人住宅。另一种是巴洛克式建筑,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在17世纪的欧洲极为流行,在台湾当地也是较为常见。西洋式建筑主要是以木梁柱结构,空隙之间用砖块填满。从外形来看西洋式住宅的屋顶比日式风格的屋顶还要更高一些,通常使用半四坡屋顶和人字形屋顶,还有很多是使用红瓦所铺设的,和传统的日式建筑的黑色屋顶还是有较大的差异。窗户方面,西洋式建筑多为上下式的开窗模式,有别于传统日式的左右推拉窗。从墙体的角度看来,西洋式建筑是没有办法直接从墙上看到建筑的柱体结构的,多数都将柱子用墙砖覆盖起来,形成墙内部的暗柱。在空间分布方面和洋式住宅有上下层式和左右分布式两种房屋结构。上下层式和洋老屋一楼是砖和钢筋混凝土材质的,而二楼则使用木头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墙面也是沿用了传统日式建筑的雨淋板外墙。左右式建筑多为传统日式住宅旁边设置洋馆,白天在洋馆接待客人,晚上回归日式生活。
(三)台湾老街屋
在台湾还有一种不得不提的老宅类型,那就是台湾街屋。台湾的街屋的形成主要和产业及交通有很大的关联,街屋多半出现在港口河岸或是山地与平原交汇处的货运集散处,或是位于交通便利、人货容易进出的地方。房屋就建在道路的两旁,跟随着道路的延伸所建造,建筑本身同时具有商店和住宅两种功能。
纵观历史的发展台湾老街屋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闽南式街屋、洋楼式街屋、巴洛克式街屋以及我们现代日常可见的现代主义街屋。闽南式街屋主要特点为红色墙砖,瓦搭出的屋顶,木门窗以及屋檐下有骑楼。洋楼式街屋的特色是以两层式的红砖楼房为主,在屋顶上有女儿墙,墙上有栏杆,窗户多为拱形。巴洛克式街屋是日治时期最为流行的街屋形式,墙面多为水磨石铺面,在街屋的顶部有立体的山头,山头上有华丽的装饰纹样,外观相较于前两种街屋要华丽许多。最后一种就我们现代随处可见的现代主义式的街屋,现代主义街屋注重街屋的实用性,追求简化。
(四)公寓老屋
在六七十年代的台湾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口也开始高速增长。原本的住宅开始越来越不符合使用需求,由于台湾的面积并不大,又不能大量建造新的住宅,所以房子开始向更高方向发展。由于台湾整体土地面积相对较小,所以各地文化风俗也并没有太大差异,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上述旧建筑类型基本上可以概括其较为常见的旧建筑类型。
在50年代,美国的建筑思维已经开始影响到台湾的建筑风格,台北的联合新村、光复新村都是在美国建筑风格影响下建造而成的。而如今台湾较有代表性的旧建筑再利用有:2000年6站台中市的 “二十号仓库”正式改造完成对群众开放,其前身是台铁仓库。20号仓库位于台中火车站后站,是铁道仓库艺文再生计划中的首站。2002年7站台北西门町的“西门红楼”剧场正式向民众开放。其位于台湾台北市万华区,在台湾日治时期俗称八角堂,紧邻西门町徒步区。建筑为两层高的直辖市定古迹红砖洋楼,其外观为每正立面8米,1908年所建。2003年蒋介石的故居“草山行馆”经过重新改造变成“草山文化行馆”也正式对民众开放。花莲的“a-zone花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台湾五大文化创意园区之一,其所在地曾是花莲酒厂的厂房。在闲置多年之后,旧花莲酒厂厂房规划为现在的花莲文化创意园区,并于2012年对民众正式开放。
三、结语
老建筑在城市這个有机体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载体,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一个时间的载体,甚至,许多建筑是现代人的一种情感寄托。正是因为一座城市中的旧建筑,使得这座城市有了过去,有了历史。当我们试着去读懂一栋栋老建筑的同时,我们也逐渐揭开了那个时代的面纱。目前我们国家有许多的旧建筑,在我看来我们的政府多数是将有文物价值的旧建筑悉数保留,而很多民居或者是老的家属区都难以逃过拆迁这一劫难。可是民居也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我们要积极利用好这些建筑,并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改造,使各种风格的建筑都多少保留一些在城市这个有机体中,并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使我们的城市历史发展延绵不断。
参考文献:
[1]漂亮家具编辑部.老家屋诊疗所[M].台北:麦浩斯出版,2016.
[2]张素雯,李昭融,李佳芳.老房子,活起来[M].台北:原点出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