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社交“各个分量表上的得分进行性别差异分圈层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境与化解
2017-12-01朱绍勇
朱绍勇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社交“各个分量表上的得分进行性别差异分圈层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境与化解
朱绍勇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名副其实的“微时代”。高职学生借助“微媒介”在网络社交的过程中,基于不同的圈子产生了“圈层化”现象。“圈层化”在对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其相对独立性、封闭性、不可预知性等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鉴于此,高职院校需要以整合校园“微平台”为基础再造圈层,以转变微传播方式为抓手融入圈层,以加强微信息监控为保障净化圈层,切实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和目标的实现。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圈层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学生交往的场域空间,特别是伴随着微信、微博、QQ等微媒介的普遍化应用,我们正进入“微时代”。微时代高职学生交往产生了“圈层化”现象,一方面“圈层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正如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圈层化”内隐的封闭性、不可控性、不可预知性等特点,也容易为一些负面信息提供庇护,并由此带来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难题。2016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1]为此,“微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正视高职学生交往“圈层化”现象,并及时加以正确引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规避其不良影响。这已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1 新环境:微文化的兴起及其影响
《2017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2016年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 299万人,增长率为6.2%,我国网民规模已经相当于欧洲国家人口总量(见图1)。其中,走在时代最前沿的大学生是网民群体中占比最大的群体。根据有关的研究表明,微信、易信的使用率几乎超过85%。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名副其实的“微时代”。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冠以“微”的头衔,从微信、微课、微博和微小说,到倍受青睐的微视频、微电影、微旅行、官方微博,“微”事物“接力赛”般地登上互联网的广阔舞台。在这样的背景下,“微文化”以便捷、通俗、个性、动态等优势成为一种新兴文化形态,其去中心化、碎片化、即时化的传播方式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这一群体而言,微文化的兴起,一方面,主要是由于移动终端4G信号的启用、WiFi的广泛覆盖和移动技术逐步成熟为该群体提供了优质便捷的上网环境。同时,智能设备日趋普及也促进了该用户群微文化的形成。另一方面,“95后”高职学生群体思维活跃,特别容易接受新生事物,通过微信和微博等方式抒发情感已成习惯,微文化圈内有对兴趣话题的调侃,也有对社会百态的评议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在微文化生态下,基于互联互通的特点,其对高职学生群体最大的影响就是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刷存在”的互动需求与“被关注”的表达需求,使他们感受到线上线下、网络与现实的互动乐趣,感受到“社会人”的存在价值,同时在参与社会活动中不断增强认同感和成就感。
图1 我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 新特征:高职院校“圈层化”现象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中的人,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无论是现实社会或者网络社会,人在本质上都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2015年全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互动交往与网络社交是大学生高情感性、低工具性的主要的网络应用类型。互联网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在网上重新编织成一个个新的“网络关系”,可以使交流更加快捷便利,由此虚拟空间便被切割成许多小圈子。大家在网上可找到“失联”多年的朋友,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组建一个个新的“朋友圈”,甚至互不相识的网友也可以建立新的朋友圈。
如此,在大学生群体中便产生了基于网络的不同群体的文化圈层。我们以江苏省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职学生微媒介使用习惯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高职学生日常社交应用最多的媒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QQ、微信和微博。高职学生借助微媒介在网络社交的过程中,基于不同的需求、特征和联系等建立起QQ群、微信群等多样化的“圈层”。“圈层”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经济学领域,借用此概念,我们认为“圈层化”是在微空间交往中出现的一种“圈层”的趋势,即人们在利用“微媒介”进行交往中,出于定制化的信息获取、圈子化的个人社交、层级化的交互关系而形成的只在特定圈层进行信息交互的趋势与现象。随着网络的发展,这种趋势与现象将会逐步深化。特别是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多维性,每个高职学生都可以具有一个圈子,也可以同时加入几个圈子。于是,每个高职学生都以“我”为中心在网络中形成了许多不同层级的圈子,比如与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圈、生活圈、家族圈、朋友圈、同学群、购物圈等。他们通过这些圈子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彰显自己的个性。这种现象和趋势在微交往中显得尤为突出。例如,当下最普遍的就是在微信朋友圈中“各种晒”“各种说”“各种评”,在让微信好友浏览和评论的过程中增加了显示度和获得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微交往“圈层化”特征下的虚拟网络圈子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也逐渐渗透,并融入真实的生活圈子,导致一些非正能量的信息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三观”。
