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苏式方笼形制结构的“合体性”和科学性

2017-12-01

关键词:养鸟苏式鸟笼

袁 牧

试析苏式方笼形制结构的“合体性”和科学性

袁 牧

作为养鸟器具,鸟笼需要具备牢固实用和赏心悦目的双重功能。在形制上,苏式方形鸟笼主要从环境空间的角度出发,以建筑体量和室内家具为参照来寻求最佳的“合度”比例和“合体”法度。在结构上,方形鸟笼与中国传统建筑立柱和圈梁结构同理,在组件的连接上,也与传统家具榫卯和建筑斗栱连接相似,从而使苏式方形鸟笼形制和结构达到了牢固与美观的高度统一。

方形鸟笼 形制结构 合体性 科学性

人类文明的建立与生活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游牧狩猎到最终定居,人类走过的每一个脚印都是在与动物的交互叠印中前行。制服并驯养动物使人类登上了生物链的顶端,豢养并观赏动物让人类跨越了物质的鸿沟而步入了精神的殿堂。观鸟赏笼就是人在与鸟的互动中通过对鸟笼的观赏把玩而达到的一种别样的精神享受。笼原本是鸟的房舍,做得精美了,便成了鸟的琼宫。严谨的形制、细腻的工艺、精美的装饰,人们观鸟、赏笼,慢慢地,笼便从养鸟的器具中分离出来,而生发出观赏的新功能。

一、由“笯”演化而成的“金丝笼”

鸟笼是养鸟的器具,其产生究竟始于何时?养鸟的人大多相信鸟笼出现于唐朝。之所以有如此之说,或许是由李世民爱养鹞鹰的故实而生发的联想。鹞鹰是一种以捕食小鸟为主的猛禽,生性狂野倔傲,其饲养方式与一般以观赏为主的小鸟不同,因而其笼具也绝非我们所熟悉的“鸟笼”。笼养鸟儿始于唐代之说并非空穴来风,唐代诗人裴夷直就曾有一首揶揄鹦鹉学舌的诗:“劝尔莫移禽鸟性,翠毛红嘴任天真。故今漫学人言巧,解语终须累尔身。”从诗句中不难看出,至少到唐代时期就已经有了驯养鹦鹉的习尚,自然也少不了养鸟的笼子了。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看,笼具养鸟的历史应该始于人类开始驯养禽鸟。在中国,用笼养鸟的历史至少始于两千多年前,这一点可以在屈原《九章·怀沙》“凤凰在笯兮,鸡鹜翔舞”的文字中得到印证。据《说文解字》注释,“笯”为“鸟笼也”。或许两千多年前的“笯”并不精巧,抑或更像鸡笼,但终究是一种蓄养禽鸟的器物。

战国以后,关于笼养鸟的记载逐渐多了起来。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和“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各有一篇《莺赋》,均提到了笼养赏鸟的事情。曹丕在《莺赋》前感言:“堂前有笼莺,晨夜哀鸣,凄若有怀,怀而赋之。”王粲也在自己的《莺赋》中感慨:“览堂隅之笼鸟,独高悬而背时。虽物微而命轻,心凄怆而愍之……”如果诗词中喻物言情的文字还过于感性,无法勾勒出鸟笼形象的话,那么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代《鹊踏枝》曲子词“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至少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金笼”。当然了,诗词是高度概括夸张的文学语言,其在诗词中所说的“金笼”未必就是真的用黄金打造,而应该是指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制作精良的鸟笼。用“金笼”来形容鸟笼的精美并非只有唐代,宋代欧阳修亦有一首《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在欧阳修诗句中再次出现的“金笼”,其实就是一只美丽奢华的鸟笼,诗句中的“金笼”或许就是后来白话文文学作品中的“金丝笼”吧。

鸟笼逐渐从养鸟的器物转变为观赏品,大约是在唐宋以后。宋室南迁,我国自上古以来一直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南移,偏安一隅的南宋不仅得到了修身养性的片刻安宁,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也得到了多样化发展,以至于在文学艺术和赏玩畅神方面出现了畸形的繁荣。在鸟笼制作方面,南宋高宗时期的詹成就是风标独著的名家。“詹成者,高宗朝匠人,雕刻精妙无比,曾见所造鸟笼,四面花板,皆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悉俱备,其细若镂,而且玲珑活动,求之二百余年来,无复此一人矣。” (元·陶宗仪《辍耕录》)从元代陶宗仪在其《辍耕录》的这段文字记载中我们至少可以弄清楚两件事:第一,最晚至南宋高宗时期鸟笼制作就已经非常精美,陶宗仪在《南村缀耕录》高度评价南宋艺人詹成的鸟笼:“二百余年来,无复此一人矣”。詹成制笼不仅选料考究,工艺精湛,更是将竹雕刻工艺运用到鸟笼的装饰中,使其超越了养鸟的实用功能而成为名副其实的把玩艺术品。第二,“曾见(詹成)所造鸟笼,四面花板”的记载则明确地说明了至少在近八百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四面花板”的方形鸟笼的形制。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深究,那就是詹成何地人?有文章中说他是苏州人,不知道此语出于何处?与《鸟笼的把玩与鉴赏》作者姜晋先生沟通也不甚其详。如果詹成是苏州人,那方形鸟笼为苏州人创制则顺理成章,如果他不是苏州人,这也并不影响方形鸟笼成为“苏作”鸟笼的范式经典。

