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环境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
2017-12-01陈晨
陈 晨
对接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环境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
陈 晨
目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偏离社会职业岗位和高职教育的目标,职业技能无法满足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不能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本文以改革的指导性原则,以专业技术岗位的本质及人才培养的规格分析为研究依据,立足本源,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科研研究,全面而深入地设计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环艺专业课程体系,突显高职环艺专业的教育特色,为环艺专业教学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做出探索。
职业能力 高职 课程体系 环艺
职业能力可以定义为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这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仅需要娴熟的职业技术能力,同时还须养成相关素质。
随着建筑装饰行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一方面,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及工程管理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供给不足;另一方面,高职人才培养院校技艺不精,实践能力不强,职业能力较弱。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明显错位。
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和社会职业岗位的现状表明,建构对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体系势在必行。这也是适应技术发展趋势和当代经济的教育思想的革新。
一、 革新高职环艺课程体系的指导性原则
1.突出高职特色,与就业接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高职教育担负着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和责任,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职业技能,这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所在。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的这种根本属性决定了建构课程体系首先应遵循的这个指导性原则。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攀升,人才质量与规格也在不断变化,每年对本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数量达万人以上。为地区经济高速发展提供创新人力的支持,已是高职院校不容推卸的历史责任,也成为高职教育的最大原动力。
2.整合课程结构,着重合作,全面服务文化产业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现代社会对高素质技术应用人才的要求是懂知识、有技能。对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最行之有效的途径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课程建构与实施的基本原则,也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双元制、MES、CBE等课程模式都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职业教育课程,也都是通过校企合作来构建的,行业、企业专家的共同参与是课程建构中的重要推手。通过合作办学,整合资源,带动产学研,驱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进而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二、高职环艺专业职业调查与岗位分析
1.区域产业、职业岗位背景分析
文化产业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高端专业人才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高端艺术设计人才对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苏州市2017年度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显示,建筑工程、景观工程、项目工程管理等岗位的高技能人才依旧紧缺。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标准分类及中国建筑装饰骨干企业岗位设置现状分析,高职环艺设计方向培养的毕业生初始可就业于与环艺设计、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室内外空间环境创造相关的岗位。基于技术职务之分,其培养工种有环艺设计员、助理环艺设计师、绿化植物设计员等十几种,未来可发展的职业有环艺设计师、绿化植物设计师、项目负责人、设计总监等几十个岗位。毕业后可在设计研究院、工程公司、地产公司等相关行业企业从事工作。社会需求度逐年提升,且从业人员待遇颇高。行业前景可观,由此也带来高技能专业设计人才缺口凸显。
2.职业岗位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分析
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名企江苏红蚂蚁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将“以设计带动施工”立为公司发展之本,重视设计理念和施工工艺的有机结合,推行设计与施工管理课程体系,培养既懂设计又能融入项目全局的复合型人才。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应打造与行业相对应的适岗人才,培养他们具备设计构思能力、设计表现能力、设计管理能力、项目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职业能力。[1]
三、对接职业能力培养,环艺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策略
综上所述,从环艺专业的职业特征和技能知识要求出发,以培养新型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具有创新与设计、管理与创业等复合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线,结合区域经济高速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力供给的实际情况,紧密对接职业岗位,设构高职环艺课程体系。
1.以高职人才培养为理念,搭建多元融合的专业课程结构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其核心思想是人才培养不但要关注学生初始就业的职业岗位能力需要,更应关注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建构应本着知识与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制定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融合的特色课程体系。