根据对“圈层化”内涵的分析,高职学生微交往“圈层化”现象具有四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是圈子自身具有相对稳定性。主体与客体在微交往中的关系大多是基于兴趣爱好结成,而不是利益关系,其内部结构更趋稳定,不会轻易消失或改变。比如,最受高职学生欢迎、使用频率最高的QQ群,圈内成员Q龄从几个月到十几年,QQ号基本是人人都有,有的甚至是多个。二是高职学生对圈子的选择具有自主性。学生组建圈子完全自主选择自主决定,活跃度也全部由自己决定。三是圈内信息的获取具有封闭性。学生在信息获取上具有一定的“免疫力”,这虽然避免了部分非正能量信息影响,但同样将部分正能量也挡在圈层之外。此外,长期被困在由大量圈内信息堆砌起来的信息围墙内,容易出现信息高度同质化、重复化的问题,造成由自由开放到自我封闭的异化。四是圈层信息的安全具有不可预知性。在同一个圈子内,圈子成员之间凭着信任感可以相互分享信息,容易成为谣言传播的“信任资本”。[2]更为严重的是,它们往往从一个圈子流窜到另一个圈子,给网络监管和信息安全带来隐患。
3 新挑战:“圈层化”引发思想政治教育困境
美国学者大卫·斯科特认为,社交媒体自身的特质就是“人们可以彼此分享见解、信息、思想并建立关系的在线平台”。[3]高职院校“圈层化”现象的产生体现了网络空间平台发展的特征,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基于不同需求建立的圈层本身固有的边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率的准入”提出挑战。微交往下个体所属的各个圈层具有不同的性质、特点和旨趣,这也决定了这些圈层之间具有相对明晰的边界。就高职学生而言,个体所处的圈层有着核心圈和边缘圈之分,核心圈层的影响较大。根据调查发现,高职学生的核心圈层除了基于课程学习刚性参与的圈子外,大多是基于同学关系、同乡关系、社团活动甚至游戏购物自主参与的圈子,有明显的标志性,这些圈子中的信息具有较强的生活和娱乐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主流声音的渗透和传播,更不用谈渗入之后的关注、接纳、内化等后续问题。微文化生态下的这种主流声音传播“沉默的螺旋”问题特别值得关注。其次,独立圈层信息的免疫功能隐含着对其他圈层信息的“排他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用的融入”提出挑战。圈层的相对稳定性和独立性特点有助于圈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也带来一个直接的问题就是圈子与圈子之间信息的隔阂。一方面,圈层自带的“免疫”功能在确保圈子专门化的同时也产生了相对其他圈子的“排他性”存在,圈层内相对封闭的信息传播形成了不容逾越的信息屏障,难以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共振”的价值和效果,给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实践落实带来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学生习惯在自己的圈层中决定信息受众范围,把信息分享给特定的人,这实质上是一种典型的封闭式定向传播,一旦高职学生在圈层内就某一错误倾向达成共识,他所带来的破坏性后果往往是难以挽回的。再次,个体圈层选择的自主性同时也意味着圈层转换的不可控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果的介入”提出挑战。圈子之间、圈层核心圈与边缘圈之间的相对开放性给主体圈层参与和变换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过滤和管理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特别是微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条信息的转发及评论极易累积成大量的数据。据2014年的报道,新浪微博一天新增2亿条内容总计50亿个词语,超过《纽约时报》60年词汇量的2倍。更为复杂的是,如果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学生圈层中“缺场”,或仅仅作为场中的非紧密关系存在,其对“网络异见”的监督和管理就会大打折扣,无法对高职学生的网络舆情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往往会错失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机。
4 新对策: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化解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职院校“圈层化”现象的产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生态失真、传播失语、监管失控等现实风险,务必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整合校园微平台为基础再造圈层,以转变微传播方式为抓手融入圈层,以加强微信息监控为保障净化圈层,切实保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和目标的实现(见图2)。
图2 高职院校“圈层化”困境化解示意图
4.1 整合校园微平台再造圈层,塑造学校新的圈层生态
随着智慧校园建设的推进,高职院校的网络平台越建越多,这些都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当然,要真正发挥这些平台的作用,还需要有效整合这些平台,满足学生对美好学习生活的需要,从而增强对高职学生的吸引力。一方面,做好校院两级微平台,努力形成新的网络交往圈层。以学校的官方微信、微博为例,除了发挥其新闻宣传作用以外,还可以将通知公告、办公学习、招生就业、缴费维修等与师生紧密相关的管理服务平台进行有机整合,为微交往下学校和师生之间的信息交互提供更加便利的渠道,这样也容易引起学生更大程度的关注,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途径塑造出新的圈层生态。另一方面,基于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特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要求和当前“95后”高职学生的特点,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生活需求、发展需求以及其他方面的诉求,不断丰富网络平台多元的资源供给,以能更好地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比如,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发在线开放课程、Mooc、微课等学习圈层,增强资源供给的针对性。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在微平台上有选择地推荐信息链接,引领学生在这些官方平台上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从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4]
