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产业吸纳就业的特征与差异分析
2017-12-01郭建科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9
邓 昭,郭建科,夏 康,张 帅(辽宁师范大学 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9)
海洋产业吸纳就业的特征与差异分析
邓 昭,郭建科,夏 康,张 帅
(辽宁师范大学 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9)
基于海洋产业部门的发展现状,从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就业弹性系数方面分析了2005—2014年海洋产业部门的就业特征及差异。研究发现:①海洋产业部门的高劳动生产率和A值是海洋产业有利于吸纳就业的重要特征;②海洋产业部门间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性明显,与传统海洋产业相比,新兴海洋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高,就业人口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流动,强化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就业效应。③传统海洋产业在吸纳就业方面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新兴海洋产业吸纳就业的潜力在逐渐增强。④根据海洋产业部门吸纳就业的潜力和10年间平均就业人数将主要海洋产业部门划分为高度吸纳型海洋产业、中度吸纳型海洋产业、低度吸纳型海洋产业三种类型。
海洋产业部门;就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就业弹性系数
就业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局,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1]。“十三五”作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海洋产业及其就业将会进一步得到提升。科学分析我国海洋产业与就业的内在联系,促进海洋产业与就业协调发展,对完善我国的就业政策、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海洋产业就业作为新的研究领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Randall J E以美国港口城市为例,分析了美国海洋产业就业下降的原因[2];Fanny Douvere以比利时为例,分析了就业活动在海洋环境中的社会经济价值[3];Sambracos Evangelos说明海洋产业能有效带动就业及海洋工业的良好发展[4]。相比之下,国内学者对海洋产业就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陆海产业就业的对比分析。张耀光、栾维新参照陆域产业,从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方面论证了海洋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5,6]、海洋产业与就业的关系;张万鑫对海洋产业与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提出了海洋产业与就业发展的相关策略[7];毛伟基于CD生产函数,利用拉格朗日函数研究了中国海洋产业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海洋产业即期和长期就业弹性都较大,海洋产业能够有效促进就业[8]。在海洋产业就业的驱动效应方面,孙才志等对海洋产业就业变动的驱动效应进行了分解测度,并对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9]。对海洋产业就业的预测,崔旺来等对浙江海洋产业的劳动就业贡献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并预测了劳动力的吸纳能力[10];刘国军等研究了浙江省海洋产业和海洋产业部门的就业弹性,预测了未来浙江省海洋产业可吸纳的就业人数[11]。
综上所述,海洋产业就业作为新兴研究领域,国内海洋产业就业方面的研究相对匮乏。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借鉴陆域产业就业的测度方法,基于海洋产业发展现状,从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就业弹性系数等方面深入分析我国海洋产业部门在吸纳就业方面的特征及差异,以期为海洋产业就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产业实现的产值与该产业所吸纳劳动力数量的比值,公式表示为:
(1)
式中,Gi为第i产业部门产值,Ei为第i产业部门劳动力数量。根据劳动生产率公式可知,在一定的产值下某产业部门的劳动力数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在海洋产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测定海洋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需用产业A值,即:
(2)
式中,Gir为第i产业部门产值增长率,Lir为第i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若Agt;1,说明产值增速大于劳动生产率增速,即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仍能吸纳较多就业人口;若Alt;1,则相反[11]。
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在整个产业中,某一部门的产值比重与该部门劳动力比重之间的比率,它反映了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相对关系,即[12]:
(3)
式中,G为各部门总产值,Gi为第i产业部门产值,E为各部门总劳动力数量,Ei为第i产业部门劳动力数量。
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弹性是衡量经济增长引起就业增长大小的一个指标,即在某一时期内就业数量的变化率与产值变化率之比。具体到海洋产业的就业弹性,是指海洋产业的各个产业产值增长率每改变一个百分点所带来的就业增长率的大小。即:
(4)