(1)“大平台+小方向”的双结合
围绕职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表达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模块将传统单元制课程素描、色彩、材料、设计基础等基础课程进行整合,按照职业能力训练的范围、难度、强度来分层设置课程,建构出工作室课程的基础模块。通过“大平台,小方向”的学习与训练,培养识材料、懂工艺、炼造型、有创意、会动脑等认知能力,夯实专业基础,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术能力既达到专业要求与职业岗位基础能力要求,又满足符合自身特点和兴趣的职业取向要求,并为专业进阶课程的教学提供支撑。
(2)“素质育化+专业技能”的双融合
通过纵向融合的方式,使得课程间相互补充和完善,相互促进和提高,不断扩充、强化学习的内涵和外延,达到质量、效益和发展三位一体的课程学习目标,解决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人文素养薄弱问题,突破以往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一味追求校企合作,却难以求精的尴尬。通过素质的养成形成一定的科学文化、专业基础和专业拓展等知识技能,为学生搭建文化素质与职业素质相融合的立体化、多元化的发展通道,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满足学生就业需求、未来发展并实现终身学习的社会效益。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建构了以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涵盖了理论知识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综合素质课程,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单一知识的传授以及过分注重技能的操作而忽略了学生个性特质的培养。构建了use课程结构,实现了理解力、学习实践能力和自我个性特质的多元融合。
2.以职业技能为基准,实现技能层进式学习路径
在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导下,以职业岗位、专业岗位群的各项技能为基准,设构出每个阶段所对应的课程内容,并具体分析每个阶段课程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进而对其进行整合,由此形成对接本专业职业技能标准的学习路径。
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系3年学制为例:
第1学年:以设计基础和技能基础为主要学习内容,在大基础平台模块课程的综合训练下了解环艺专业所要求的关于材料与工艺的知识,同时具备基础的审美素养。
第2学年:升入校企合作工作室学习。这一阶段以设计创意与设计流程为主要学习内容。课题设置引入项目,采用企业、行业的真实项目与虚拟项目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实际项目的设计流程、设计解决方法、本专业的政策法规和相关设计技能,进而提高设计的创意能力和深化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步明确自身的专业方向,较好地掌握和运用各项专业技能,并主动选择专业方向领域的课外研修,为进入专业方向课程学习和顶岗实习奠定良好基础。
第3学年:进入专业方向课程学习和顶岗实习的准就业阶段。依托校企合作工作室,学生在工作室中完成项目课程,强化项目的运作能力、工艺技术水平和技术操作能力,促进职业素质养成,逐步与就业接轨。
3.以社会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实现课程设置的市场化
(1)校企联合开发重点课程
充分发挥企业优势,依托企业制定专业重点课程,根据职业岗位标准,衔接课程内容。依据环艺专业职业岗位能力与知识要求确定核心能力,再依据核心能力确定核心课程。基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将行业职场中的典型项目任务转化成课程内容,学生参与项目的全过程,从项目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主动获取知识,掌握各种技能。[3]
(2)教学模式企业化
以各工作室为基本框架构建教学群,将生产和教学自然衔接,实施工作室、实训室、教室三位一体,依托“在校工作室”和“驻企业工作站”,引入企业运行管理模式,实现职场与教育的对接。上学即企业上班,上课即职场上岗,身份互融,教学过程、实践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联系,课程设置紧密对接企业项目,对接竞赛,对接社会实践,对接创新创业。
4.以职业综合能力为要求,实现课题形式的双线并轨
电梯轿厢设计(作者:陈晨)
基于“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要求,形成以技术技能为支撑的项目教学和研究探索为方法的主题教学双线并轨的教学方法。在课程设构中,用主题教学方法开展项目教学,将不同深度和广度的知识合理划分,设置进每个教学模块之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在主题课程与项目课程间适当切换,有针对性地设置知识点、课程重点和设计练习,使所有知识点和技能点相互关联又逐渐深入,培养职业综合素质,提升职业迁移能力,实现向职业人的有效转变。
结语
高职课程建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这项工程,形成科学而全面的认识极为不易。作为研究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科研研究,将适切的教学方法与实践成果结合,为革新高职环艺专业乃至艺术类的课程结构形态提供一定的参考。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通过革新课程结构,高职环艺课程教育培养出来的新一代学生具有高学识、高技能、高品格,在工作中能够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地完成任务,为行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1][3]王淑云.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艺术院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2] 管平,胡家秀.高职院校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高等教育研究.2013(2).
[4] 曾惕惕,夏耀辉,陈国康,黎喜驰,吕振海,许林,宛明珠,赵静歌,罗坚娥,吴莲,王际华,裴均科,“基于工作室分类分岗”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
[5] 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6] 管平,胡家秀.职业发展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刍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94-96.
[7] 张岐.以能力为本位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研究.广东技术学院学报.2008(2):38-42.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准批文号:16000Z07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课题准批文号:0/2015/03/052;2017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阶段研究成果]
(陈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