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在治疗冠心病中的应用效果评析
2017-12-01李春
李 春
(浙江省宁波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一三医院 浙江 宁波 315040)
综合护理在治疗冠心病中的应用效果评析
李 春
(浙江省宁波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一三医院 浙江 宁波 315040)
目的:探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 果。方法:选取近期某院收治的83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密封信封不透光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传统组和综合组。为传统组的41例患者进行传统护理,为综合组的42例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然后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护理的效果、不良情绪的发生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收缩压的水平、心率、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及生活质量。结果:经护理,综合组患者的收缩压、心率、心绞痛的发作频率、生活质量评分、接受护理的总有效率、焦虑的发生率、抑郁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优于传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显著,可消除其不良情绪,降低其心绞痛的发生率,改善其心率及血压的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
冠心病;综合护理;不良情绪;不良反应;生活质量
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改善该病患者预后的关键。在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是帮助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措施。为探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某院对近期收治的部分冠心病患者进行综合护理,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8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某院收治的83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密封信封不透光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传统组和综合组。综合组中共有42例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22例(52.38%),女性患者20例(47.62%);其年龄为51~78岁,平均年龄为(62.34±2.17)岁;其体重为42~76 kg,平均体重为(54.17±10.13)kg;其病程为1~12年,平均病程为(5.67±0.15)年。传统组中共有41例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22例(53.66%),女性患者19例(46.34%);其年龄为51~76岁,平均年龄为(62.01±2.36)岁;其体重为42~75 kg,平均体重为(54.36±10.45)kg;其病程为1~12年,平均病程为(5.61±0.25)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某院住院,并用药进行治疗。同时对传统组患者进行传统护理,具体的方法是: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各项治疗。告知患者用药的剂量、时间,监测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告诉患者不可做剧烈的运动,避免用力排便等。调节患者病房内的温度、湿度及光线,尽量使其感到舒适。对综合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具体的方法是:1)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为患者说明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症状、预后等,提高其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水平,使其更好地配合治护工作。护理人员耐心地倾听患者的主诉,满足其合理的需求。支持和鼓励患者,帮助其树立继续进行治疗的信心。2)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让患者遵循少食多餐的饮食原则,食用低盐、低热量、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让患者戒烟、戒酒,不食用咖啡、浓茶等有刺激性的食物。让患者定时排便,避免用力排便。为排便困难的患者进行灌肠或使用缓泻剂。3)对患者进行运动指导。根据患者的病情为其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可以让患者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运动,每次运动的时间为30 min左右。避免患者进行剧烈的运动。对病情处于稳定期的患者,可指导其进行适当的体力劳动,以不引发心绞痛为度。让患者避免屏气用力或进行竞赛活动,以免其精神过度紧张。4)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向患者说明药物的用量、使用时间及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等。使患者明确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5)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冠心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等。告知患者坚持合理膳食、规律作息、合理运动及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对预防其病情的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文化水平较低的患者进行一对一的讲解。为文化水平较高的患者发放健康知识手册,或让其听健康知识讲座、看健康教育视频等,并为其答疑解惑。6)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对病情处于急性期的患者进行严密的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其心率、心律的变化。观察患者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的情况。若患者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立即向其主治医生汇报,并准备好除颤器、起搏器等急救设备。
1.3 观察指标和护理效果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在护理前后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心率、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并使用Stewart生命质量调查量表评价其生活质量。调查量表共有36个问题,8个生存质量因子。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生存质量越高。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护理的效果。显效:经护理,患者心绞痛发作的次数较护理前减少80%以上。有效:经护理,患者心绞痛发作的次数较护理前减少50%~80%。无效:经护理,患者心绞痛发作的次数较护理前减少50%以下。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处理,患者的收缩压、心率、心绞痛发作频率及生活质量评分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患者接受护理的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接受护理的效果 经护理,综合组患者接受护理的总有效率高于传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心率、心绞痛发作频率及生活质量评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心率、心绞痛发作频率及生活质量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心率、心绞痛发作频率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所改善,且综合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的程度均优于传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接受护理的效果
表2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心率、心绞痛发作频率及生活质量评分(±s)
表2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心率、心绞痛发作频率及生活质量评分(±s)
注:#表示与护理前相比,P<0.05;*表示与传统组护理后相比,P<0.05。
组别 时期 收缩压(kPa) 心率(次/min) 心绞痛发作频率(次/周) 生活质量评分(分)综合组 护理前 165.37±15.72 95.95±4.92 3.97±1.72 72.37±11.72护理后 143.18±12.71#* 73.22±3.59#* 1.08±0.26#* 93.18±8.71#*传统组 护理前 163.95±15.16 95.75±4.91 3.85±1.16 73.95±11.16护理后 150.43±15.29# 83.11±5.94# 2.28±0.12# 83.43±12.29#
2.3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经护理,综合组患者焦虑的发生率及抑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中有3例(7.32%)患者发生了心律失常,有2例(4.88%)患者发生了心肌梗死,有4例(9.76%)患者发生了浮肿;综合组中有1例(2.38%)患者发生了心律失常,有1例(2.38%)患者发生了浮肿。综合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传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n(%)]
3 讨论
冠心病即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该病的发病率及致死率均较高。患者的饮食不合理、工作压力大、吸烟、运动量少等均是导致其发生该病的因素。目前,临床医生主要对该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让该病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因此,在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应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从而帮助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提高其遵医行为。综合护理是指从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用药指导、饮食护理、运动指导等多个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的一种模式。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可有效地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加强其遵医行为,帮助其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和行为习惯,从而改善其预后。
总之,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显著,可消除其不良情绪,降低其心绞痛的发生率,改善其心率及血压的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
[1] 陆新芬,严忠慧.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1):128-131.
[2] 史宇颖,范琳琳,耿桂灵,等.结构化健康教育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及终末事件影响的系统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4):235-240.
[3] 周心宇.门诊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与抑郁情绪相关性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5,28(7):85-87.
[4] 吴彩虹,李岩,吴华,等.四肢联动训练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11):853-855.
[5] 熊琴梅,周琼琼,刘勇,等.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3,25(z1):118.
[6] 李三英,石素珍,林能波,等.综合护理对冠心病便秘患者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6):25-26.
[7] 张红丽,刘海荣,王媛,等.综合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4,24(10):143-144.
[8] 刘德芳.综合护理对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12):209.
R473.5
B
2095-7629-(2017)4-01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