式中, Eir为第i产业部门就业增长率,Gir为第i产业部门产值增长率。就业弹性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强;系数越小,说明该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弱[13]。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我国沿海11省市区海洋产业部门产值、增加值和就业人数作为基础数据,研究时间选取2005—2014年,数据来自2006—2015年的《中国海洋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公报》和《中国统计年鉴》。根据数据的可比性和可获得性原则,对数据进行了适当修正。
2 我国海洋产业及其就业现状分析
从海洋经济发展来看,10年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由2005年的17655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60699亿元,占GDP的比重由9.50%增长到9.55%,海洋经济的地位不断提升。同时,海洋产业就业人口由521万人增加到1213万人,占总体就业的比重由0.7%增长到1.57%。具体表现在:2005—2014年我国海洋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由300万增加到587万人,说明传统海洋产业在吸纳就业方面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海洋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海洋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由87万人增加到218万人,增长了151%。海洋第二产业中新兴产业由于具有技术密集、技术门槛高的特点,由134万人增加到177万人,增长幅度较小;而同期的陆域第一产业下降了29%,第三产业增长了30%,均低于海洋产业的增速。
就海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而言,海洋产业与其就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均有很大区别(表1)。海洋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的结构特征,海洋产业结构水平较高,2014年海洋第三产业增速达到16.78%,同时海洋第二产业增速也达到了7.03%,海洋第一产业增速最慢,说明沿海省份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协调。海洋产业就业结构呈现“一三二”的特征,就业结构水平较低。2014年,海洋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增长率为16.78%),海洋第三产业就业也实现了较快增长,增长率达到1.11%(高于海洋第二产业的1.08%),就业结构转型初见成效。
表1 2014年海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比重及增长率(%)
3 计算结果
3.1 海洋产业劳动生产率分析
海洋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与A值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使海洋产业部门就业空间容量具有差异性。其特征见图1、图2和表2。
图1 传统海洋产业劳动生产率
图2 新兴海洋产业劳动生产率
表2 2005—2014年海洋产业部门A值比较
具体来看,海洋产业劳动生产率由2005年的12.6万元/人增长到2014年的25.8万元/人,增幅达到104.8%。其中,海洋生物医药增长显著,由2005年的3.9万元/人增加到2014年的258.1万元/人,劳动生产率增长了66倍,这与我国海洋产业相关政策、发展方式和科技水平有很大关系。特别是2003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颁布,在财政、税收和技术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以此来继续提高海洋产业部门的发展优势。海洋油气、海洋盐业、海洋化工、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劳动生产率出现下降趋势,如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由2005年的235.8万元/人降至2014年的100.3万元/人,下降幅度为57.4%,下降明显,主要受技术发展所限和我国近海海洋资源日益枯竭影响,海洋油气、盐业等产业发展效益下降。整体海洋产业A值gt;1且较大,说明海洋产业吸纳就业的潜力较大。就海洋产业部门而言,海洋油气、旅游、渔业、船舶和交通运输业就业空间较大,劳动生产率A值gt;1,海洋油气、海洋盐业和海洋化工业就业空间较小,A值lt;1。其中,A值较大的海洋产业部门,无论在产值增速还是劳动生产率增速方面均提升明显。总体来说,海洋油气、旅游、渔业、船舶和交通运输业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益,还可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
3.2 海洋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海洋产业部门间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性明显,见图3、图4。总体来看,整体海洋产业呈现下降趋势,由2005年的5.5下降到2014年的2.5,说明1%的海洋产业就业人员创造的海洋产值由5.5%下降到2.5%。其中,海洋渔业、盐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分别由0.47、0.23降至0.34、0.08。即2005年1%的海洋渔业、盐业就业人员创造了0.47%和0.23%的产值,2014年则降至0.34%和0.08%,而其他海洋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平稳。此外,海洋生物医药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增长明显,说明单位就业人员所创造的产值在不断上升,主要原因是我国不断颁布相关海洋产业发展政策,在财政、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较大。其次,2005—2006年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等产业出现下降,从中可发现这些海洋产业多为直接获取或利用海洋资源,受自然环境影响大。随着近海资源的不断减少与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一些传统海洋产业必然受到影响。研究发现,比较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多为新兴海洋产业,说明新兴海洋产业产业结构好,技术水平高、产业发展效益好,而传统的海洋渔业与盐业,结构劣势突出、增长缓慢,整体经济效益呈现下滑趋势,这种经济效应是产生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之一。