图1 、沈周·青园图(局部)

虽然詹成究竟是否是苏州人的问题还有待考究,但八百多年的风霜雨露并没有朽蚀其所作鸟笼“精妙无比”的艺术魅力,如今,曼妙玲珑、轻巧秀美的文化基因和精湛细腻、精雕细琢的技艺还一直延续在当代苏式方形鸟笼的制作中。

二、鸟笼形制因地制宜

玩鸟的人都知道,鸟笼有两种主要的形制,一为方形,二为圆形。这两种不同的形式分布于南北两个不同的区域。南方鸟笼以苏州为中心,遍及江浙安徽一带,以方形和方形的变体“官印”形为基本造型。北方鸟笼以京津为中心蔓延至华北、西北、东北及中原地区。北方鸟笼以平顶、圆形为主,挂钩大多是四角爪钩。在选料上,苏式鸟笼以南竹为主,兼作其他如木、牙等材料。北方鸟笼以坚固实用为宗旨,在选料上虽然也离不开竹、木等传统材料,但也经常使用藤或牙等材料。

南北鸟笼不仅在选材上各有偏重,而且在造型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果说鸟笼选材因地制宜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在造型上出现的南方北圆现象就让人费解了。笔者曾就此问题请教南笼业内师傅,他们的解释是:苏式鸟笼以养绣眼为主,故要小巧玲珑,因此做成方形。如果仅从所养鸟型大小的角度来解释两者之间的差异的话似乎不通,因为方笼也可以适当放大,圆形鸟笼同样可以做得精致小巧。再说北方圆笼也有体积小巧者,如靛颏笼,现在通用的标准尺寸宽为29.5cm,高为21.5cm。而50年前其宽度还要比现在整整少1.5cm。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南方北圆形制的差异呢?

要解析这个问题,还要从造物原理和造物理念这两个方面切入。

人类造物的基本原则是功用。例如鸟笼,最初的目的就是豢养飞禽。当解决了养鸟问题后,就需要解决在赏鸟过程中笼子的美观问题,因而就有了“金笼”。由粗糙进入精细,由实用走向美观是农耕时代手工造物的一般规律,这也是工艺美术的基本属性。

手工造物之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为工艺之美、二为材质之美、三为装饰之美、四为造型之美。在手工造物美的这四要素中,如果从视觉感知的强弱程度上进行排序的话,则是造型第一、装饰第二、材质第三、工艺第四。造型之于造物,如同人的体型,身材漂亮的总能够鹤立鸡群。在器物造型上,如果从个体的角度上来考虑的话,造物的大小形状以及各个部位之间的比例关系都需要“合度”,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强调的“人体工程学”设计原则;如果从空间的角度考量的话,任何物体的形状、尺度和体量都不是孤立的,它是某一特定空间中物与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果,只有与周围空间关系相互协调“合体”才能够统一和谐。古人造物,不仅精斟细酌于个体的功用和造型,更是仔细揣摩物体与空间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相互让就关系,从而推敲出“合度”的比例与法度,“合体”的形制和结构。如苏州“明式家具”的每一件产品,哪一件不是人与物、物与建筑、建筑与空间之间精巧磨合而成的和美之作。

松鼠采葡萄款冰梅顶象牙绣眼笼-颜虎金

图2 、竹制方笼·陈传发

苏州人造物,不仅追求“合度”,更考究“合体”。一本诞生于明代,由文徵明曾孙文正亨撰写的专门指导那些“每经鉴赏,出口便俗,入手便粗”的新贵们如何鉴赏雅玩的教科书《长物志》,不仅用十二卷的篇幅,事无巨细地讲解了各种器物的来历、品种、品性、造型、形制、材质和把玩,还明确地讲到了器物与空间大小和环境位置关系的重要性:“几塌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苏式鸟笼的方形造型正是遵循了“几塌有度”的造物原则以及“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的苏式美学原理的典型代表。