4.2 转变微传播方式融入圈层,共建微生态网络生活场景
微时代微媒介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时空限制,进一步畅通了师生话语渠道,同时也为教师积极融入高职学生圈层创造了条件。一方面,作为交互主体之一的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改变交流姿态,多做学生的倾听者、疏导者、欣赏者,用更加民主平等的交往方式,用诚心去换学生的真心。实践反复证明,传统“传话式”的教育模式难以获得学生内心真正的认可,唯有“对话式”的教育方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这也是教育者由“圈外人”身份融入圈层的前提。另一方面,教育者特别是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的班主任、辅导员等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适应网络圈层新常态,克服固有的与学生划清界限、长期在圈层“潜水”等问题,做网络圈层的积极参与者,在交流互动中获得融入圈层的身份和资本。当然,考虑到偏低的高职师生数量比,要求教育工作者融入每个圈层,与每位学生建立网络联系是不太现实的,这就需要一定范围内的“精准融入”,做好与圈层管理员、圈层内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关键少数”的交流互动,在互联互通和深度融入的基础上,共建高职院校微生态网络生活场景,以此优化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全网育人的微文化生态环境。
4.3 加强微信息监管净化圈层,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当前,网络安全作为高职院校舆情监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学生微交往的“圈层化”本身并不会导致网络舆情问题,但圈层内信息的碎片化传播和无序化流动却是高职院校舆情事件发生的重要隐患,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会成为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风险点。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结合智慧校园建设,做好对学校各个层面微平台的全面监督管理,从技术层面筑牢“防火墙”,从面上净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圈层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关注微信、微博、QQ、论坛等不同圈层内学生的利益表达和诉求,从教育层面做好圈层内信息传播的安全预警。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多渠道、多方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注意网络交往圈层的“闪点”和“燃点”,并及时做好圈层内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疏通和情绪安抚等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问题解决方案。此外,在特定的圈层内,还可以有目的、有针对地对一些主流话题进行情境化、生活化的阐释和解读,在宣传主流思想“正能量”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归正和化解高职学生因理解、判断模糊或失误而引发的风险,真正发挥微媒介圈层育人的作用,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3.
[2]陈志勇.“圈层化”困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6(5):70-74.
[3](美)大卫·斯科特.新规则:用社会化媒体做营销和公关[M].于宏,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98.
[4]王贺.大学生网络交往“圈层化”的困境及对策[J].江苏高教,2017(3):94-97.
责任编辑:卢宏业
HigherVocationalCollegeStudents’SocialNetworking:IdeologicalandoliticalEducationWorkDifficultiesandSolutions
ZHU Shao-yong
(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uai'an 223003,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society is entering a real era of “micro-era”. With the help of micro-media, social network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has created a phenomenon of “layering” based on different circles. While it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ts relative independence, closure and unpredictability Sex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to a certain extent,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put forward new challenges. To this end, vocational colleges need to re-create the circle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ampus “micro-platform”, change the mode of micro-communic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integrate the monitoring of micro-information into the circle of purification to ensure the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oal.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gh rise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6.029
G642
A
1674-6341(2017)06-0084-03
2017-10-27
江苏省2015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15SJD721)。
朱绍勇(1980—),男,江苏盱眙人,讲师,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