图3 传统海洋产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
图4 新兴海洋产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
一般来说,当某产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时,会存在生产要素外流现象;反之,则会有生产要素的流入[6]。从海洋产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平均值来看,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的产业部门主要集中在传统海洋产业,大于1的主要集中在新兴海洋产业,这与新兴海洋产业经济效益优有很大关联。其中,新兴海洋产业中受影响最大的是海洋油气业(4.84),传统海洋产业受影响最大的是海洋盐业(0.17)。受此影响,就业人口逐渐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流动。与传统海洋产业相比,新兴海洋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
3.3 海洋产业就业弹性比较分析
从表3可见,相比全国和陆域产业,我国海洋产业就业弹性较高,说明海洋产业对就业人员的吸纳能力明显强于全国和陆域产业,且目前海洋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就业人员。从就业弹性变化趋势来看,海洋产业就业弹性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特别是2005年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海洋产业技术升级,海洋渔业、海洋砂矿、海洋船舶、海洋交通等传统产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2006年随着海洋产业发展规划与相关就业政策的实施,海洋产业就业人数逐渐回升。其中,2006—2014年海洋产业就业弹性呈现整体下降趋势,说明海洋产业增长对就业吸纳能力减弱,主要是因为新兴海洋产业部门多为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门槛高,对就业具有挤出效应,限制了海洋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的提高。此外,海洋产业就业弹性较高,但海洋产业部门间就业弹性差异性明显,吸纳就业潜力不同(表4)。
表3 2005—2014年陆海产业就业弹性对比
总体来看,海洋产业就业弹性为0.22,说明海洋产值每增加1%,就业人数就会提高0.22%,而全国和陆域产业仅为0.014%和0.012%。就海洋产业部门而言,与新兴海洋产业相比,传统海洋产业部门依然具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其中,就业弹性较大的是海洋油气、海洋化工和海洋盐业,海洋产值每增加1%,就业人数将分别提高1.483%、1.263%和1.116%。相比整体海洋产业的就业弹性(0.522),就业弹性较小的是海洋砂矿、海洋生物、海洋工程建筑业,这些产业部门产值增长明显,就业却出现负增长,说明这些行业吸纳就业不显著,对就业的挤出效应更强。这可能是由于新兴海洋产业部门资本、技术密集、技术门槛高的特点,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限。
表4 海洋产业部门就业弹性系数、创造的就业机会与吸纳就业潜力
海洋产业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吸纳就业的潜力差异性明显。表4可见,就创造的就业机会而言,海洋产值每增加1%,创造就业机会最多的依次为海洋渔业(4.882)、滨海旅游业(1.015)、海洋化工(0.342)、海洋油气(0.310),海洋砂矿、海洋生物和海洋工程等部门创造就业机会少。就吸纳就业潜力而言,海洋产值每增加1%,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吸纳就业人数为5.873万人、1.32万人和0.857万人,吸纳能力最强;海洋生物、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海洋砂矿,分别吸纳0.01万人、0.012万人和0.017万人,吸纳能力最弱。以海洋产业部门吸纳就业的潜力和10年间平均就业人数作为标准,吸纳就业潜力在0.5万人(平均就业人数50万人)以上的为高度吸纳型海洋产业,吸纳就业潜力在0.2—0.5万人(10—50万人)之间的为中度吸纳型海洋产业,吸纳就业潜力在0.2万人(10万人)以下的为低度吸纳型海洋产业(表5)。
表5 海洋产业部门吸纳就业的类型
3.4 海洋产业部门吸纳就业差异的原因分析
经济增长:通过分析,得出2005—2014年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盐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等海洋产业的就业弹性分别为1.483、1.263、1.116、0.769、0.831。即海洋海洋产值每增加1%,就业人数就会相应增加1.483%、1.263%、1.116%、0.769%、0.831%。海洋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促进了就业吸纳能力的提高。数据显示,海洋产业在新世纪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海洋产业年均增速达到16.5%,高出同期GDP的增速。特别是2003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颁布之后,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等海洋产业就业人数不断增长。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建筑业作为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特点,经济增长显著,但技术排挤效应明显、就业弹性低,吸纳就业能力较弱。由此可见,海洋经济的高速增长效应是促进就业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主要为两方面:一是技术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减少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产生对劳动力的“挤出效应”;二是技术进步促进新兴产业的产生,同时推动劳动分工细化,对就业形成“补偿效应”[14]。