江南人多地少,苏州更是人口稠密,其建筑体量空间都不大,尤其是一般民居,更是鳞次栉比紧凑小巧。在窄小紧凑的建筑空间中,只有简洁精致,线条流畅,少纹寡饰,“精而便,简而裁”的家具才能与之融为一体,如此,便诞生了苏式家具。想象一下,在如此有限的建筑空间和以直线条为主的苏式家具环境中,只有同样素雅简朴,精巧玲珑的直线条方形鸟笼才能与之和谐合体。其实,就家具与建筑和环境空间的和谐关系而言,我们可以在许多唐宋以来的古代画家作品中找到形象例证,在明代苏州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的画中更是比比皆是。试想一下,在沈周《青园图》(图1)的室内环境中,是摆设一只与周围紧凑的建筑空间和简洁的家具线条相协调的方形鸟笼合适,还是圆笼更协调?同理,北方的圆形鸟笼也与其体量高大的建筑空间和粗犷宽大、雍容华贵、以圆弧装饰线条为主的家具相吻合。由此可见,南方北圆形制的形成是由其人文环境和造物原理所决定的。

三、苏式方形鸟笼结构的科学性

苏作工艺精致细巧,其精巧甚至让人有不敢触摸之感。苏式方形鸟笼江苏省非遗传承人颜虎金师傅制作的鸟笼小巧玲珑,细细的笼丝、精致的纹饰,拿到手上似有一种随时可能散架和折断之虞。调研中笔者毫不掩饰地与颜老提出了对鸟笼牢固度的怀疑。颜老二话不说,顺手拿起阿姨刚刚买来的一袋十公斤大米放在笼子上,单薄的笼子纹丝不动。看到笔者惊愕的样子,他颇为得意地说:这算不了什么,按照老行规,笼子如果不能承受四五十斤重的分量是不合格的。

貌似柔弱的苏式方形鸟笼为什么如此坚固?究其原因还在于它方形的形制和框架式的结构。

图3 、扎接

苏笼舍圆为方,用十二条粗实的竹丝柱结构成一个方形或方形的变体,上部微收貌似“官印”的框架,形成一个四边均等受力的整体,无论竖放还是横放,起支撑作用的四根立柱都可以承受并分散来自不同方向的外力。北方圆形鸟笼则不同,在造型上它是一个柱状体,支撑柱状体的仅仅是细细的笼丝,与苏式方形鸟笼的最大差异就是缺少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起支撑作用的支柱。圆形鸟笼为什么不增加立柱支撑以增强牢固度呢?这主要还是从观赏的整体性考虑。试想一下,如果在原本均匀统一的笼丝中增加四根粗壮的立柱的话,作为观赏物的鸟笼立即变鸡笼了。而方形鸟笼的四边恰好解决了牢固和美观的问题,可见古人在方形鸟笼设计中的智慧。

为了加固整体,苏式方笼还在四周分别附加了上二档、下二档和中圈等三条横圈,用以固定笼丝分散外力。苏笼的这三档横圈与木结构的古典建筑异曲同工。建筑立柱上的横梁不仅起稳定框架结构的作用,还分散了来自不同方向和角度的外力。建筑学家研究证明,在框架结构中每增加一圈横梁就可以多承受大约百分之十左右的外力,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中国古代建筑历经风吹雨打地震摇晃,虽然墙体倒塌,主体结构依然矗立的原因。苏笼的三圈横梁与建筑横梁的原理一样,是其牢固的基础。(图2)

从工艺制作的角度看,方形鸟笼比圆形鸟笼要多出切料、整形、搭接等工序,且组装拼接的技术难度也比直接穿连笼丝要大,自然用工也要多。为什么苏州工匠舍易就难制作方笼 ?其一就是为了与空间、建筑和家居环境相协调,再者则是从牢固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角度考虑。

苏式方形鸟笼之所以牢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丝弦(金银丝)拼接工艺。方形鸟笼的拼接如同中国古典家具中的榫卯和建筑中的斗拱结构,连接的不同部件在稳定的状态下是一个咬合紧密的整体,在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连接部位留下的细微缝隙可以合理支配并分散来自某一个角度的不均衡外力,在其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使其达到平衡,从而稳固了整体结构。方笼是由十二根立柱采用丝弦连接拼装而成,连接处不仅在不经意间留有细微空隙,而且丝弦(金银丝)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弹力和韧性,可以有效地消减一些外力,即使笼体受外力变形也不会折断。(图3)

手艺是人与自然交流的语言,也是改造世界、提升自我的方式,一代代人在劳作中积累起来的智慧建立了人类的文明。苏式方形鸟笼虽小,鸟笼中的学问并不小。

编者按:苏式鸟笼是我国传统鸟笼技艺的代表,它采用方形设计,精巧耐用,高雅美观,又饱含一种文人气息,如今已成为苏州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期苏作工艺栏目刊用了三篇有关苏式鸟笼设计与文化的论文。其中两篇分别从苏派鸟笼的形制结构和发展历程两个不同的视角切入;另一篇《口述非遗》是从非遗传承的角度对苏派鸟笼当代传承的记录。

(袁牧,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养鸟苏式鸟笼
苏式美酒——惠泉
打开一扇窗,读懂苏式生活
园林美——童眼里的苏式家具
鸟笼逻辑
鸟笼
古董鸟笼:欣赏收藏两相宜
老人的爱鸟不宜放室内
该不该养鸟
养鸟风俗文化与鸟具收藏
鲁王养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