从总体海洋产业就业弹性来看,技术进步推动海洋经济以年均16.5%的增速持续增长,但对就业的挤出效应逐渐呈现,就业增速逐渐降低,2014年海洋产业就业增速仅为1.1%,就业弹性较低。从具体海洋产业部门来看,2014年新兴海洋产业部门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仅为20.4%,主要因为新兴海洋产业具有技术密集的特点,对就业产生较强的“挤出效应”,就业吸纳能力较弱。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海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也是决定海洋产业就业差异的原因之一。海洋第二、三产业的健康发展能有效促进就业的增长,不仅能吸纳更多劳动者就业,还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此外,如果三次产业间能相互协作、协调发展,带动海洋经济良性增长,就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提高就业弹性;相反,若产业间不能良好协调发展,势必会影响到经济发展速度与吸纳就业能力的提高。通过上述分析发现,2005—2014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为“三二一”的结构特征,新兴海洋产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海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海洋产业部门就业吸纳能力的提高,例如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滨海旅游等产业,就业弹性高,吸纳就业能力强;而传统海洋产业在技术和资本方面获益较少,产业发展缓慢,劳动力逐渐流入新兴海洋产业,造成新兴海洋产业与传统海洋产业就业规模逐渐缩小,这是海洋产业部门就业差异的原因之一。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对海洋产业吸纳就业的特征及差异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相比于全国和陆域产业,海洋产业在吸纳就业方面优势更加明显。同时,海洋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和A值的差异性,使海洋产业部门就业空间容量具有差异性,呈现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等行业发展效益好,可以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②海洋产业部门间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性明显。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的产业部门主要集中在传统海洋产业,大于1的主要集中在新兴海洋产业。与传统海洋产业相比,新兴海洋产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较高,特别是海洋生物医药(均值4.27)、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均值3.41)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受此影响,就业人口逐渐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流动。③海洋产业部门间就业弹性差异性明显,创造就业的机会与吸纳就业潜力不同。其中,传统海洋产业在吸纳就业方面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新兴海洋产业吸纳就业的潜力逐渐增强。具体来看,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制造、海洋交通运输等行业吸纳就业人数仍然较多,海洋油气、海洋化工、滨海旅游等行业就业弹性系数较大,吸纳就业潜力也较大。同时,以海洋产业部门吸纳就业的潜力和10年间平均就业人数为标准,将海洋产业部门分为高度吸纳型海洋产业、中度吸纳型海洋产业、低度吸纳型海洋产业。
根据海洋产业部门吸纳就业的特征及原因分析,提出以下建议:①传统海洋产业方面,科学合理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分工细化。首先,促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与合理布局,继续发挥传统海洋产业劳动密集型的特点,重点扶持捕养结合及海产品深加工的现代海洋渔业发展;科学发展海洋交通、海洋油气、海洋盐业等高关联度海洋产业,提高海洋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效益,促进海洋产业吸纳就业能力的提高,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新的发展渠道。②新兴海洋产业方面,优化新兴海洋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劳动力吸纳强的海洋产业。研究结果表明,滨海旅游、海洋油气业具有高就业弹性和就业吸纳能力。因此,应在“十三五”规划的指导下,科学布局海洋产业,重点发展滨海旅游、海洋现代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海洋产业。同时,要继续促进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化工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海洋产业的发展,以促进资本、技术与劳动力的有机结合,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机制,扩大就业空间。③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教育的发展,加大对高技术人才的引进。科技创新不仅能促进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还可催生新兴产业并提升传统产业。因此,要坚持科技兴海战略,加大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新兴海洋产业的扶持,发挥海洋科技创新的“创造性效应”;要以高等院校培养为主,技能培训为辅,完善海洋产业人才体系,满足海洋产业未来发展需要。同时,引进涉海高科技人才,完善海洋产业就业结构,提高涉海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N].2015.
[2]Randall J E.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on-marine Initiative Sat American Seaports[J].Maritime Policy and Management,1988,15(3)∶225-240.
[3]Douvere F.Socio- Economic Value of the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The Belgian Case[M].Springer Netherlands:Marine Resource Damage Assessment,2005∶253-269.
[4]Sambracos E,Tsiaparikou J.The Good Development of Marine Industry[J].Marine Economics,1998,(5)∶1-35.
[5]张耀光,彭飞,江海旭.中国海洋产业的就业结构特征与主要国家对比分析[J].海洋经济,2014,4(1)∶50-57.
[6]栾维新,宋薇.我国洋产业吸纳劳动力潜力研究[J].经济地理,2004,23(4)∶529-533.
[7]张万鑫.我国海洋产业与就业关系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57.
[8]毛伟,赵新泉.中国海洋产业就业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1)∶137-140.
[9]孙才志,徐婷,王恩辰.基于LMDI模型的中国海洋产业就业变化驱动效应测度与机理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7)∶115-120.
[10]崔旺来,周达军,刘洁,等.浙江省海洋产业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8)∶1258-1263.
[11]刘国军,周达军.海洋产业就业弹性的比较优势与实证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1,29(6)∶142-149.
[12]黄挺顺,朱毅芬.福建省第三产业就业状况分析[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12-14.
[13]刘军丽.我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与就业弹性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9)∶92-94.
[14]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J].经济学动态,2002,(10)∶125-128.
AnalysisonCharacteristicsandDifferencesofAbsorbingEmploymentinMarineIndustry
DENG Zhao,GUO Jian-ke,XIA Kang,ZHANG Shuai
(Center for Studies of Marine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n 116029,China)
Based on the marine industry sector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from the labor productivity,comparative labor productivity,the employment elasticity coefficien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mploy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of marine industry sector from 2005 to 2014.The results showed that:①The high labor productivity and a value of the marine industry sector were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 marine industry in absorbing employment.②The difference of comparative labor productivity between the marine industry sector was obvious.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arine industry sector,the new marine industry sector was relatively more high in labor productivity.It promoted the employment of the popul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marine industry sector to the emerging marine industry sector flows,and strengthened the emerging marine industry sector employment effect.③The traditional marine industry still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absorbing employment,but the emerging marine industry to absorb the employment potential gradually increased.④According to the marine industry sector to absorb employment potential and average employment during 10 years,the main marine industry sector was divided into labor-intensive marine industry,labor-oriented marine industry,labor sparse marine industry three types.
marine industry sector;employment;comparative labor productivity;employment elasticity coefficient
10.3969/j.issn.1005-8141.2017.04.013
F264.2;F241.4
A
1005-8141(2017)04-0451-05
2017-02-14;
2017-03-26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编号:14ZDB131)。
邓昭(1991-),男,河北省唐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海洋经济地理方面研究。
郭建科(1980-),男,山西省长治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经济地理、交通物流与港口经济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